呼伦贝尔为何是古代游牧民族的摇篮?这里的地理条件实在太过优越

呼伦贝尔草原位于蒙古高原的东部,是东胡民族的发祥地,历史上的鲜卑、室韦、蒙古都从这里兴起,这些民族构成了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主力。因此,大兴安岭的西侧就是游牧民族的摇篮。

大兴安岭是一座长长的山脉,也是北方最重要的地理、文化分界线之一。从气候上来说,大兴安岭以东基本是季风性气候,降水丰富,大兴安岭以西降水量比较稀少,属于大陆性气候;从地形上来说,大兴安岭以东属于东北平原和辽西、辽东的丘陵地带,而以西属于内蒙古高原或者蒙古高原。从民族分布来看,大兴安岭以西主要是游牧民族,以东主要是农耕民族和渔猎民族。

呼伦贝尔的在古代的地理环境和现在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古代呼伦贝尔的气候比现在要温暖,降水量也比现在多。古代的呼伦贝尔不完全是草原,而是森林和草原交错分布的地区。根据考古发现可以证实汉代呼伦贝尔有大量的桦木以及兴安落叶松。根据《辽史》的记载,10世纪的克鲁伦河一带有大量的树林,而蒙兀室韦以树林作为藏身之地,和契丹人发生战斗。直到19世纪末,呼伦贝尔一带还有四大林场,其面积有5700平方公里。之后,由于人类砍伐破坏,呼伦贝尔的森林被大肆破坏,森林走向了消失,呼伦贝尔就完全变成了草原。

古代这种森林草原的地理环境是非常有利于游牧民族发展的。草原为游牧民族提供牧场,森林则为游牧民族提供资源。古代游牧民族的发祥地基本都在大山周边,因为大山周边才有大片森林存在,例如匈奴发祥于阴山、突厥发祥于金山(阿尔泰山)。森林可以给游牧民族提供木材、燃料以及各种食物。游牧民族需要大量制造弓箭,其原料来自于森林;北方气候寒冷,冬季需要取暖,森林可以提供树枝作为燃料。

游牧民族需要大量的铁器来制造武器、生活用具,而冶炼铁器也需要大量的燃料,这些燃料只能从森林获取。一旦游牧民族失去了山脉,其经济力量就遭到了削弱,其军事力量就遭到了重创。例如,匈奴在失去大山后,有民谣哭诉“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突厥能够在阿尔泰山学会冶铁,也说明阿尔泰山一带的森林为冶铁提供了木材。

大兴安岭林区

蒙古人,也是在森林之中学会冶铁的。根据《史集》记载,蒙古先祖和突厥发生战争,蒙古战败,剩下的捏古斯和乞颜二部就逃入额尔古纳森林之中,两部相互通婚,最终形成了蒙古人。蒙古人繁衍之后,向走出大山,走向草原,但“严寒的山谷和狭窄的险道使他们无法通行。他们便发明把牛皮制成鼓风箱,煽燃大量堆集的木柴和煤,使岩壁熔化,以此获得了大量的铁,并凿通了走向原野的道路。”蒙古能够在呼伦贝尔一带崛起的基础条件之一就是冶铁技术的出现。

可见,森林不仅提供了资源,还提供了避难所。草原地区都是广袤无垠的,无线可守,一旦遭到进攻,整个部落都可能面临灭顶之灾。但呼伦贝尔一带背靠大兴安岭,森林密布,是非常适合藏身。历史上,东胡遭到了匈奴的进攻,其中一个部落逃入到了大鲜卑山,演变为了鲜卑。大鲜卑山就是大兴安岭一带。大兴安岭一带有许多的天然洞穴,可以作为栖身之所。拓跋鲜卑的祖先就曾经在大兴安岭中的嘎仙洞居住。

东胡民族之所以能够传承下来,主要原因就是这里的森林可以让他们保存有生力量。一旦遭遇外地入侵,他们就逃入森林,打游击战,让敌人无迹可寻。铁木真年轻时候,就多次遭到其他部落进贡,他也多次逃入森林避难。

一旦漠北有变,这些躲在森林之中的东胡民族就迅速西进,占据更多的草原,势力也会迅速增长。而呼伦贝尔草原,水草丰美,湖泊多、河流多,是游牧民族的天堂。在汉朝时期,匈奴稍微衰落后,鲜卑人就东迁到呼伦贝尔草原,部落得以迅速繁衍壮大。到东汉时期,鲜卑成为了北方最强的民族。唐朝后期,回鹘汗国崩溃,漠北大乱,于是蒙古人趁机东进,占据了呼伦贝尔草原到克鲁伦河一带大片牧场,最终成为了一方霸主。

虽然匈奴、突厥也以大山、森林作为依托,但是他们依托的大山远没有大兴安岭安全。大兴安岭一带森林覆盖率更高,资源更加丰富。大兴安岭四周都没有强敌,处于一种非常安全的状态。而突厥依靠的阿尔金沙可能遭遇漠北、西域两大势力的包夹,匈奴依靠的阴山则可能面临中原王朝北伐的威胁。呼伦贝尔一带,属于进可攻,退可守的地区。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8

标签:呼伦贝尔   游牧民族   阿尔泰山   大兴安岭   东胡   鲜卑   突厥   匈奴   摇篮   优越   草原   地理   古代   森林   条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