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科隆游戏展上,《黑神话:钟馗》的亮相让这个传统神祇再度破圈。游戏里,钟馗身披玄甲、手持斩邪剑,在幽暗秘境中与恶鬼缠斗,那 “双目圆睁、虬髯怒张” 的形象,既延续了千年传说中的威慑力,又带着现代游戏的酷炫感。
其实,钟馗从来不是一个刻板的 “捉鬼符号”,从古籍中的模糊身影到民间故事里的 “正义代言人”,从戏台上火爆的角色到影视剧中的经典形象,他的故事藏着中国人对善恶、公平的朴素追求。今天,我们就循着这些线索,看看钟馗如何从历史深处走到当下。
关于钟馗的来历,就像一本没写完的谜题册,学界和民间各有说法,但每一种都透着有趣的文化密码。
最古老的说法,和 “终葵” 有关。《周礼》里提到 “大圭长三尺,杼上终葵首”,这 “终葵” 原是一种像椎子的工具,古人觉得鬼怪会带来病痛灾祸,就拿着它驱邪,后来慢慢演变成仪式里的 “辟邪符号”。中医典籍《本草纲目》还添了一笔,说有种叫 “钟馗菌” 的真菌,形状像古人戴的帽子,民间便把它和驱邪的 “终葵” 联系起来,渐渐有了 “钟馗” 的名字。
而让钟馗 “出圈” 的,当属《唐逸史》里那段唐玄宗的奇梦。书中说,唐玄宗生病时,梦见一个小鬼偷了他的玉笛和杨贵妃的香囊,正恼火时,一个蓝袍大鬼冲出来,一把抓住小鬼,挖眼生食,还自称 “终南山进士钟馗”—— 原来他考武举时因貌丑落第,愤而撞死,死后立志斩尽天下恶鬼。唐玄宗惊醒后病愈,立刻让画圣吴道子画下钟馗像,从此,“钟馗捉鬼” 的故事就传开了。
民间还流传着一个更接地气的版本:安徽灵璧有个叫钟馗的书生,才华横溢却长得丑。唐明皇开科取士,他的文章本是状元之才,可皇帝见他相貌狰狞,直接把他除名。钟馗又气又冤,一头撞在金銮殿的柱子上。到了阴间,他找阎王评理,阎王说 “你阳寿未尽,该找唐明皇算账”。于是他的魂魄飘回皇宫,一把揪住熟睡的皇帝。
唐明皇吓坏了,忙封他为 “辟邪镇妖将军”,还答应让吴道子画他的像,送到灵璧老家,又立下 “科举不以貌取人” 的规矩。这个故事里,钟馗不再是冷冰冰的 “驱邪工具”,而成了被不公对待却坚守正义的普通人,难怪能在民间传得绘声绘色。
在民间,还有个广为人知的 “钟馗捉鬼救百姓” 的故事。传说古代有个叫 “虚耗” 的恶鬼,专偷百姓的财物和孩童的魂魄,害得不少家庭家破人亡。有一年,虚耗在江南水乡作乱,百姓们吓得夜不能寐。钟馗得知后,提着桃木剑连夜赶到,和虚耗在河边展开大战。
虚耗会隐身术,一会儿躲在树后,一会儿藏在水底,钟馗却凭借一双 “辨鬼眼” 紧追不舍,最后用符咒困住虚耗,将其打回原形。百姓们为了感谢钟馗,家家户户在门口挂起他的画像,这习俗慢慢就延续了下来。
直到现在,江南一些古镇的老人,还会给孩子讲 “钟馗斗虚耗” 的故事,告诫他们 “做人要正派,不然会被钟馗盯上”。
钟馗的模样,可不是一开始就定死的。东晋《太上洞渊神咒经》里,他只是个 “负责打鬼” 的模糊身影,连长相都没细说;到了唐代,吴道子画的钟馗,蓝衫敞怀、单脚穿靴,一手抓鬼、一手挖眼,透着股粗犷不羁的劲儿,这形象被北宋沈括记在《梦溪笔谈》里,成了后世钟馗的 “原型款”。
宋元时期,钟馗开始 “接地气”。画家们给他加了 “家人”—— 南唐周文矩画过《钟馗氏小妹图》,画里钟馗不再独自捉鬼,而是和小妹并肩而立,透着股烟火气。这背后,藏着民间最耳熟能详的 “钟馗嫁妹” 的故事。
传说钟馗有个貌美的妹妹叫钟梅英,两人自幼相依为命。钟馗死后封神,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妹妹的婚事。他想起自己生前曾受书生杜平资助,杜平为人正直善良,便决定撮合妹妹和他。成亲那天,钟馗亲自护送妹妹出嫁,还派了几个小鬼当 “伴郎”,一路吹吹打打,场面十分热闹。
婚后,杜平和钟梅英夫妻和睦,这个故事也让钟馗多了 “重情重义” 的标签。后来,“钟馗嫁妹” 成了戏曲、绘画的热门题材,不管是京剧里的 “钟馗” 穿着红袍送妹上花轿,还是年画里 “钟馗笑盈盈看着妹妹拜堂” 的画面,都透着满满的温情。
明代之后,钟馗的形象更 “分裂” 了,却也更鲜活。杂剧中的他,没封神时是 “唐巾裥衫” 的书生,封神后就变成 “红发红髯、手持竹节鞭” 的神将;《钟馗全传》里,作者干脆给他搭了个 “朋友圈”—— 有忠心耿耿的小鬼跟班,有作恶多端的 “鬼 boss”,连地府判官都成了他的同事,活脱脱一个 “钟馗宇宙”。
到了近现代,画家们更是放开了手脚:李可染画的钟馗矮胖憨厚,像个邻家大叔;任颐笔下的 “朱钟馗”,一身红袍,透着喜庆,完全没了 “凶神” 的架子。
在戏台上,钟馗的形象更是千变万化。2025 年杭州越剧院新编的《钟馗传》,就把他演成了 “悲情英雄”。戏里,钟馗和小妹相依为命,靠杜平资助才得以进京赶考,却因盗匪毁容、朝臣诬陷,最终含冤而死。
演员项李亚为了演好这个角色,特意学了京昆的身段,在 “大闹地府” 那场戏里,他甩着水袖、踩着锣鼓点,把钟馗的愤怒与不甘演得淋漓尽致,台下观众看得直抹眼泪。最妙的是,这出戏还加了唢呐和锣经,当钟馗封神后护送小妹出嫁时,唢呐声一响,悲壮里又透着温暖,完全打破了人们对 “钟馗只会捉鬼” 的印象。
而传统京剧《钟馗嫁妹》更是经典,饰演钟馗的演员要踩着 “厚底靴”,迈着 “蹉步”,既要表现出钟馗的威严,又要透出对妹妹的疼爱,尤其是 “摆队” 那场戏,小鬼们拿着灯笼、旗幡跟着钟馗起舞,场面华丽又温馨,每次演出都座无虚席。
钟馗的 “工作”,也随着时代不断 “升级”。一开始,他只是道教典籍里的 “斩鬼工具人”,专门对付散播疾病的恶鬼;到了唐代,唐玄宗把他的画像贴在宫里,他成了 “皇家门神”,后来民间也跟着学,除夕贴钟馗像成了习俗,《东京梦华录》里就记载,北宋汴京的集市上,除夕前满是卖钟馗像的小贩,家家户户都要挑一张贴在门上。
宋元以后,钟馗的 “职权范围” 越来越广。道教封他为 “翊圣雷霆驱魔辟邪镇宅赐福帝君”,和关公、真武大帝并称 “三大伏魔帝君”,既能驱邪,又能赐福。民间更夸张,把他当成 “万应神”—— 孩子生病,就求钟馗 “捉走病魔”;家里不顺,就贴钟馗像 “镇宅”;甚至科举考试前,还有读书人拜钟馗,盼他 “赶走” 考场里的 “晦气”。
连日本都受了影响,江户时代,日本人把钟馗当成 “天花克星”,武士们还把他的形象画在军旗上,觉得能带来勇气。
最有意思的,是各地的 “跳钟馗” 仪式。这仪式源自古代的傩舞,原本是皇宫里驱疫的典礼,后来传到民间,成了热闹的民俗活动。在安徽歙县,端午节 “跳钟馗” 时,扮演者会戴着青面獠牙的面具,口喷狼牙焰火,跟着锣鼓节奏追逐 “五鬼”,围观的村民一边喊 “斩妖除魔”,一边往 “钟馗” 身上扔粽子,场面又惊险又热闹。
台湾地区的中元节也有 “跳钟馗”,普渡结束后,“钟馗” 会拿着桃木剑在村子里走一圈,据说这样能把孤魂野鬼 “送” 回地府,保一方平安。
民间还流传着 “钟馗赐福” 的故事。据说清代有个穷书生,除夕夜没钱买年货,只能对着墙上的钟馗像叹气。没想到夜里,他梦见钟馗提着一袋米和几吊钱来,说 “看你勤奋读书,特来相助”。书生醒来后,发现床头真的有米和钱,后来他发奋苦读,终于考中进士。
这个故事传开后,人们觉得钟馗不仅能驱邪,还能 “送福”,于是不少地方在春节时,会请人扮成钟馗,挨家挨户 “送福字”,孩子们看到 “钟馗” 来了,都会凑上去要糖果,觉得能沾到 “福气”。
如今,钟馗的 “信仰功能” 虽然弱了,但在文化领域,钟馗却成了 “香饽饽”。
除了《黑神话:钟馗》,这些年还有不少关于他的影视作品,其中最深入人心的当属 2010 年的电视剧《天师钟馗》系列。这部剧由欧阳震华饰演钟馗,打破了传统钟馗 “凶神恶煞” 的形象,他幽默风趣,还带着点 “碎嘴”,却始终坚守正义。
剧中 “美丽之罪”“青蛇有泪” 等单元故事,把民间传说和现代价值观结合,比如 “美丽之罪” 里,钟馗揭穿妲己的阴谋,却也理解她的无奈,传递出 “善恶并非绝对” 的道理。这部剧当年收视率极高,很多年轻人都是通过它认识了钟馗,甚至觉得 “这样的钟馗,像个靠谱的长辈”。
就连文创产品里也有钟馗的身影。苏州的刺绣艺人会绣 “萌版钟馗”,圆圆的脸蛋、大大的眼睛,手里抓着一只卡通小鬼,挂在书包上成了 “护身符”;西安的文创店卖 “钟馗书签”,一面是吴道子画的传统形象,一面是现代插画风格的钟馗,年轻人觉得 “又酷又有文化”,买回去当礼物送人。
从《唐逸史》里的一场奇梦,到《黑神话》里的虚拟秘境,钟馗走过了千年。他不再只是那个 “捉鬼的凶神”,而是成了中国人情感的寄托 —— 对公平的渴望、对正义的坚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或许未来,他还会以更多新鲜的样子出现,但只要人们还相信 “邪不压正”,钟馗就会一直 “活” 下去,成为跨越时空的文化符号。
更新时间:2025-09-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