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
生活中总有一些人,显得死气沉沉的。
长期感受不到开心,不管做什么都提不起劲;
明明没发生大事,但就是筋疲力尽,不管怎么休息,都觉得很累;
脑子永远停不下来地转,越想越焦虑、内耗;
一直喝中药调理身体,但依旧气血不足、身弱体虚。
这种状态,用当下流行的话来说,叫“活人微死”:
人明明还活着,却失去了本该有的精气神儿。
这自然离不开外部因素的干扰。
但如果往内看也会发现:
我们总在不知不觉中被物欲、攀比欲、奶头乐、无效社交等等裹挟着。
因为过度向外追求,背负了太多欲望与干扰,因而不停内耗,越活越累。
所以我们想要转运最快的办法,就是学会清理。
及时扫净身边的“垃圾”,便能收获更轻盈的生活。
正如巴尔扎克所说:
“在生活的风浪中,我们应像船长一样,把笨重的货物扔掉,以减轻船的重量。”
清理脏乱房间
网友余元在过去,曾有过一段热爱“买买买”的时期。
经常这个月的工资还没发,她就已经刷爆了信用卡。
直到一次,她临时被房东通知:
“我要卖房了,你赶紧搬家吧。”
在收拾行李的过程,她陷入了极度的烦躁:
明明房间很小,东西却堆得到处都是,收拾起来没完没了。
单单衣服就有四五百件,其中大多没穿过几次。
“那一刻我突然发现,自己既没存款,又没快乐。
有的只是一堆留之无用、弃之可惜的杂物。”
来源:视觉中国
于是,余元决定学习“断舍离”。
她先是只带了20%的生活必需品去往新住处。
然后又为自己定下了4个“生活原则”:
①拒绝自己不需要的东西。
不论是买东西时的小赠品、买菜的塑料袋,还是亲朋好友送的礼物。
只要自己不需要,都一概拒绝,不带回家囤积。
②精简物品,只留下必需品和最喜欢的。
例如,衣服,只留最常穿的;
食物,不囤货,吃完再买;
同种用途的东西,只买一个。
③重复利用旧物。
像是大衣,即便样子有些旧了,但只要没坏,依然可以继续穿。
④修理坏掉的东西,最大程度使用东西的价值,而不是一有问题就丢掉。
一番调整下来,余元发现自己的生活并未因为东西变少,而有丝毫不便。
反而因为房间干净宽敞,无需费心收拾,心情变得舒畅许多,也更能专注做事了。
来源:视觉中国
她说:
以前,我看似是东西的使用者,其实更像是奴隶。
我为了买更多的东西,要疯狂地加班,赚更多的钱,租更大的房子。
然后还要用更多的时间、精力去收拾。
到头来,身心俱疲,没钱没闲没快乐。
不像现在,东西少了,快乐和充实感却多了。
哈佛大学的研究曾表明:
杂乱的空间会增加我们身体里的压力激素。
让我们更容易焦虑、分心,无法专心做重要的事情。
同时,环境脏乱会让我们更容易“自暴自弃”,开始拖延、熬夜、暴饮暴食等等。
房间就像一个能量场。
它越是脏乱,越散发着负能量。
久而久之,也会影响着我们变得混乱、烦躁、不自律、没动力。
想起曾看过的一句话:
“扔掉半柜子的衣服,才能看清自己是谁;少囤点没用的东西,才知道自己真正的需要。”
所以啊,中年人想转运的第一步,就是清理房间。
清理垃圾快乐
如今我们的生活节奏太快,压力超载。
很多人都像电量只剩20%的老化电池,常年身心俱疲。
因此,无处回血的身心会报复性地渴望一些垃圾快乐:
刷短视频、吃高糖高脂的食物、抽烟、喝酒、打游戏......
这些快乐如果只是偶尔摄入,并不成问题。
最怕的就是上瘾。
加州大学曾做过一个实验。
受邀参加的是一众硅谷高管。
他们的日常生活都是高压、高竞争、快节奏。
所以一有空放松,他们就会去抽烟、喝酒、逛社交场所。
但在实验期间,高管们被要求戒断这些快乐。
一段时间下来,他们个个注意力涣散、记忆衰退。
要么开会开到一半,就走神溜号;
要么材料没看两行,已经无法专注;
又或者独处时感到莫名烦躁、坐立难安。
来源:视觉中国
实验结果表示:
“垃圾快乐”往往会刺激大脑里的多巴胺加速分泌,让人快速感到精神上的愉悦。
但这是大脑制造的“虚假满足感”。
因为用不了多久,这些快乐就会消失,随即我们会跌入更强的空虚感。
此外,一旦离开这些快乐,我们将变得极度不适应,进而感到焦虑。
所以,如果想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感和满足感。
需要一点点地清理“垃圾快乐”。
例如,每次想抽烟减压时,都可以嚼口香糖+深呼吸10次;
把酒放在高高的架子上,增加我们喝酒的难度;
家里完全不囤零食和饮料;
每晚刷短视频前,先翻10页的书。
等等。
想起《原子习惯》中曾说:
“你不需要改变自己,只需要改变系统。”
我们沉迷垃圾快乐,是因为大脑养成了固定的条件反射:
例如一感到压力,就想吃高热量的东西。
因此,我们只需要给大脑换个“条件反射”。
以后如果感到压力时,不妨出门走路放风10分钟。
多坚持几次,渐渐就能替换掉垃圾快乐。
来源:视觉中国
清理无效社交
一位作家曾说:
“很多人之所以废掉,是因为他烂在了无效的生活圈里。”
回顾我们的生活,一定能发现不少这样的社交关系:
在公司为了合群,总是在下班后加入大家的酒局、聚餐、各种团建;
每次回老家,都要和各路朋友喝到不醉不归;
为了拓展人脉,一遇到新朋友就要加个微信,还要定期在朋友圈为他们点赞,刷存在感。
然而这些努力换来了什么呢?
时间没了、啤酒肚大了、身体累了、个人能力废了......
老舍的《离婚》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张大哥是财政所的科员,平时没事就爱奔赴各种宴会,结交人脉。
又或者,谁遇上点难处,他都会拼尽全力地帮忙。
他总觉得,只要多认识人,多帮助人,以后别人也会为自己所用。
那时,张大哥身边总围着一群朋友,夸他仗义、热心。
然而不久后,张大哥突然失业了。
儿子也因为惹事被抓了。
为了救出儿子,张大哥到处找人帮忙。
结果呢?
过往的那些朋友,要么避而不见,要么推脱自己无能为力。
来源:视觉中国
不论看起来多热闹,成年人的社交终归只有一个原则:
互利互惠。
能够长期保持的关系,都需要为彼此适当地提供价值。
学者亨利·亚当斯曾说过:
“一生交一个朋友称得上充足,交两个朋友称得上众多,交三个朋友称得上难得。”
其实我们这一生,真正能拥有的朋友是很少的。
绝大部分都是过客,陪伴我们走过人生的某个阶段。
所以,差不多就行了。
就像钱锺书所说:
“不必找些不三不四的人,说些不痛不痒的话。”
毕竟,只有删除100个点赞之交,才能留出时间给1个真正重要的人;
远离了酒桌上的称兄道弟,才能拥有独处时的平静自在;
不再在朋友圈里刷存在感,才有功夫自我精进,在生活中活出存在感。
清理无效社交,把时间“浪费”在重要的人事物上,才是中年人真正的清醒。
来源:视觉中国
清理内耗大脑
如今应该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
总觉得大脑很累,止不住地思考。
越是希望自己不要想,要休息,脑子就转得越快,头痛得更厉害。
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有很多:
可能是焦虑内耗导致的思虑过度;
也可能是接收太多碎片化信息,造成了大脑的信息过载;
还可能是作为脑力工作者,用脑过度。
其实让大脑静下来的方法并不难,那就是——
规律作息,戒断干扰,专注当下。
近来有越来越多人选择去寺庙做义工,短期生活几天,
在庙里,他们需要遵循严格的作息:
早上五点半起床,六点半做早课,七点吃早餐。
中午十一点吃午餐。
下午四点做晚课,五点吃晚餐。
晚上九点半睡觉。
此外,每天早晚还要各抽2个小时,去打扫禅堂。
不仅如此,义工还要遵守严格的“庙门规矩”:
例如,严格限制使用手机的时间和频率;
吃饭的时候不可以说话;
到点了就要睡觉和起床。
等等。
如此古板的规矩,虽然不太符合现代人的作息习惯,却真正治好了不少人的内耗。
让他们开始吃得香,睡得好。
来源:视觉中国
其实很多人的内耗,都源于要么活在对过去的懊悔中,要么活在对未来的担忧中。
却唯独没活在此时此刻。
但在一些清规戒律的要求下,人变得踏实且安定:
什么时间,就要做什么事情。
吃饭就专心吃饭,睡觉就踏实睡觉。
该用功时用功,该休息时休息。
少低头玩手机,多抬头看天空,放轻松。
其实我们也可以借鉴这个思路:
①给自己定一个大致的日常作息时间,训练自己“什么时间就做什么事”。
②每天晚上定时放下手机,关掉社交软件,戒断外界信息的干扰。
③每天选一件小事专注,训练自己“专注当下”的能力。
像洗碗时感受水流的温度,或者剥橘子时观察其脉络走向。
④把脑子里纠结的事情写下来,找个时间专门去解决它。
⑤用具体的行动代替抽象的纠结。
例如,立刻做5分钟的家务,比思考2小时“要不要做”更能缓解内耗。
来源:视觉中国
归根结底一句话:
想,都是问题,做,才有答案。
在文章的最后,想和大家说:
人生唯有学会修剪“边角料”,才能轻装上阵,全力争取真正重要的东西。
希望每个人都能越活越轻松自在。
你是否也觉得自己的生活越来越死气沉沉呢?你又是如何应对的呢?欢迎来评论区和大家聊聊~
作者:肖肖,心里有人烟,笔下才有眷恋。来源:十点读书(ID:duhaoshu),超3000万人订阅的国民读书大号。转载请联系十点读书。
更新时间:2025-04-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