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梦的人,活的越久?劝告:过了56岁,晚上睡觉2个要点放心上

很多人以为梦多是“脑子太活跃”的表现,其实到了中年以后,“多梦”可能并不简单。

近期有研究指出,梦境质量和死亡风险之间存在关联,也就是说,晚上睡得怎么样,可能真对寿命有所影响。

尤其是过了 56 岁以后,有两个睡觉要点如果能重视起来,对健康真的是很有帮助。

先说说研究怎么说。

有篇发表于 JAMA Neurology 的研究分析了两组人群的睡眠结构数据,发现快速眼动睡眠(REM 睡眠)减少,与整体死亡风险呈正相关。

具体来说,每减少 5% 的 REM 睡眠,死亡率上升约 13%。

也就是说,梦境阶段若“一塌糊涂”,可能不是无关紧要。

再有最新研究在欧洲神经学年会公布,指出那些每周经历噩梦或痛苦性梦境的人,其提早死亡的风险是普通人的三倍。

这两项数据不能说完全证明“多梦能长寿”,但足以表明梦境质量或多或少反映身体健康状态。

那么,问题来了:56 岁以后,“多梦”可能意味着什么?为什么晚上睡觉要认真对待?

笔者在观察、查阅资料后总结了两个非常关键的点,若能拿来参照,对中老年人的睡眠管理很有参考意义。

第一个要点是 保证 REM 睡眠阶段的比例不过低

睡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做梦阶段,这个阶段对大脑清理代谢产物、记忆整理、情绪调节都很重要。

如果这个阶段严重削弱,身体的恢复功能、免疫监控会受到影响。

研究里就说了,每减少 5% 的 REM 比例,死亡风险就上去 ~13%。

对年长者尤为重要,因为随年龄增长,REM 比例本来就会自然下降。

如果再加上睡眠中断、夜醒、药物干扰,那 REM 阶段被打乱是极可能的。

怎么“保护”REM 睡眠?可以从这些方面下手:

睡眠环境要安静黑暗;睡前避免刺激性饮料(咖啡、浓茶、酒精)和强光屏幕;保持固定睡眠时间和起床时间;避免白天长时间睡觉,否则晚上 REM 容易被削弱;另外,有些药物、疾病(如睡眠呼吸暂停、抑郁症、焦虑)会干扰 REM,若存在这些问题,应及时就医。

换句话说,不要把“做梦多”当作自然事,若发现夜醒多、梦境碎片多、记忆差,就要警惕是否 REM 被严重打断。

第二个要点是 控制梦境带来的应激反应

很多人梦多不光是做梦,而是做“噩梦”“惊醒”“梦中惊恐”等类型。

那种被吓醒、出汗、心跳加快的梦,对身体是一个压力刺激。

刚才提到那项欧洲研究里,每周有噩梦者早死风险是普通人的三倍。

这说明噩梦不仅是心理层面的痛苦,也可能对身体层面造成隐性损伤。

因为噩梦往往会激活交感神经,让体内应激激素(比如皮质醇和儿茶酚胺)频繁上升,而长期这种“小火”累积,会影响代谢、心血管、炎症系统等。

所以,56 岁以后,要注意减少梦境应激的触发。

怎么做?要改的习惯有:

睡前情绪管理,比如晚上避免看恐怖片、极端刺激性新闻;保持心理放松,可以做冥想、听轻音乐、做呼吸练习;避免睡前饮食过饱、过辣、喝太多水导致夜间醒;若有焦虑、抑郁、PTSD 等情绪问题,应积极治疗;必要的话,做梦境干预(比如影像再现疗法、认知行为疗法)也是可行方案。

在实际生活里,很多人说“我记得昨晚做梦了,跑来跑去、追打、惊醒什么的”,却以为“梦而已没啥”。

殊不知,这些梦境中隐藏的信息可能是在提示身体某些系统出了问题:

代谢失衡、炎症高反应、心理压力大、神经功能衰退等。

若一个人每天醒来都觉得疲惫、早上头脑不清醒、记忆下降、白天打盹,那做梦多就真的不能再轻视了。

再强调一点:年龄越大,身体各系统抵抗力下降,梦境质量的“扰动”带来的消耗也越大。

所谓“年轻能扛”,“老年要护”是真的。

多梦不是长寿标志,反而可能是某些系统在累积损伤。

尤其过了 56 岁以后,对睡眠阶段尤其要有感知。

除了这两个要点,还有一些辅助措施能帮助改善睡眠质量与梦境体验。

比如保持适度运动,白天活动够、体力消耗合理,有助于晚上进入深睡和 REM;饮食清淡,晚饭时间不要太晚;避免白天长时间午睡(尤其下午三点以后),否则晚上梦多、难入睡;保持规律作息,不要熬夜;睡前避免情绪、思绪太活跃,可以做些放松练习。

总结一下,如果一个人在 56 岁以后能做到这两点:

守住 REM 阶段不过低控制梦境刺激型应激,再加上睡眠环境好、生活规律,那他的夜间睡眠质量可能会显著提升,身体修复机制也得到更好发挥。


当然,要提醒的是,这些观点是基于流行病学研究,是“关联不一定因果”。

不过数据确实强烈提示,梦境阶段和梦境质量不能被忽略。

比如那篇 JAMA Neurology 的研究就清楚表明:REM 睡眠减少与死亡率上升的关系在多个队列中得到验证。

还有那篇关于噩梦与早死的研究,也强调噩梦这一因素在独立控制传统危险因素后仍显著。

在笔者看来,我们与身体是长期共处的伙伴。

睡觉对很多人看起来是“休息”,但实际上是身体重要修复、清理、重建的阶段。

夜间做梦虽看似“虚无”,但其背后反映的,是大脑、神经、激素、血管、代谢各系统在“夜间作业”的状态。

做梦太乱、太痛苦、太频繁,很可能就是这些系统出问题在“说话”。

你说如果能早点对这个“说话”给予回应,迟早能给健康带来好处。

希望看这篇的你,把“睡觉”这件事认真起来,尤其是梦境,不再只是“梦而已”。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5

标签:养生   劝告   心上   要点   梦境   睡眠   阶段   噩梦   身体   晚上   风险   夜间   白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