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陶代表性花卉纹样
9月22日,三门峡庙底沟博物馆,“何以中国·黄河安澜”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媒体采风团在这里探寻灿烂辉煌的黄河文化。
“华山玫瑰”是庙底沟遗址出土的彩陶代表性花卉纹样,被考古学家视为华夏民族的文化图腾与早期中华文明交融的象征,编织出“最早中国”的文化基因,彰显了距今6000年前华夏艺术的巅峰。
庙底沟遗址是中国新石器时代一处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考古遗址,填补了仰韶到龙山文化的空白。这片古老聚落坐落于三门峡市区西南约4公里处,因其上建有后人敬奉炎帝神农的“后土神庙”,其下有一自然形成的沟坡而得名“庙底沟”。
1953年冬,由考古学家安志敏等组成的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调查队一行从洛阳来到陕县,经过20天调查,在三门峡地区共发现各个时期遗址点48处,其中包括庙底沟遗址。跨越数千年光阴,庙底沟遗址由此“重见天日”。“这在考古学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驳斥了西方学者‘中国文化西来说’的论断,第一次有力地证明了中华民族历史的传承有序和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庙底沟博物馆讲解员董婉容说。
庙底沟博物馆的展览区域分为三个部分,分别展示庙底沟文化形成之前、庙底沟文化时期以及庙底沟文化之后的社会面貌,时间跨度距今9000~4000年。
凭借绚烂多彩的彩陶纹饰,庙底沟文化为“早期中国”的文明图景谱写了璀璨的篇章。月牙纹彩陶罐就是一个很好的物证,它是仰韶文化中期的代表性器物,也是庙底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该彩陶罐侈口、宽沿、圆唇、束颈、折腹、平底,为细泥红陶,表面打磨光滑,器身绘制的14个月牙纹样十分罕见。
“根据现代科学计算,月牙到满月的过程是14天18个小时,说明在6000年前,人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天文知识和月亮变化的规律。”董婉容介绍说,这是庙底沟遗址第三次考古发掘出土的最精美的一件器物,也是唯一的完整器。
在古汉语里,“花”“华”同音,“华”的本义为“花”,金文中的“华”字就是花朵加上花蒂的样子。不少学者认为,庙底沟彩陶上的花瓣纹,或许就是华夏之“华”的由来。
庙底沟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主要以文物藏品为基础,同时搭配多种辅助展项,运用数字创意、互动科技等手段,带领参观者“穿越”到6000多年前,身临其境地体验庙底沟人远古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2001年,该遗址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10月,庙底沟遗址被国家文物局评为“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成为探索中华文明起源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重要实物例证。
“我们将继续深入挖掘文物及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深化学术研究,创新展览展示,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利用好博物馆这座‘大学校’,把精品展览和一流服务奉献给人民。”庙底沟博物馆馆长王宏民表示。
(文/图记者 朱东一)
更新时间:2025-10-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