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建议多把南瓜当主食!理由不止一个

“此瓜须用破茅屋,黄金为房玉为籽。”古人笔下,南瓜虽生于蓬门荜户,却有着金玉般的内质,不负“蔬菜中的黄金”这一美誉。老南瓜甜润多汁,贝贝南瓜绵密软糯,风味各异,总有一款能满足您的口腹之欲。

然而,与大多数叶菜相比,南瓜碳水化合物与热量较高,过食易致能量盈余。为了让诸位既能大快朵颐,又能兼顾健康,今日特荐一绝妙吃法——让南瓜在餐桌上,扮演“部分主食”的角色。


古籍中的“金瓜”,中医里的“补益药”


南瓜并非中国原产,于明代传入后,便迅速融入中华饮食与医药体系。古人称其为“番瓜”、“金瓜”,不仅视其为救荒之粮,更识其药用价值。多部中医古籍记载了它的功效:

《本草纲目》 将其列入菜部,称其“甘,温,无毒”,核心功效在于“补中益气”。

《滇南本草》 论述更详,指出南瓜能“横行经络,利小便”,肯定了其通利之性。

《医林纂要》 则概括其“益心敛肺”,总结了其对心肺的补益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南瓜味甘性温,主归脾、胃二经。其核心功效在于:

健脾和胃:其甘温之性善于温养中焦,对于脾胃虚弱、食少腹胀者有很好的调理作用,堪称“平民的健胃品”。

补中益气:能温和地补益脾胃之气,适用于气虚乏力等症,其色黄入脾,是“以形补形”的典型。

解毒杀虫:古籍中亦记载其外用可疗烫火伤、驱虫,内服则能解鸦片毒,展现了其“解毒”的另一面。

因此,南瓜在中医食疗中扮演着“药食同源”的重要角色,既是日常蔬菜,亦是平和的补益之品。


金玉其内,养生之智:

以南瓜为主食的两个关键词


现代营养学发现,南瓜膳食纤维远高于精米白面,饱腹感强,更富含类胡萝卜素,钾含量亦是一骑绝尘。这正与中医“补中益气”的智慧相互印证。

用南瓜作主食,须谨记“替代”与“部分”二词,方得其法。

替代:意指请将南瓜视作米饭、馒头的“替身”,而非餐后添味的点心。若饭后另食,便是画蛇添足,徒增热量。

部分:意指不建议“唯南瓜是主”。中医认为其性“壅滞”,多食易致腹胀,反失其补益之功。且其热量远低于常规主食,长此以往,恐致热量亏空与营养不均。

无论是何品种,南瓜的热量普遍是馒头、米饭的1/5至1/10。即便是口感粉糯的栗面南瓜,其碳水化合物含量也仅为8.8克/100克,约是馒头的五分之一。而其膳食纤维含量,却是馒头的一倍,米饭的8.6倍之高。

由此可见,以南瓜部分替代精制主食,实为一举两得之策:既减总热量之摄入,又得持久饱腹之感,暗合中医“健脾”之理。

值得一提的是,烹饪时若能搭配红豆、绿豆、糙米、全麦等杂粮全谷,则更能集众粮之长,在获取均衡热量与膳食纤维的同时,稳住餐后血糖。唯一稍逊之处在于蛋白质,素食者若常以此法进食,别忘了搭配蛋、奶或豆腐,以补足优质蛋白。


不止于饱腹:

南瓜的“明目”之效与抗氧化奇功


以南瓜入主食,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独特优势——其类胡萝卜素含量高达890~1510微克/100克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成人每日维生素A推荐摄入量约为660-770微克RAE,这约需3960-4620微克类胡萝卜素来转化。每日仅以100克南瓜入膳,即可满足约22%~40%的日需量,若再佐以深绿蔬菜,日荐量轻松可达。

由类胡萝卜素转化而来的维生素A,是构成视网膜感光物质的关键。一旦缺乏,不仅暗适应能力下降,易患“夜盲症”,还会加剧眼干眼涩。这正应了中医“肝开窍于目”,而南瓜色黄入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肝血充足则目得所养。古人虽不知类胡萝卜素,却早已实践其“明目”之效。

此外,众多国内外研究证实,类胡萝卜素有强大的抗氧化能力。它能对抗空气污染引发的氧化损伤,通过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等方式,保护心血管,延缓衰老;其抗氧化力还能减轻对免疫系统的损害,从而提升机体免疫力。这与中医扶助正气、抵御外邪的理念不谋而合。

南瓜的钾含量亦是亮点,高出馒头3-10倍,有助于调节血压,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对于口味偏重者,在追求清淡饮食的同时,多食南瓜,益处良多。


因“瓜”施膳:

老南瓜与贝贝南瓜的挑选与美味之道


南瓜家族品类繁多,如何挑选?记住以下规律,便可得其精髓。

1. 老南瓜:清甜低卡,诗中的“黄金瓜”其形硕长,色如橙金,恰如古诗中的“金色丰收”。其特点是水分足、碳水低,口感清甜水润,尤为适合减重人士。中医认为其性更平,滋腻之性稍弱,更宜日常健脾益气。最经典的莫过于直接蒸食,承袭食物本味。您亦可发挥巧思,用蒸熟的南瓜泥代替水和面,制成金灿灿的南瓜馒头或小饼;或捣泥为羹,制成暖人心脾的南瓜浓汤。在其未完全成熟时,切片清炒,则别有一番爽脆。

2. 贝贝南瓜/板栗南瓜:软糯香甜,餐桌上的“绵密君子”二者同属栗面南瓜,水分少而质地绵密,甜味醇厚,更似主食。因其碳水含量较高,热量也更高,替代部分主食是其最佳归宿。中医认为其味更甘,补益之力更强,但亦偏壅滞,故更需遵循“部分”原则。它们甚至能化身天然容器,制成南瓜盅。譬如,以贝贝南瓜为盅,蒸一份牛奶鸡蛋布丁,南瓜的香甜软糯与蛋奶的嫩滑完美融合,成就一道天然低糖的健康甜品,老少咸宜。

无论选择哪种,烹饪方式至关重要。诸如奶油南瓜浓汤、咸蛋黄焗南瓜等高糖高油的菜肴,偶一为之即可。最推荐的仍是清蒸,既能最大程度保留类胡萝卜素,也最得食材真味,正所谓“至味只是淡”,此中真意,与古人的饮食智慧不谋而合。

明辨是非:关于南瓜的“降糖”误区

关于南瓜,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误区必须澄清:南瓜不降糖

虽然动物实验显示南瓜多糖有降糖作用,但缺乏足够的人类证据。更重要的是,南瓜的碳水化合物含量远高于普通叶菜和水果,且易于消化,其血糖生成指数(GI值)为75,属于高GI食物。所幸因其碳水总量不高,血糖生成负荷(GL值)仅在3.9-6.6之间,属低GL食物。

从中医食疗角度看,南瓜的“甘味”本身就需要辩证看待。适量的甘味能“补中”,但过食甘味则易助湿满中,于血糖调控无益。因此,南瓜绝非“降血糖”神物。如果大量食用(尤其是高碳水的栗面南瓜),血糖依然会受到影响。若在正常主食后,为“降糖”再吃大量南瓜,更是适得其反,无异于“抱薪救火”。

因此,大家的首要任务是遵医嘱合理用药。在饮食上,最明智的做法依然是:用南瓜替代一部分精米白面,方为科学、稳妥之道,这也契合了中医“饮食有节”的核心智慧。

图文综自:人民日报、视觉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4

标签:美食   主食   南瓜   理由   建议   中医   补益   热量   金瓜   贝贝   含量   碳水化合物   血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