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37度暖爸
友情提示:为保护隐私,文中案例均隐去个人信息且经过加工,请勿对号入座!
前几天和表弟一家聚会,聊起孩子的学习状态,他眉头皱得能夹死蚊子。
原来是孩子年级排名从前10滑到了前30,他嘴里念叨着:“这么下去就完了,以后跟不上怎么办?”
从初中跟不上,到高中考不上,再到大学没出路,最后连 “孩子以后找不到好工作” 都想了。
我打断他说:“就是一次月考,怎么越想越远?有没有可能是考试那天孩子不舒服?太紧张?或是其他原因导致孩子这次的成绩下滑?”
他自己尴尬地笑了笑:“不想了,来来喝酒。”
我想,这大概是很多家长的常态:孩子作业拖拉,就担心“以后肯定没自制力”;和同学闹点小矛盾,就怕“被孤立、不合群”;孩子周末想多玩会儿手机,就会联想到“沉迷游戏、荒废学业”。
我们总觉得“担心是因为爱”,却没发现,过度担心像个无形的网,把我们和孩子都困在“虚构的灾难”里。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过度担心是一种注意力错位”,当我们把精力放在“怕出问题”上,就没心思琢磨“怎么解决问题”。
比如孩子作业拖拉,真正该做的是观察他为什么慢:是不会做?还是容易分心?
但很多家长第一反应是焦虑“再这样下去怎么办”,然后要么催着骂着逼他快写,要么干脆帮他写,最后孩子要么抵触,要么依赖,反而把“拖拉”变成了长期问题。
我自己之前也被“逼着”犯过这毛病。
那时候,爸妈和我一起住,孩子刚上小学,孩子回家写个作业,真得是四双眼睛盯着。
爷爷说:“你看孩子写那个字儿,歪歪扭扭,从小不抓,长大了更完蛋,你也不管管!”
奶奶说:“你看孩子,身子都是歪的,那字儿能写好看了?时间长了身体就变形了!”
每天,都在两位老年法师的“沉浸式唠叨法术”里渡劫:一边要应付爸妈递过来的“你咋不管管”的眼神,一边要思考如何说才能不伤孩子自尊。
可是时间长了,难免会被焦虑附身,责骂也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这种情况持续到老两口的新房交钥匙才得以彻底解决。
其实,过度担心说白了就是将幻想中,自己推测出来的灾难场景当做了现实。
例如,有个高二的孩子,家境很普通,靠自己考上了重点。
周末学习完,拿起手机玩游戏,第一局没打完爸爸回来了,看到孩子玩游戏,立马火冒三丈。
手机摔了,孩子也如他所愿:为了和爸爸对抗,不上学了,天天躺着打游戏,吃喝拉撒都在屋里,奶奶要是不送饭,他能一直饿着不吃饭。
早恋,也是同样的道理。
本来可能是青春期异性之间的小暧昧,爸妈一通操作,反而帮孩子捅破了窗户纸,早恋实锤了。
破解过度担心,有两个小方法我觉得挺管用。
第一个是“问题清单法”:每次忍不住担心的时候,拿张纸写下“现在真正的问题是什么”“能做些什么解决”。
比如担心孩子社交差,就写:
问题:孩子不太主动和同学说话;
能做的:周末约同学来家玩,教他主动分享零食。
把模糊的焦虑变成具体的行动,担心就没那么容易扩散。
第二个是“微小确定记录”:每天睡前花2分钟,写一件孩子当天“没出问题” 的小事,比如“今天自己整理了书包”“主动和邻居阿姨打招呼”。
慢慢你会发现,孩子其实比我们想的更有能力,很多担心都是我们自己脑补出来的,越是担心什么,越是容易把问题逼出来,让幻想变成现实!
结语:养孩子就像种植物,我们总怕风吹雨打,可越捂着,小苗越难长壮,不如把 “怕出问题”的心思,换成“陪他解决问题”的耐心。将模糊的焦虑具体化,能有效缓解模糊焦虑带来的不安,也能让孩子有更从容的空间。
更新时间:2025-09-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