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营长中弹牺牲,粟裕悲痛无比,42 年后营长突然登门拜访

陈兴发和粟裕将军俩人当年是战友,后来陈兴发在战斗中受伤,大家都以为他死了,粟裕也特别难过。

结果过了42年,陈兴发居然活得好好的,还跑去北京找粟裕叙旧。

先说说陈兴发是谁。他是江西贵溪人,家里特别穷,1929年才17岁的时候,跟着方志敏的红军队伍干起了革命。

那时候方志敏在江西这边搞得风生水起,带着红军到处宣传,号召大家起来反抗。陈兴发听着听着就心动了,觉得自己得干点啥,于是就加入了江西独立第一团。

从这儿开始,他算是正式踏上了革命的路。别看他年纪小,胆子可不小,打起仗来特别猛,加上脑子活,很快就从普通战士混到了排长。

后来到了1933年,红七军团成立了,他又被提拔成特务连连长,专门负责保护方志敏和肖劲光这些大领导。这活儿可不轻松,得随时准备拼命。

说到这儿,得提提黎川之战的事儿。那次战斗打得不好,肖劲光被上面误会成“逃跑主义”,差点就被处理了。

陈兴发一看这不行啊,豁出去跑去找毛泽东,把情况说清楚,最后硬是把肖劲光保了下来。这事儿传开后,战友们都挺佩服他,觉得这小伙子有种又有义气。

到了1934年,红七军团被编进北上抗日先遣队,陈兴发调到机枪连当连长,跟参谋长粟裕一起干。

机枪连在红军里挺重要,粟裕能把这任务交给他,说明对他特别信任。俩人一块儿打了好几场硬仗,关系也越来越铁。

不过,接下来就到了标题里说的那事儿。有一回突围的时候,敌人火力太猛,陈兴发带着机枪连掩护大部队撤退,结果自己左眼挨了一枪,血流了一地。

战友们赶紧把他抬下去抢救,可那时候条件太差,消息也不通,送到后方没多久就没音儿了。粟裕这边忙着转移,以为陈兴发没挺过去,心里难受得不行。

其实呢,陈兴发命硬得很,医生给他做了手术,把子弹取出来,虽然左眼瞎了,但人活下来了。

养好伤后,他还想回部队,可找了半天没找着粟裕那支队伍,没办法只好先加入了陈毅的赣粤边游击队,继续跟敌人干。

1937年,南方游击队改编成新四军,陈兴发跟着陈毅干起了警卫员的工作。抗战那几年,他跑遍了大江南北,帮着联系游击队,搞抗日宣传,忙得脚不沾地。

到了1949年上海解放,他被调到华东军区交际处当副处长。这官儿听着挺不错,可陈兴发不稀罕大城市的生活,跟陈毅说想回老家。

陈毅觉得有点意外,但也没拦着,就同意了。他回了贵溪,当上了县人民武装部副部长。这时候他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冲锋陷阵的小伙子了,但革命那股劲儿一点没减。

回贵溪后,陈兴发主要抓民兵的工作,自己带头制定训练计划,还亲自下场教大家怎么打枪、怎么行军。

1951年夏天,贵溪那边发了大洪水,好多村子路都断了。他二话不说,带着民兵扛着工具就去救灾,把路修好,让物资能运进去。

这次行动让老百姓特别感动,觉得民兵这帮人真靠得住。1952年,他又去江西省干部学校学了点理论和政策,回来后主动申请调到宁冈县当供销社主任。

宁冈是老革命根据地,条件苦得很,可他一点不嫌弃,到那儿就忙着管物资、搞农村经济。

1954年推行农业互助组,他挨家挨户给人讲政策,帮着把互助组建起来。那年粮食产量涨了不少,有些村子甚至能自己养活自己了。

1955年,宁冈又碰上大洪水,田淹了,房子也塌了。陈兴发带着供销社的人冒雨跑去救灾,调粮食、发衣服,还从外县弄来木头和砖,帮着村民把家重建起来。

灾后大家对他评价特别高,说他干实事,真心为老百姓着想。后来到了1960年,他身体不太行了,提前退休回了贵溪老家。

退休后他也没闲着,经常在村里讲讲过去的事儿,鼓励年轻人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

重点来了,1977年,毛主席纪念堂建好,陈兴发特意去北京瞻仰。完事儿后,他想着顺道看看老战友粟裕。

那时候粟裕住北京西山,陈兴发穿着件旧军装,硬是走着去的。到了门口,哨兵一通报,粟裕赶紧把他请进去。

42年没见,粟裕一眼就认出他来,俩人聊了好久。陈兴发说自己当年被救回来后一直在南方打游击,后来又干了不少事儿。

粟裕听着特别感慨,说没想到他还能活着,真是个奇迹。这次重逢,俩人聊得特别开心,把当年的事儿一件件翻出来讲,感觉时间都没过去似的。

聊着聊着,粟裕问起陈兴发的家里情况。他说了自己有个儿子在部队当兵,女儿在供销社上班,日子过得挺踏实。

粟裕听了挺高兴,觉得革命精神有传承,国家有希望。在北京待了几天,陈兴发还去看望了肖劲光。

肖劲光一直记着他当年的救命之恩,非要给他点生活补助,可陈兴发不要,说自己过得挺好,还建议把钱捐给山区的孩子。后来这钱真捐了出去,修了间教室,还买了点课本。

在北京的最后几天,陈兴发去了天安门广场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站在那儿看了好久,估计心里挺感慨。

1977年10月,他回了贵溪,把在北京的事儿跟家里人讲了讲,还叮嘱孩子要好好干,别辜负这来之不易的日子。

可惜没过几年,他身体就不行了,头上那枪伤的后遗症越来越严重。1980年病情突然加重,送到医院没抢救过来,就这么走了,68岁。

家里人特别难过,粟裕知道后还托人送了悼信,说对这个老战友特别怀念。

陈兴发这辈子真挺不容易,从一个穷小子到红军营长,再到后来默默干了一堆实事,最后还能跟粟裕重逢,挺传奇的。

他跟粟裕那42年后的见面,不光是俩人之间的情谊,更让人想到革命那会儿多少人豁出命去,才有了今天。

他这一生没啥大名气,可干的事儿一点不少,特别实在。我觉得他这种人就是革命里最普通又最了不起的那种,没他们打底子,哪有后来的新中国啊。

再说点自己的想法,陈兴发这人挺值得敬佩的,不是因为他干了啥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他一直没变过初心。

打仗的时候拼命,干工作的时候踏实,哪怕退休了还想着多做点啥。

这种精神现在看也不过时,咱们这会儿条件好了,更得学学他那股劲儿,别光顾着自己舒服,多想想能为别人、为国家干点啥。

他的故事跟粟裕的重逢听着暖心,可背后是多少年的苦和累堆出来的,挺让人感慨的。

这故事放到现在也有意思,1977年那会儿刚改革开放没多久,陈兴发跑北京去看粟裕,其实也挺符合那时候老一辈人开始回看过去、想着未来的心情。

回头看他们那代人,感觉真是了不起。他们那时候没啥高科技,也没啥好条件,全凭着一股信念干下去,换成今天好多人可能都坚持不了。

所以我觉得,陈兴发的经历不光是段历史,还挺能激励人的,尤其是年轻人,别老想着躺平,多学学这种精神,日子肯定能过得更有劲儿。

总的来说,陈兴发跟粟裕的故事挺值得一说。他从红军营长到普通干部,再到跟老战友重逢,走了一条不花哨但特别扎实的路。他这辈子没啥虚的,全是真干出来的贡献。

42年后那次拜访,不光感动了粟裕,也让咱们这些后人能多想想,当年的苦和今天的幸福是怎么来的。

希望这故事能让更多人知道,别忘了这些默默付出的老革命,他们真挺牛的。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0

标签:贵溪   红军   宁冈   营长   民兵   机枪   江西   北京   悲痛   俩人   事儿   牺牲   当年   年后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