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皖北放牛娃”到“少林方丈”

从“皖北放牛娃”到“少林方丈”:一串佛珠,如何串起半个世纪的命运转折?

牛铃声刚落进耳朵,还没捂热,就有人已经踏进千年古刹的石板路,谁说命运没有回头路?

今年夏天热得像要把麦浪烤出火来,皖北老家的麦田又熟了,小孩子们还是喜欢光着脚丫追牛赶羊。可要说几十年前,谁能想到一个放牛娃,最后能走到少林寺当上方丈呢?我看这事儿真比小说还玄乎。

1965年,安徽阜阳刘庄村,刘应成还只是个赤脚小子,赶着牛群在田埂上晃荡。牛铃铛敲在风里,像捏碎的玉。那时候他常常盯着北边的天发呆,嵩山的影子就在他心里晃荡。家里穷,能把肚子填饱就谢天谢地,哪像今天的孩子,暑假都去少林寺体验营了。可他那时候脑袋瓜里全是“少林寺到底啥样?”“能不能有一天进那扇大门?”这种不切实际的念头。

十五岁那年,他真就走了,没带啥行李,只有一双被麦秆扎惯了的脚。少林寺的门槛可比田埂高多了。刚进寺院,那些天,你要问他啥感觉?他自己说“冷、饿、累,啥都新鲜,就是想家”。每天扫地、挑水、诵经,单调得像磨盘打转。冬天跪在雪地里诵经,腿脚都冻麻了,人却不动。说实话,要搁我,早就想溜回去烤红薯了,可他愣是咬牙没走,这人认死理也能成事。

到了1981年,行正法师抚摸着他的头顶,问他“你可知禅意?”这话听着轻飘飘,其实有点像突然被人拍了一下脑门——你以为修行就是扫地挑水,其实人家考验的是心。佛珠一串一串拨过去,日子就这么过去。师父的手指有檀香味,像春天的第一场雨,滋润得让人发呆。那一刻,他的心结像被什么给化开了。

1987年,行正法师圆寂前,把那件象征住持的袈裟披在他肩上,说“光大少林,非为己身”。那袈裟有多重?不是说它真有千斤,可你一个老方丈把千年古寺的未来全扔给你,你敢说不沉?但这小子还真就接住了。有人说他命好,也有人说他狠得下心,其实我他就是那种认了命还敢搏的人。

之后这些年,释永信带着少林寺折腾出了不少新动静。重建禅堂、钟鼓楼,功夫团出国演出,少林文化学院也办起来了。你在网上刷到的少林武僧表演,九成都是他推动的。2023年,少林寺海外影响力指数又涨了近30%,武僧团走遍了50多个国家。佛珠就像导航仪,带着古寺驶进了世界的浪潮里。外头的争议也不少,说他“商业化”,说他“搞秀”,但他自己倒挺淡定,反正我觉得,这年头谁都得会点市场思维,要不咋混?

2015年春天,他回到老家,麦田还是那片麦田。牛铃声远远传来,他把温润的佛珠挂在老树上,风一吹,珠子晃啊晃,像是这辈子所有的波折都被串成了一串。有人说这是仪式感,其实我觉得,这就是人心里那点归处。你再怎么漂,也得有个地方让你挂心。

这些年,网上对释永信的褒贬也挺多,有的说他是“现代僧人里最会搞事的”,有的说他变了味。但你要问我怎么看?我觉得他就是用自己的方式,把少林寺这艘老船开到了新海域。守旧也好,创新也罢,只要没丢了根本,方法都不是事儿。从放牛娃到方丈,这背后是几十年没人看得见的苦和倔强。说句大白话:谁还不是在风里雨里一步步挨过来的?

现在的少林寺早不是“只会武”的那种形象了,禅武医一体,海内外的信众和游客年均超百万人,连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都曾经点赞过少林文化。你要说这牛铃声咋就变成了钟声?其实答案挺简单——命运这东西拐个弯,连自己都认不出来。

所以人生像一串佛珠,过了麦浪,穿过雪地,最后都得各自安放。你要是问我:“从皖北到嵩山,值吗?”我说,值不值,不是旁人说了算。每个人的脚印都得自己踩出来。反正我觉得,这事儿要搁我身上,哪怕再苦,也得试一回不是?

#少林寺# #释永信# #人物故事# #禅武精神# #社会变迁#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30

标签:历史   放牛娃   少林   方丈   少林寺   佛珠   嵩山   麦田   麦浪   田埂   武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