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也不准吸烟!让人笑掉大牙的抽象正义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1926年,民国时期文学家鲁迅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写出了振聋发聩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一百年后的今天,令人匪夷所思的争议却在鲁迅纪念馆上演:有人竟“不让鲁迅吸烟”,试图“净化”历史。这种做法,真是荒谬至极,仿佛某些人把历史当成了白纸,非得擦掉所有不“干净”的笔触。

近日,绍兴鲁迅纪念馆前的一面“鲁迅手夹香烟”的网红打卡墙引发争议。游客孙女士以“可能误导青少年”“鼓励在公共场所抽烟”的理由,于 8 月 22 日将此事投诉至“浙里办”,并建议将该形象替换为“鲁迅右手握拳”的姿态。

这种指责明显反应过度。鲁迅吸烟是历史真实,此形象只是还原其生活习惯,青少年不会因一幅壁画就改变对吸烟危害的认知 。好在纪念馆也已明确回应:将尊重历史与艺术,不会因个别投诉盲目修改,鲁迅长孙周令飞也表示,“铭记历史、尊重历史”才是正道。

有些“禁烟者”真的已经过界了

“公共场所控烟”是现代社会共识与法律要求。但真正的问题不在于历史形象是否被记录,而在于有人将现实道德标准强加于过去,甚至将“控烟”变成压制历史细节的一种工具。有些人在公园、街道上盲目干预他人——不仅劝阻吸烟行为,还采用侮辱性或攻击性的语言,以健康为借口,却偏离公共理性。这些做法,早已从文明关怀滑落到对个人自由的侵犯。

历史人物不是“道德人偶”

鲁迅的伟大从来不在于“形象端正”,而在于“精神锋利”。他是那个用最冷峻的笔触,揭穿国人劣根性的思想家;是那个在时代最黑暗的时候,依旧敢于高呼“救救孩子”的启蒙者。这样的人物,不可能被修饰成一个完美、无瑕、不抽烟不喝酒的“道德偶像”。

历史人物的价值,恰恰在于真实与复杂。鲁迅吸烟,这是他在困顿与焦虑中寻找的一点点慰藉,也折射出他与时代的共同处境。若我们为了“健康教育”而抹去这一点,最终得到的只是一尊空洞的“塑料人”。这样的鲁迅,还能给后人什么启发?

今天我们纪念鲁迅,真正应该继承的,是他那种批判精神和独立思考的勇气。与其怕青少年从鲁迅的烟中学坏,不如让他们从鲁迅的文字里学会独立判断;与其害怕墙上的一支烟,不如多想想鲁迅为何要“横眉冷对千夫指”,为何要“俯首甘为孺子牛”。那才是鲁迅精神的核心。

“过度维权”与“抽象正义”

这次“鲁迅抽烟墙画”的争议,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过度维权”。表面上打着“为了青少年健康”的旗号,实则是将个人好恶凌驾于公共常识之上。类似的现象并不少见——

比如有些极端女权主义者,不去关注真正的性别平等问题,却热衷于在鸡毛蒜皮的小事里放大仇恨,甚至动辄上纲上线;有些所谓的“正义斗士”,在网络上一言不合就“举报”“声讨”,把复杂的社会问题简化成非黑即白的道德审判。

这些现象的共同点,就是——不求真实,只求符号化的“纯净”与“正确”。他们试图把社会打造成一个“绝对干净”的真空世界,结果却制造了新的荒诞与压迫。

鲁迅的墙画本是历史痕迹,却硬被当成了“青少年的坏榜样”。这和一些“女拳”动辄上升到“全体男性原罪”的逻辑,本质上没什么区别。

——老井说——

真正的文明,不是把社会消毒到毫无瑕疵,而是允许不同声音并存;真正的进步,不是打造虚假的“完美人设”,而是让人们敢于面对真实,并在真实中追求改善,让鲁迅戒烟,要李白戒酒,这种抽象的声音,还是越少越好。#媒体:先别慌着“掐灭”鲁迅的烟#

我是市井觅食记,与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旧,兴致盎然!每日更新社会新闻,分享市井生活和美食,关注我,不迷路。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6

标签:历史   鲁迅   笑掉大牙   抽象   正义   青少年   真实   纪念馆   道德   形象   笔触   历史人物   市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