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见过钱学森小时候的照片?下面这张照片就是钱学森萌娃时期的留影。
照片里的小钱学森穿着精致又考究,一看就是精心打理过的,特别是他那双大眼睛,忽闪忽闪的,透着一股机灵劲。
他的脑袋看着比同龄孩子大上一圈,不过天庭饱满,整个就是一副养尊处优的富家小少爷模样,谁能想到,这个眼神清澈的孩童,以后会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钱学森的成长,离不开一个充满书香的家庭,父亲钱家治曾在国民政府教育部任职多年,后来还当了浙江省教育厅厅长,为人严谨,重视教育。
眼前就是年幼的钱学森和父亲钱家治,钱学森的眼睛从小就很大,他英俊的容貌遗传了父亲,父子俩还真挺像,都是浓眉大眼,气质非凡。
母亲章兰娟是杭州富商的大家闺秀,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温柔又有见识,从照片中就能看到,章兰娟气质优雅,很有魅力。
1917年10月,钱家治被任命为教育司第三科科长,专门负责中小学教育,就是这一次小小的仕途变动,不仅改变了钱家治自己的人生,更让年幼的钱学森迎来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钱学森生于上海,父亲赴北京任职后,母亲便带着他北上,虽说钱家治不算什么大官,但想给儿子找所好学校,还是有办法的。
就这样,钱学森从小就接受了当时国内顶尖的基础教育,这为他后来在科学领域的深耕,打下了坚实的底子。
1923年9月,12岁的钱学森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这一待就是六年,直到1929年夏天中学毕业,准备报考大学。
那会儿京城有北大、清华这样的名校,可钱学森却偏偏选了国立交通大学,倒不是他看不上名校,而是当时铁道救国的想法,在很多有志青年心里扎了根。
交通大学隶属于铁道部,有全国最棒的铁道机械工程专业,而且这所学校的工科是照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建的,连教科书都是从 MIT 成套引进的,当时就有东方 MIT的美称。
更厉害的是,那时候交大的理工科毕业生去欧美留学,根本不用再考入学试,足见其教育质量有多高。
在交大读书的日子里,一件事彻底改变了钱学森的人生理想,1932年,“一・二八事变” 爆发,日本空军凭着空中优势,对上海狂轰滥炸,中国军民死伤无数,财产损失惨重。
钱学森亲眼目睹了这一切,心里像被刀子扎一样疼,他突然明白,没有先进的航空技术、没有强大的航空工业,中国就算有再好的铁路,也挡不住敌人的飞机大炮,根本没法在世界上立足。
从那以后,他的理想从交通救国转向了航空救国,到了大学四年级,钱学森开始朝着这个新目标发力。
他特意选修了航空工程课程,课余时间几乎全泡在图书馆里,翻遍了所有航空、火箭相关的书籍和杂志,还试着写研究心得。
等到赴美留学前,他已经发表了《火箭》《美国大飞船失事及美国建筑飞船的原因》等六篇论文,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文字,其实已经为他后来钻研航空航天领域,铺好了第一块砖。
不过钱学森的大学路,也不是一帆风顺,1930年暑假,他突然得了伤寒病,那时候治疗伤寒没有特效药,钱学森硬生生从鬼门关走了一遭,虽然活了下来,却不得不休学一年。
所以他1929年入学,直到1934年才毕业,但就算耽误了一年,他的成绩依然拔尖,当时大多数学生的平均成绩在70到80分之间,可钱学森每年的平均分都超过90分。
更让人佩服的是他的严谨,1933年读三年级时,他参加水力学考试,老师本来给了满分,可他自己发现把一道公式最后一步的“Ns”写成了“N”,主动找老师要求扣分,最后老师把满分改成了96分。
也是在这一年上半年,因为成绩太优秀,钱学森还获得了嘉奖,免缴了学费,1934年,他又拿到了清华大学第二届赴美公费留学生的资格,离航空救国的理想,又近了一步。
1935年9月,钱学森怀着满腔抱负远赴美国,那个年代的中国内忧外患,中国人在国外常常被看不起,连基本的民族尊严都难保障。
钱学森暗下决心:一定要把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学到手,不仅要为自己争口气,更要让外国同学知道,中国人一点都不差,一样能站在科学技术的顶峰。
1936年10月,钱学森进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成了著名科学家冯・卡门的弟子。
冯・卡门是航空科学领域的顶尖人物,动力学专家,初次见到钱学森时,就对这个仪表庄重、思维敏捷的年轻人格外欣赏,不管他提出多难的问题,钱学森都能对答如流。
在冯・卡门的指导下,钱学森进步飞快,先后拿到了数学博士学位、航空工程硕士学位、航空博士学位,还成了古根海姆航空实验室火箭研究小组的核心成员。
40年代初,钱学森和航空科学家马林纳一起,发表了《远程火箭评论与初步分析》,这篇研究报告后来成了美国研制对地导弹和探空火箭的理论基础。
除此之外,他还参与了美国核武器研制的哈拉曼工程,在国际航空航天领域渐渐有了名气。
可就算在美国待了20年,钱学森心里始终装着祖国,他没买过一美元的保险,因为从没想过要在美国住一辈子。
他在计算风洞原理应用于风车发电时,特意参照祖国的自然条件选数据;就算成了世界知名的科学家,面对美国优厚的生活待遇和优越的工作条件,他也从来没动过心。
二战结束后,钱学森已经成了美国科学界的传奇人物,能在五角大楼自由出入8年,被称作“领域神人”“顶尖天才”。
可就算地位这么高,他始终保留着中国国籍,在那个年代,多少人挤破头想拿美国绿卡,可钱学森偏不,他心里清楚:自己在美国学的所有东西,都是为了将来回国能给人民做点事。
1949年,新中国即将诞生的消息传来,钱学森再也按捺不住了,他知道,民族复兴的机会来了,自己该回家了,他立刻辞去了在美国的所有职务,开始准备回国。
可这一决定,让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放弃的,是每月2000美元的讲师薪资、每月1600美元的研究所工资、每年5万美元的科研奖金。
还有麻省理工学院终身教授的身份,以及无数人梦寐以求的美国绿卡,面对这些,钱学森只是幽默地说:“我姓钱,但我不爱钱。”
可回国之路,比他想象的难得多,美国政府不愿意放走这位顶尖科学家,刻意压制他,不仅冻结了他的财产,还限制他的行动,家里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差,还得经常搬家。
好在妻子蒋英一直陪着他,从照片中来看,蒋英也是个大美女,长相清秀又明媚,眉眼之间带着一丝温婉和端庄,整个人散发着魅力。
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蒋英毅然辞退了所有女佣,一个人包揽了洗衣、做饭、照顾孩子所有家务活,用温柔和坚韧,抚平了钱学森心里的寂寥和无助。
直到1955年8月4日,经过中国政府的严正交涉、钱学森的不懈抗争,还有国际友人的帮助,美国移民当局才终于同意放行。
没多久,钱学森带着妻子和孩子,登上了回国的邮轮,这张照片是他们一家在游轮上,一家四口脸上都带着幸福开心的笑容,回国后,钱学森没有丝毫犹豫,立刻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
当时中国的航天事业几乎是一片空白,他主动扛起了创建的重任,带着一群年轻的科研人员白手起家、自力更生。
没有资料,他就自己整理;没有设备,他就想办法改进;没有经验,他就一点点摸索。
那些年里,他几乎把家安在了指挥所,幕天席地地工作,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关键问题。
1956年,钱学森写了一份《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里面详细规划了中国导弹、火箭工程的发展方向。
这份意见书很快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同年,毛主席还在中南海接见了他,毛主席的和蔼、亲切和平易近人,让钱学森一直都记忆犹新。
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中国首个专注于火箭与导弹研究的专业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迅速成立,钱学森被委以重任,担任该院院长一职。
从执掌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首任所长,到主导中国首个12年科学规划的综合组组长,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掌舵人,钱学森始终活跃在国家最需要他的前沿阵地。
他不仅引领团队成功研制出中国首枚导弹与首枚原子弹,更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为我国国防科技的蓬勃发展精心布局,贡献了一系列极具前瞻性的学术洞见与实践策略。
正是因为他的回国,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时间,足足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这位科学巨匠用一生证明:真正的爱国,从来不是嘴上说说,而是把个人的理想,融入祖国的命运,用毕生的奋斗,为祖国撑起一片天。
学习时报——钱学森:科学最重 名利最轻2021-06-23
澎湃新闻——70年,致敬科技追梦人 | “航天之父”钱学森2019-10-15
更新时间:2025-10-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