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王啊,你这一天喝多少茶?”社区小广场上,68岁的李大妈跟平时“喝茶王”老王闲聊。老王哈哈一笑:“就一口接一口呗!觉都靠喝茶提神,年轻人都追不上我!”身边的邻居听了都笑作一团,觉得喝茶是好习惯,提神又健康。

但不远处的社区医生赵医生却眉头微皱,低声说:“其实,长期喝茶,尤其是老年人,未必都是好事。有的数据让人意外,经常喝茶,肝癌风险恐怕比不喝茶的人还要高出5倍不止。”
这是真的吗?我们总以为“喝茶养生”,难道背后还藏着健康陷阱?尤其是身边不少老人,动不动就“一天三壶茶”。喝茶到底是健康还是隐患?
到底怎么回事?很多人忽视的关键细节,很可能就在每天泡茶的这个动作里。那么,真的到了60岁还应该天天喝茶吗?
在我国,90%以上的中老年人认为喝茶能延年益寿、清肝解毒。但权威流行病学研究却发现,喝茶与降低肝癌风险之间的关系其实并不单纯。

根据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团队针对3万余名老年人的随访调查显示:在60岁及以上人群中,坚持每天饮茶的人,其肝癌发病率相较不饮茶者,竟然升高约5.2-6.4倍。这组数据,刷新了不少人的认知。
原因并不止于茶,而在于“饮茶方式和身体基础”。老年人肝脏解毒能力下降,如果常喝浓茶、隔夜茶等,茶多酚、咖啡因的代谢堆积反而容易加重肝脏负担。而一些劣质茶叶,含有的农残、黄曲霉素等有害物质,长期摄入会损伤肝脏细胞,进而诱发慢性炎症或癌变。
哈佛大学2022年一份研究也强调:“成年人每日饮茶超5杯(约1000ml)且偏好浓茶、滚烫热茶者,肝癌及食管癌风险比普通饮茶者多出4-7倍。尤其是肝脏有基础疾病(脂肪肝、肝炎)者,危害加剧。”

总之,喝茶虽好,关键在“怎么喝”“喝什么”。一味模仿“以茶养生”却忽视个体差异,未必适合60岁以上人群,尤其是身体已出现肝病征兆者。
很多老人喜欢把“喝茶当水喝”,殊不知持续高频喝茶,对60岁以后的人可能带来一系列身体变化。权威数据显示,坚持每天饮茶(尤其是浓茶、滚烫茶)3个月以上,身体可能出现以下三类明显改变:
肝功能负担增重
中国肝胆疾病监测中心数据显示,60岁后长期爱喝浓茶、劣质茶者,肝功能异常比率高达38%,而同龄不喝茶或偶尔饮茶者不足10%。主要表现为谷丙转氨酶、胆红素、γ-谷氨酰转移酶等指标升高,间接提示肝脏有炎症。
慢性中毒隐患
茶叶失控的农药残留率被《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调查提示,部分劣质茶叶农药超标率达24%。老年人解毒排毒速度减慢,如果长期输入,微量累积可成为肝细胞癌变诱因之一。
对此,北京协和医院专家警告:“60岁以上人群对毒素、化学物质耐受性低,非常容易诱发肝损和基因变异。”

睡眠、心血管受影响,间接损害肝脏健康。
喝茶过多影响睡眠,夜间肝脏无法充分“修复”自身,促进肝损。心悸、心率不齐、夜间多尿也会引发肝肾联动失衡。
有相关健康隐患的中老年人,饮茶习惯需谨慎。尤其是第3种,被很多人悄悄忽视:喝茶影响睡眠,睡得不好,肝癌风险也会抬头。
茶叶养生千万不能“一刀切”。对于60岁以上、已有基础肝病或慢性疾病的朋友,更需要注重“个性化”调整。医生、营养师建议,想要既能享用茶的清香、又能少点肝脏隐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选择安全茶叶
优先选择品牌大厂、国标检测合格的茶叶,避免来源不明、价格过低的“散装茶”。切勿饮用发霉、发苦、异味明显的茶。

控制“饮茶量”与浓度
每日茶叶量控制在3-5克(约1小把),不喝“滚烫茶”、“浓茶”;泡茶水温不超85℃,品茗而非灌肚。一天总饮用茶水不超过500ml为宜。
切忌空腹、睡前饮茶
饭后1小时饮用、晚饭2小时后不再饮茶,避免茶水影响消化吸收与夜间睡眠。
警惕身体信号
若发现喝茶后出现消化不良、肝区不适、黄疸、身体疲倦等症状,应暂停饮茶,及早到正规医院检查肝功能。高风险人群(肝炎、脂肪肝、家族肝癌史)需格外谨慎。

合理饮食搭配
增强肝脏代谢能力,日常膳食要均衡搭配,增加高蛋白、低脂、富含抗氧化物的食物摄入,帮助减轻肝脏负担。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中国肝癌防治指南(2022年版)》
《茶与慢性肝病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
《哈佛医学杂志:饮茶与多癌种发病风险》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肝癌发病人群队列研究》
《北京协和医院肝病诊疗共识(2023)》
更新时间:2025-11-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