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居然在监听我们?
虽然智能门锁正在走进千家万户,但考虑到门锁的耐用性一些人还是选择传统门锁。
然而部分住户将钥匙插入门锁时,都忽视了手机上有一个功能,黑客仅凭一个开锁声,就能将门上钥匙复制出来。
相信大多数网友都经历过这样的时刻,刚想到某个东西,相关广告就推送到手机上了。这时我们就会开始怀疑手机到底是擅长读心还是说监听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最近一位网友就发现,只是心里想一些事情,手机软件上竟然立刻就出现了想的内容了。比如他只是想到一个全球种植食物的运动,结果五分钟内就能看到相关影片。
不禁让人疑惑这究竟是巧合还是科学技术的突破呢?
其实,手机会通过应用权限获取用户的搜索记录、浏览习惯、位置信息、输入法内容等数据。
有位网友就觉得是输入法出卖了自己,很有可能和朋友的聊天过程中被记住了关键词,然后分享给了自己的购物软件。
为了“更懂你”,很多软件的安装都在偷偷获取你更多的权限,读取你的信息、相册、定位,还有的麦克风权限的开启。
这也加深了网友对手机的怀疑,认为手机的偷听确实存在,甚至已经不仅仅是偷听的程度了。
也有可能是平台基于海量数据构建用户画像,再通过机器学习预测兴趣。例如,如果网友近期频繁搜索“口红”,系统便会推荐与之有关的美妆内容,而用户可能因心理暗示将其归为“读心”。
2024年4月,记者查询近十款APP的隐私协议后均发现,APP会默认将用户个人信息共享给第三方或者合作伙伴。
此外,某APP的平台工作人员透露,双方会在收益上达成合作,按照广告投放的展示量进行收益计算。
而这种违规和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的方式已经侵害到了用户的权益,黑猫投诉上也有近百条的投诉案例。
一开始,大家可能会觉得这是手机提供的便利服务,如同困了有人帮忙递枕头一般,对自己近日的需求了如指掌,有助于自己进行产品的购买。
但令人细思极恐的是,它听见的东西是不是有些过多了呢?
更别说,越来越多“低头族”的出现,手机已经成为生活的必需品,少了手机整个人也会和社会脱节。
我们的聊天记录它可以看见,我们的语言交流它可以听见,那我们的行为它不会也能监视到吧。
新加坡国立大学就曾实验过,通过开门声音造出门锁的钥匙,仅通过智能手机和专业程序小小的钥匙就被做了出来。
传统门锁简直是这种手段的重灾区,钥匙插入锁内的声音要比智能门锁的声音更容易分辨,钥匙也更容易被复制出来。
但这项技术的条件要求很高,不法分子想要去实施还是有很大难度的。大家也不能掉以轻心,要对手机上的软件抱有警惕心,防止声音被监听。
出现以下情况手机可能就被监听了,用自己的手机拨打自己的手机号码,还能够接通;跟别人通话时,多次听到回音;手机经常出现噪音,无法听清对方说话。
通话时,在双方都没有挂断的情况下,手机连续自动切断;手机反应变慢,要注意是否下载不明应用软件或曾借给陌生人使用过。
手机变得十分卡顿,即便卸载了很多软件,仍然显示占用内存过多;手机通讯录多出几个陌生人的名单;手机流量和话费无故增多。
如发现手机被监听,应立刻断网,并修改相关密码和认证方式。如遇财产损失,第一时间报警。
一名电子行业的专家也表明过自己遭遇过“手机监听”的时刻,他在运动后只是简单和家里人聊了一下膝盖的疼痛,结果点开手机就被推送膝盖疼了应该怎么办。
他试图从科学的角度进行解释,例如自己曾不经意刷到过该博主的视频,又或者是大数据的信息投递。
毕竟手机监听需要用户手机上的麦克风一直保持在打开状态,手机的能耗会大大增加。
且这种技术要求一个安静的环境,当场景内出现多个人时,它就不能精准地听到我们的声音了。
也有人在微信上试验过手机能不能听懂方言,结果说出来的话没能被翻译出来不说,还因为发音相似被转译成了外语。
专家也认为,手机监听这项技术需要耗费的精力比较大,真正要实施起来连成本都收不回来,这种行为也是违法的,背后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一旦手机使用麦克风和摄像头这类敏感权限时,也有在屏幕上出现提醒。
韩国三星集团试研究出具备“读心术”的AI技术,通过监测人们的生活了解其喜好,一方面它可以便利人们的生活,另一方面人们也在担心自己个人隐私的泄露。
关闭非必要权限(如麦克风、位置),定期清理应用缓存。iOS的“引导式访问”功能可防止他人翻看隐私界面。
避免在社交平台透露敏感信息,使用隐私保护工具(如虚拟手机号、匿名邮箱)注册账号。
部分用户反映“未搜索仅思考即被推送”的现象,可能与跨平台数据关联或线下行为记录有关。
例如,线下商店的Wi-Fi连接记录可能与电商账号关联,触发推荐。这类技术边界的模糊性,仍是隐私保护与商业利益的博弈焦点。
央视曾有过类似的新闻报道,360周鸿祎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手机厂商应该尽到责任,第一是所有的搜集行为应该有正当合理的理由,第二是要让用户有知情权,不能偷偷摸摸的收集;第三要让用户有选择权,应该允许用户把信息采集关掉。
综上,手机的“读心”能力实质是数据驱动的行为预测,而非超自然的读心术。用户需平衡便利性与隐私安全,同时监管和技术改进也需同步推进。
手机监听虽不常见,但需警惕异常现象。日常使用中应加强权限管理,避免泄露隐私敏感信息。若怀疑被监听,优先通过技术手段排查并采取防护措施。
信息来源:
环球网《消息称三星计划为Galaxy手机引入AI“读心术”》2024-10-15
央广网《记者调查:为何手机会有“读心术”?》2024-04-11
澎湃新闻《专家称APP监听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2024-04-13
澎湃新闻《细思极恐!科学家通过开门的声音就能复制钥匙》2020-09-04
更新时间:2025-04-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