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青春与匠心相遇时 | 京绣非遗传承人毕红:指尖绣出中国美

【人物名片】毕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京绣区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宫廷艺术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北京工艺美术大师。荣获2024年度首届传统工艺大国非遗工匠、2023“中国非遗年度人物”三十位提名候选人、北京工艺美术行业“京工巧匠”、2021年度“中国十大著作权人”等荣誉称号。

走进毕红的大师工作室,满目皆是全手工缝制的精美绝伦的京绣中国衣和手绘原稿,连空气中都弥漫着传统与现代交融的艺术气息。毕红俯身绣绷,指尖的针线灵活穿梭,仿佛在演奏一首无声的乐章。

这位半路出家的京绣大师,用二十余年的坚守与付出,将源自宫廷刺绣的京绣技艺以独特创新的姿态带入寻常百姓家,让这门古老艺术焕发出时代华彩。当正在绣花的她抬起头看到我们进来时,笑容瞬间取代专注,很难看出这是一位从业近三十年的手艺人,只有热爱的人,眼中才会闪动如此明亮的光芒。

在这位京绣传承人身上,生命的热忱与匠心的沉静奇妙交融,绣出非遗传承之路最动人的画卷。

破茧成蝶:宫廷技艺的“当代新生”

初见毕红,很难将她与“非遗传承人”的形象联系起来。她穿着传统的偏襟中式服装,爽朗的笑声和充满活力的谈吐,彻底打破了人们对“老手艺人”的刻板印象。不同于多数非遗传承人的“家学渊源”,毕红与京绣的结缘带着当代青年的典型特征:因喜爱而收藏,因收藏而热爱,因热爱而投身研究与传承。

“传统服装的制式和吉祥纹样是必须保留的‘根’。”在她看来,京绣值得深入研究的内容很多,其中关于纹样“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祥瑞文化内涵,就是值得花大量时间精力的核心组成。在《雲裳华仪》系列作品中,她巧妙地将清代纹样与现代审美相结合,选取庭院里随处可见的桃花、海棠、菊花等传统题材应用广泛的花卉品类,融入写实手法,让古老纹样焕发时代活力。

“玉堂富贵纹样中的海棠花,在古代通‘厅堂’之意,在现代的应用中,依然能引起爱好传统文化的朋友们的共鸣。”毕红介绍说。她特别钟爱蝴蝶纹样,“两只蝴蝶的造型纹样,在故宫档案中叫‘喜相逢’,这种美好寓意跨越时空,即使在当下,这么美的寓意依然备受青睐。”她的创新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深入学习研究大量的历史资料,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可持续沿用传承的部分后熟稔于心,再将生活中目光所及之处的每朵花、每只蝴蝶都经过精心设计创意,既保留传统韵味,又符合当代审美。

“守正,守的是纹样背后的华夏文明的根脉。”毕红强调。当古老祥瑞符号被注入现代生命力,京绣便不再只是陈列在博物馆的一件流光溢彩的刺绣服装,而成为流动的文化血脉的最佳彰显。

跨界传播:让京绣走进现代生活

毕红的工作室,最引人注目的不仅有那些纷繁复杂却又很美纹样,一系列以流浪猫为原型创作的京绣作品,同样令人很难移动视线。这些憨态可掬的小动物与传统京绣的庄重典雅形成有趣对比,却竟意想不到的和谐。

“我自己一直都非常喜欢小动物。”毕红笑着说。她将园区里喂养的流浪猫、小鸟、刺猬的形象加以创新设计后融入京绣创作,不仅只是为了创新,更希望通过作品唤起人们对流浪动物的关注。“我们会把这一部分的费用专门用在救助这些流浪小动物的食物和药物上。”这种将传统技艺与社会关怀相结合的实践,让京绣拥有了更丰富的当代意义。

为了让京绣更好地融入当代生活,毕红进行了多种尝试。从2022年开始,她带领团队开发了十余种京绣文创产品,其中丝巾、手包、雨伞和茶杯等“爆款”甚至供不应求。“连样品都被抢购一空。”毕红笑着说。

她的跨界构想远不止于此。“我非常喜欢画作,希望有一天能和青年艺术家合作,让京绣以更多元的形式呈现。”毕红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她还设想与摄影师、装置艺术家合作,探索京绣与不同艺术形式的融合可能。

作为非遗进校园的先行者,毕红十多年前就开始在高校推广京绣。“我们希望让更多青年人看到非遗京绣当代的呈现是什么样的。”她认为,展示与讲座都是最好的传播方式之一,“每件非遗京绣作品的展示,都是发出中国声音的最好机会。”

她的传习所开设了针对不同年龄段的课程,从学生到大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看到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就看到了非遗的未来。”毕红说。

毕红用手中的针线,在这近三十年间,连接古今的基础上,努力开辟未来。当传统技艺拥抱青春的畅想与创意,一针一线便绣出了文化传承的无限可能。

慢工细活:针线中的生活哲学

在毕红看来,京绣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手工艺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每一个过程都需要时间,没有一蹴而就。完成一件京绣作品需要数十道工序,从量体到设计、从构思到选料、从绘稿到刷样、从配线到上绷、从针法选定到修改、从剪裁到成作,京绣创作的每个环节都急不得。”毕红向记者展示了正在创作的作品。她坦言,在这个追求“快”的时代,京绣的“慢”反而成为治愈现代人焦虑的良药。

配色的过程最能体现这种匠心。一件作品往往需要搭配数百种色号的丝线,毕红会反复比对,直到找到最理想的色彩组合。“这个过程,我要保持专注和安静,不被打扰。”她笑着说。许多学员告诉她,学习京绣后,绣着绣着,生活节奏不由自主慢了下来,开始学会欣赏身边以前忽略的很多细节之美。

薪火相传:非遗传承中的青年力量

作为非遗传承人,毕红对徒弟的选择有着独特标准。“我会比较看重品德,热爱,不是一时的冲动,不能持续的绝不是热爱。”她坦言“许多年轻人起初被京绣的美吸引,但真正坚持下来的,都是能静下心能耐住寂寞的人。”在她看来,技术可以学习,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才是根本。现代人普遍被“快节奏生活”影响,“什么都讲了一个快字”。她倡议培养一种能够让自己“慢下来”的爱好,“看看书,养养花儿,学画画,走到大自然中去体会水泥丛林里难得一见的美。”京绣正是这样一种能够调节生活节奏的手工技艺。

对热爱传统文化的年轻人,毕红送上真挚祝福:“愿你们一直保持心中有爱,眼中有光。”她说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于能让每个喜爱的人都能找到一种平衡,而青年人的创新活力,将为非遗注入新的动力。

文化自信:用针线讲述中国故事

“京绣不仅是一门传统技艺,更是文化自信的表达。”毕红说。她受邀带着自己花费多年时间完成的作品在国内外展览,用针线绣出的中国心向世界展示大美中国。在她看来,每一件作品都是“无声的使者”,传递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我现在所做的工作真的是我一生的热爱,从喜欢到爱到热爱直到现在的炽爱!”毕红这样描述她与京绣的关系。在她看来,“京绣不仅是对生活美的一种表达,更是对传统文化与对祖国真诚的爱。越来越多的人热爱传统服装与京绣作品,针线飞舞之间,指尖绣出的不仅是中国衣的美,更是中国自信。”这种自信,是建立在深刻理解和不断创新基础上的文化自觉。

采访结束时,阳光透过窗棂为满室绣品洒上一层金色。在毕红的工作室里,时间仿佛以不同的速度流动。窗外是飞速发展的现代都市,窗内是静谧专注的刺绣世界。

京绣这门古老艺术,正通过像毕红这样的非遗传承人之手,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中国与世界的文化纽带。在这个变化万千的时代,她用一针一线,绣出了文化传承的最美画卷。

撰文 | 孟祥玉

摄像 | 翟天一 胡金童

剪辑 | 翟天一

审核 | 姜泽菲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30

标签:时尚   匠心   指尖   青春   毕红   纹样   中国   针线   技艺   作品   传统文化   传统   文化   当代   艺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