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叶圣陶游览金华双龙洞和冰壶洞,写下了游记《记金华的两个岩洞》。后来,这篇游记标题修改为《记金华的双龙洞》,被编进了小学语文教材,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生。而叶圣陶游览双龙洞当天,在金华二中的一场演讲,影响了我的一生。
1957年4月14日上午,春光明媚,校园里春意融融。我和同学们突然听到学校广播通知:“全校师生请立即到学校办公大楼前的广场集合,教育部副部长叶圣陶先生来看望大家了!”我们飞速跑出教室,不到10分钟时间,全校初高中36个班级1000多名师生,已井然有序地列队站在广场上。
我们学校的办公大楼(现为浙江师范大学红楼)建造于1953年,二楼正中是校长办公室,正南面有一个凸出的长方形阳台,办公大楼前面有一个很大的广场。叶圣陶就站在阳台上与大家见面,我有幸见证了这个难忘的时刻。
一开始,校长热情洋溢地介绍叶圣陶先生,全体师生激动地热烈鼓掌。我使劲踮起脚尖往前看,只见叶圣陶红光满面、神采飞扬,他不停地向大家招手致意。
“我到金华来了,不可能不来看看你们。我来到你们学校后,许多师生都要我题词签名。实在很抱歉,无法满足大家的要求。现在,我向大家说几句话,借此作为给你们的题词吧!”简单的开场白后,叶圣陶赞美起我们学校。他说,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金华能建造起如此漂亮的学校,真是了不起!就全国而言,这样的学校也为数不多,属于一流水平。叶圣陶叮嘱同学们树立远大理想,要有抱负、有担当,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环境,加倍努力学习,希望全体师生共同努力,把学校办成社会主义新型中学的样板。
当天,叶圣陶着重讲了教育的本质。他反复说教育必须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不能搞关门教育。各门学科的教学都必须联系社会实际和劳动生产实践,要学以致用。他阐述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理想、有抱负、有文化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他从培养人才的高度阐述了教师不能停留在传授知识的层面上,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能力。他在讲话中反复强调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
叶圣陶的讲话时间不长,前后不到20分钟。整个过程一气呵成,没有半句空洞的说教,语重心长、发自肺腑,举手投足间透露出一股儒雅气质,如同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辈与孩子们谈心一样,恳切的话语如春风化雨,注入大家的心田。
一个普通的高中生,能亲眼见到著名教育家并聆听他的谆谆教导,这是我一生的荣幸。高中毕业后,我毅然报考了师范院校,大学毕业后,我成了一名中学教师,在语文教学领域耕耘了44个春秋。
(来源:金华晚报,作者:何志达 口述 本报记者 罗钟炉 整理,叶圣陶系民进中央原主席)
更新时间:2025-04-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