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集】54张朱德元帅和周恩来总理的照片,见证54年的革命情谊

1976年7月6日,开国功勋朱德元帅与世长辞,五洲同悲,山河共泣。朱德元帅一生坚持以革命之忧为忧,以革命之乐为乐,不畏艰难险阻,将毕生精力贡献给了革命事业。周恩来总理称赞他的革命历史“已成为二十世纪中国革命的里程碑,称得起人民领袖之一”。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笔者用54张老照片,介绍朱德元帅和周恩来总理长达54年的革命友谊,再次向功勋们致敬!(全文49图3803字,创作不易,请点赞阅读)

一、柏林初识:从勤工俭学到革命引路人

1922年,朱德(前右一)在德国,前左一为其入党介绍人张申府。

1922年,时任滇军旅长的朱德放弃高官厚禄,远渡重洋赴欧(在国内因身份特殊遭拒绝),在柏林拜访周恩来。24岁周恩来已是中共旅欧支部负责人,而36岁朱德刚脱离旧军队,虽相差12岁,却一见如故。

朱德在德国的老照片(前右三)

朱德言辞恳切向周恩来提出入党请求:“我愿终身为党服务,做军事运动”。通过连续六日的深谈,周恩来详细了解到朱德被陈独秀拒绝入党的经历,以及戒鸦片、弃高官的心路,被他“舍弃所有追寻信仰”的精神感动,朱德也被周恩来的救国理念所折服。

朱德在德国学习期间的老照片。

周恩来通过与张申府商议,于1922年11月介绍朱德入党,并叮嘱他暂对国民党保密身份,正式完成从旧军人到共产主义者的转变。而后,周恩来安排他先学德语,后入哥廷根大学研读社会学。在此期间,二人常在柏林康德大街118号中国学生活动室讨论马克思主义,朱德自此称周恩来为“革命引路人”,两人的革命友谊就此开启。

二、南昌起义:生死相托的战场协作

1926年的40岁朱老总在南昌创办军官教育团,培养军事干部。

1927年,南昌起义爆发,周恩来任前委书记,朱德任第九军副军长。早在7月27日,周恩来秘密抵南昌后直奔朱德寓所(花园角2号)。朱德利用任南昌公安局长的身份,提前绘制城防地图、摸清敌军部署等信息,起义军据此精准攻占要害据点。

南昌起义朱德使用的手枪。

起义当晚,朱德以“设宴”之名拖住敌军两名团长及团副,使敌指挥系统瘫痪,为起义军攻克南昌赢得关键窗口。起义前,副营长赵福生叛变告密,朱德急报指挥部,周恩来当机立断提前两小时起义。朱德还率军官教育团攻占公安局,周恩来赞其“立下头功”。

井冈山会师。

起义军南下受挫后,朱德率4000官兵死守三河坝三日,以少敌多掩护主力撤退。周恩来重病中托人传信:“玉阶兄务必保存革命火种!”三河口战后,起义部队仅存800余人,朱德高呼:“要革命的跟我走!”率残部转战湘南,保存了革命火种,最终实现井冈山会师。

三、井冈山至瑞金:红色根据地的砥柱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现场,右七为朱德,中立讲话者为毛泽东。

1928年,朱德率南昌起义余部与毛泽东会师井冈山,成立工农红军第四军。时任中央军委书记的周恩来此时在中央工作,亲自批复整编方案,确立“朱毛红军”建制,并通过地下交通保持战略协同。当朱德在前线指挥五斗江、七溪岭等战斗时,周恩来则通过秘密渠道输送药品、电台和情报。

中央苏区中央局委员合影,左起:顾作霖、任弼时、朱德、项英、毛泽东、王稼祥。

1929年,红四军内部出现军事路线争议,周恩来起草中央“九月来信”,肯定毛泽东的建军思想,促成古田会议召开,弥合了朱毛分歧。1931年中央苏区建立后,周恩来来到瑞金并任军委副主席,朱德任红军总司令,再次携手为民族谋出路。

朱德(二排右二)与红军第一期团政委训练班全体同志合影。

在苏区,周恩来与朱德、毛泽东等共同领导革命斗争,参与指挥了多次反“围剿”战争,为巩固和扩大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周恩来和朱德二人共同指挥的第四次反“围剿”,采用“诱敌深入”战术歼敌上万,被共产国际誉为“东方战术杰作”

四、长征危局:力挽狂澜的患难与共

红军总司令朱德。

1935年遵义会议上,周恩来主动承担军事错误责任,力荐毛泽东复出。朱德以红军总司令身份严厉批判博古、李德的错误路线,也力主毛泽东重返指挥岗。朱德当场表态:“血染湘江的教训还不够吗?”“再这样打下去,红军要垮!我支持老毛!”二人默契推动历史转折。

朱德(二排右八)和红三军团团以上干部合影

1935年9月张国焘另立“中央”时,朱德以大局为重,坚决反对分裂,当面斥责:“你可以把我劈成两半,但割不断我和毛泽东的关系!”“中央北上是正确的,我朱德不会反对毛主席!”在危险时刻,朱德密信周恩来通报险情,最终促成红二、四方面军北上会师。

毛主席(前排左二)与朱老总(前排左三)在陕北与参加井冈山斗争的部分人的合影。

值得一提的是,过草地时周恩来高烧昏迷,朱德亲自钓鱼熬汤为其补充营养,命令警卫员:“抬不动周副主席,就先抬我朱德!”可谓是危难之际见真情。

五、抗战烽火:民族危亡中的并肩御侮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林伯渠在延安。

1936年12月事变爆发后,朱德与周恩来共同署名发表《红军将领致国民党政府电》,主张和平解决。周恩来赴西安谈判,朱德坐镇延安整编红军作为策应,最后成功达成联合抗日共识。当国民党将领质问“红军是否听令”时,周恩来回应:“朱总司令的部队已做好一切准备”朱德曾说:“恩来舌战群儒,我率军策应,这叫文武合璧!”

朱德、周恩来、彭德怀与八路军其他一些指挥员合影。

周恩来前往西安谈判前,朱德将1936年宁都起义将领董振堂赠给自己的苏联毛毯送给他御寒。后来,周恩来在崂山途中遭土匪伏击,毛毯浸透掩护周恩来的副官陈友才鲜血,后由邓颖超缝补回赠朱德。这件毛毯现存军事博物馆,无声见证着那段革命历史。

朱德、周恩来、叶剑英代表中国共产党赴南京参加国防会议。

1937年8月南京谈判中,周恩来与朱德据理力争,达成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协议,朱德任八路军总指挥,周恩来任中共中央长江局书记等职,两人在战略上紧密配合。1943年,朱德返延安,周恩来将毛泽东所赠进口药转赠其治胃病,附信:“玉阶兄征战劳苦,此药更应你用。”

六、解放战争:建立新中国的双线协同

朱德、毛泽东、周恩来与迎接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国民党代表张治中在延安合影。

1945年,周恩来全程陪同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主导谈判策略,据理力争。朱德在延安统筹军事反制,提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战略,要求快速抢占东北。期间指挥上党战役歼灭阎锡山部3.5万人,直接粉碎国民党武力施压阴谋,为谈判提供军事后盾。两人形成“政治谈判+军事反制”的配合模式,迫使蒋介石签署《双十协定》。

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在延安。

1946年,军事调处期间,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在北平与国民党、美国代表进行长达一年的军事调处谈判,揭露国民党“假和谈、真内战”的图谋。朱德则整编部队为野战兵团, 统一全军军令政令,规范服装制式,提升指挥效率,推动从游击战向运动战的战略转变。

朱德同毛泽东在延安机与军事三人小组的周恩来、张治中、马歇尔合影。

1947年,国民党军队进攻陕北,朱德和周恩来随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周恩来化名“胡必成”,朱德化名“王楷”,共同指挥“蘑菇战术”拖垮胡宗南部。朱德笑称:“恩来是棋盘上的车,我是马,车马配合才能将军!”

1946年3月4日,朱德、毛泽东在延安机场迎接从重返回的周恩来。

在决战阶段,周恩来任军委副主席兼代总参谋长,直接参与制定三大战役决策,建立高效情报系统,确保战场信息实时传递至中央军委。朱德以解放军总司令身份亲赴华北、冀中前线,提出“大规模阵地战结合运动战”的创新战法。1948年中央军委电文批示:“军事听朱总,谈判看周公,毛主统筹,大事可成 ”三人合作,无坚不摧。

七、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共识

开国大典上毛主席和朱德。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八国联军咄咄逼人的挑衅,在1950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力主出兵。周恩来力陈:“现在不是要不要打,而是如何打赢”,朱德补充:“打烂了再建设,必须打出国威”。两人旗帜鲜明地认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周恩来、朱德观看航空表演。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朱德亲赴东北集训志愿军干部,周恩来主持组建东北军区后勤部,统筹装备供应与国际外交。1951年,朱德视察沈阳兵工厂时提出“三班倒生产制”,军械产量翻倍,半年内为前线补充步枪15万支、炮弹50万发。周恩来则发挥自己的外交斡旋手段,促成苏联援助86个师装备。

朱德和毛泽东、周恩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届全军运动会主席台上。

1953年战局胶着时,朱德力主“以战促和”,周恩来在板门店以战俘自愿遣返原则打破僵局,二人共同推动停战协议签署。停战后,两人共同推动解放军现代化转型,组建空军、海军等新军种。

八、特殊时期:风雨同舟的坚守

朱德在天安门城楼上,右边为周恩来。

1959年,朱德批评大跃进浮夸风遭围攻,周恩来以“朱老总历来顾全大局”巧妙化解,会后亲送朱德下山。1967年2月,朱德在怀仁堂会议上痛斥造反派:“这是要毁我长城!”周恩来批示:“朱德同志是红司令!”连夜将其护送至西山避难,并加派卫兵保护其住所,叮嘱警卫:“朱老总的安全重于一切”。

天安门城楼上接见群众,左起:周恩来、林彪、毛泽东、刘少奇、朱德。

1967年“二月逆流”期间,朱德在军委会议上批评“打倒一切”的乱象,周恩来则全力保护受冲击的宋庆龄、贺龙等干部。1969年疏散潮中,周恩来特批朱德留京就医。1973年朱德出席军委会议时,周恩来抱病为其修改发言稿,抵制“批林批孔”扩大化。

周恩来出访外国,朱德、宋庆龄、董必武到机场送行。

1973年十大前,周恩来抱病安排朱德主持开幕式,助其恢复政治地位。1975年周恩来病重时,叮嘱秘书:“问问朱老总吃饭没有?别让他饿着等我”。朱德欲探病又恐打扰,最终在病房相见时,两人执手落泪,周恩来换下病服相迎,紧握朱德手道:“老总保重,我们要争取再见!”此别竟成永诀。

九、最后军礼:山河同悲的永别

朱德和周恩来在北京主持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两人最后一次共同出席会议。

周恩来逝世次日,90岁的朱德不顾劝阻执意守灵。他凝视遗容老泪纵横,写下“恩来战友,一生知己”悼词。1976年1月11日,北京医院告别厅,朱德拄杖凝视周恩来遗体,含泪低唤“恩来!恩来!”后挺身敬礼,这是其人生最后一个军礼,令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半年后朱德溘然长逝。

朱德元帅最后的军礼。

早在1975年4月,朱德最后一次见周恩来时说:“恩来,等你好起来,我们回南昌看看。”周恩来笑答:“带上那幅军事地图”。这成两位伟人未能实现的遗憾。

1976年,朱德在周总理遗像前。

朱德多次评价周恩来:“恩来如海纳百川,润泽万物。他总能在矛盾中找出团结的路径”“我这辈子最佩服恩来同志,他为党和人民操劳一辈子,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周恩来同样多次评价朱德:“朱老总如山,革命者当学其坚韧。没有他的三河坝断后,中国革命火种就熄灭了”“老总是最纯粹的革命者,一生为人民服务”。

下面展示20张朱德元帅和周恩来总理建国后的同框照:


从柏林初晤到南昌烽火,从长征险途到文革浊浪,朱周情谊历经54年革命淬炼,铸就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丰碑。当朱德在周恩来灵前敬出最后一个军礼,历史的镜头凝固了这份超越生死的忠诚。这份厚重情谊,早已融入民族复兴的血脉,化作历史星空中不灭的双子星座。让我们再次向两位开国功勋致敬!欢迎在评论区评论这段革命友谊!

整理不易,欢迎点赞、评论、转发、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8

标签:历史   元帅   情谊   见证   照片   周恩来   延安   南昌起义   井冈山   军事   红军   南昌   总司令   国民党   老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