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均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一律举报
国产可乐品牌时不时冒头,却很难撼动这两大巨头的基本盘。
就在外界以为“国产可乐只能靠情怀续命”时,2025年夏天,一瓶黑金包装的“浓可乐”登上了热搜,一小时销量突破800万瓶。
图源:珍珍
这瓶出道即巅峰的国产可乐,正是出自你没想到的那个品牌——珍珍。
很多人可能还停留在“珍珍不是那个卖荔枝汽水的吗?”的印象里。
图源:珍珍
没错,就是它,一个在广东出生却不被广东人知晓、靠东北人民带红的老汽水厂,三十年后摇身一变,用一瓶“重口味”的浓可乐,把可乐市场搅出一层新泡泡。
图源:新浪网
在两大巨头还在“无糖卷死自己,有糖吓退顾客”的时候,珍珍用“浓、足、烈、爽”的极致口感在可乐赛道里脱颖而出。
“浓”不是噱头
是对可乐失宠的反击
众所周知,在健康消费升级、品类替代加速的情况下,可乐确实不好卖了。
这几年,两个国际巨头在中国市场上演了一出魔幻的剧本:为了迎合“健康风潮”,他们把可乐包装成无糖,结果一口下去,有人说像在喝感冒糖浆;为了节省成本减少碳酸含量,结果瓶盖刚一拧开,气泡比昨天没盖严的苏打水还平。
图源:百事可乐旗舰店
最魔性的还不是这些——明明体验在缩水,却要涨价提利润,因此只换来消费者的一句总结:“不甜、不爽。”
图源:网易数独
“可乐不好喝了”,成了越来越多重度用户的共识。
图源:小红书
那些曾经习惯一口下去“嗓子发麻”的老粉,现在开始四处寻找替代品:能不能找回那种“呛到眼泪都出来”的记忆?
于是,珍珍登场了。
它干脆往“重口味”这条小众路线上猛踩油门:口感浓,气泡炸,香气冲,连液体颜色都暗得发亮,仿佛在用视觉提示你——“这一瓶,不一样”。
图源:珍珍
原来少女风的粉嫩汽水,这次换上了黑金配色,看起来就像是给深夜烧烤摊、火锅局量身打造的“狠角色”。
有人质疑是不是噱头?
不对,它好像真把“回归可乐本质”这件事做得比谁都认真。
据珍珍团队公布,这瓶可乐经历了千余人次的盲测,结果普遍反馈“比一般汽水更有劲儿”,得到超过90%重口味可乐爱好者的推荐。
图源:搜狐
甚至有网友拍视频做实验,珍珍的气泡居然比主流可乐多撑了十几秒,这可不是单靠营销出来的。
更聪明的是,它没有一味守着过去的情怀符号——经典易拉罐,而是主动切换为PET瓶装。
图源:微博
这不仅降低了用户的认知门槛,更是在货架上第一时间传达一个信号:“别犹豫,这就是你要的可乐。”
在大家都在变轻、变淡、变健康的时候,珍珍反其道行之,意外地杀出了一条生路。
不是谁都能老来潮
40岁老汽水,想混Z世代的圈子
珍珍并不是新品牌。
1992年出生,90年代靠荔枝汽水年销十亿瓶,后被外资品牌吊打、边缘化。
图源:网络
2023年“南方小土豆勇闯哈尔滨”让珍珍又火了一把,但也引来不少冷嘲热讽:你就靠童年滤镜能走多远?一瓶汽水卖不出黑龙江。
图源:小红书
珍珍显然不甘心只当“东北老土特产”。
2024年,它干了三件事:签沈腾、拍短剧、改包装,彻底让“上头”这个口号进了年轻人脑子。
图源:珍珍
图源:珍珍
而珍珍品牌的厉害之处在于,营销不只是段子,而是围绕产品做推广。
短片中夸张演绎“开瓶像开香槟”,其实是强调“气泡带给人快乐”的产品卖点;火锅店里的老式冰柜,看似在搞情怀,实际上是线下试饮的流量转化点。
图源:抖音
这种把场景、口味、触点三位一体的营销打法,在品牌界经典案例中也曾出现。
王老吉的“怕上火,喝王老吉”广告语,不是简单喊一句口号,而是精准锁定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将其与火锅、烧烤等高热量场景绑定,使消费者在这些场景中很自然地想到这个品牌。
而在后端,珍珍也不再是那个靠代工厂供货的小作坊。
2024年它新增3条智能化生产线,日产能冲上500万瓶,全国28省有冷链配送。
图源:抖音
不是光靠情怀卖货,而是做好了“火了能接住”的准备。
要说姜还是得老的辣,除了野心,更要有对实际市场清晰的判断。
要在可乐市场活下去,国产品牌别想着硬刚巨头的核心阵地,必须像游击队一样找到自己的山头。
它选择了“火锅、烧烤、川湘菜店”这类重口味场景,一边喊“解辣解腻”,一边铺设配冰柜终端,在年轻人聚会、夜宵、撸串等高频消费场景里深耕。
图源:小红书
数据显示,仅用了两周,珍珍浓可乐就铺设了10万个终端点位,20%为冰柜优质位,简直是饮料界的“闪电战”。
对比一下国际巨头那种“大型广告、大卖场促销”的打法,珍珍显得小而灵活,但效率极高,设计的是“打一枪就能爆一城”的路线。
图源:网络
更别说它在经销层面还做了一个小动作——一箱24瓶太重,经销商反馈不好搬,珍珍快速响应改回了15瓶装。
图源:foodtalks
这种细节就是打动一线渠道的关键,为品牌口碑埋下伏笔。
中药、情怀、重口味
国产汽水内卷修罗场动真格
珍珍并不是国产汽水市场里的唯一“新故事”,它只是近年来内卷修罗场的一员。
图源:小红书
在珍珍之前,不乏许多“已经出圈”的选手:
崂山可乐,一度被视为“被可乐耽误的中草药饮料”。它借着“中药”的概念,在“养生朋克”风潮下保持强劲姿态,探索着山东以外的市场。
图源:百度百科
它2024年销量同比增长47%,成为国产可乐中最先尝到复兴甜头的品牌之一。
图源:搜狐
这背后,是消费者对健康与怀旧的兼顾式选择。
北冰洋和冰峰,靠“老北京情怀”与“西安回忆杀”站稳脚跟。
图源:北冰洋官网
打的一张“地域”牌,在年轻人爱拍照爱发朋友圈的心态下收割一波流量。
图源:小红书
不过这类情怀产品常面临“喝一次拍照打卡就算交差”的尴尬,复购难是常态。
元气森林,尝试做“Z世代健康型”先锋,推出“可乐+冰红茶”的组合,阿斯巴甜含量0%、山梨酸钾含量0%的标签铺满广告页,试图满足“既想喝碳酸又怕胖”的年轻人。
图源:京东
大窑汽水,则另辟蹊径,死磕餐饮场景。
在火锅、烧烤店深度布局,以“消暑解辣”打标签,形成一套独特的“场景防线”。
在这之外——珍珍以“浓郁型可乐”区别于传统可乐路线,定位“更爽”的口感,吸引喜欢重口味、重气泡的细分人群。
不过,相比崂山那种把特色口感转化为品牌长期资产的策略,珍珍现在更像是在网红节点里摸索路径。
毕竟从价格上看,珍珍浓可乐的便利店零售价为5元/瓶,在一些电商渠道上3-5元/瓶,比主流的两乐定价略高。
图源:京东
在社交媒体上,有用户称其“定价不得民心,比两乐贵很难长远”,也有评价表示“味道好的话贵一点能接受”。
图源:网友评论
它能不能从“社交平台火一把”真正走到“稳定复购”,仍需要观察。
无论如何,总体看,国产可乐正处于一个“集体寻找定位”的阶段。
崂山讲中医文化,北冰洋讲情怀,大窑拼场景,元气森林拼创新,而珍珍则试图在味道刺激中摸出条路。
图源:Maigoo
但不论是哪条路,都绕不过那个致命问题:怎么从短期流量变成长期生意?
600亿大蛋糕
跑得快也容易迷路
尼尔森IQ报告指出2023年中国碳酸饮料市场已突破1200亿元,预计2025年可乐型产品将占据整体市场的45%-50%,也就是600亿。
图源:中国食品消费网
在这个巨大蛋糕面前,国产品牌看似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窗口期”,但真正要突破国际巨头的封锁线,依旧是高难度挑战。
数据显示,可口可乐中国市场市占率超过60%,百事可乐紧随其后,约占29%。
图源:马上赢
“两乐+大窑”占据了市场份额的92.87%,意味着排在后面的国产品牌即使百花齐放,能真正撬动的也只是边角料。
图源:CCTV-2
事实上,不少国产可乐的“出圈”,更像是一场短跑。
例如,冰峰曾凭借“西北情怀”和玻璃瓶成功引爆短视频传播,但雄心壮志的IPO计划还是夭折。
汽水巨头大窑套现离场,屡陷“卖身”风波。
图源:南都周刊
此外,一些新兴品牌也陷入“首战即溃败”的尴尬,比如元气森林的无糖可乐系列虽然在健康人群中引起话题,但据数据显示,碳酸类饮品整体规模收缩明显,元气森林也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主流替代。
图源:NIQ
在这一片纷乱之中,珍珍的走红确实显得另类——它没有刻意捆绑情怀,也不过分追求健康,而是将饮品最直接的口感特性作为宣传主打。
图源:网友评论
这证明了:不是只有复古和无糖,国产可乐可以有更多可能性。
但下一步的难点在于——在可乐这个拼渠道、拼供应、拼口碑的复杂市场里,仅靠一个爆款口味恐怕远远不够。
图源:b站
国产品牌在突围的同时,也得警惕别被自己制造的“品牌幻觉”困住脚步。
写在最后
珍珍在今夏的爆火,确实让人看到了国产品牌敢于正面硬刚巨头的底气。
但这场硬仗,靠的绝不仅仅是“口感浓一点”这么简单。毕竟竞争力始终体现在产品创新、品牌定位与持续运营上。
对国产可乐整体而言,突破口可能不是“做得比巨头更甜更浓”,而是能否在健康、文化、场景化上找到长期价值。
红色中国的第一罐可乐
可乐市场的蛋糕很大,600亿的规模哪怕撕开1%的口子也是巨量生意,但这需要的不仅是爆红的口号,更是能被消费者记住的产品力。
真正的竞争,或许才刚开始。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发表您的意见或者看法,谢谢。
#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国内运营最早的财经自媒体,百万商界精英的必备读本,聚焦每日热点事件、财经人物、创投故事、财富商机等内容!每日为您提供更真实、更专业的商业报道,欢迎关注!@首席商业智慧
更新时间:2025-07-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