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荷兰政府正式发布一则出口新规,这份新规看似是一次普通的技术出口调整,实则直接击中了全球半导体产业的“神经中枢”——光刻设备。新规规定,哪怕设备只是“有能力制造先进芯片”,不管它是不是用于军事或高端用途,都要申请出口许可证,审批流程最长能拖到90天。
不仅如此,连测量检测设备和计算光刻软件这些配套技术,也一并被列入了管控清单。最先感到压力的,毫无疑问是中国。荷兰为何要在这个节点上出招?美国又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在这场愈演愈烈的技术封锁中,中国供应链是否真能实现突围?

荷兰政府的新规,将ASML旗下主流的1970i、1980i等中阶DUV设备一并纳入出口许可证管理范围。这批设备此前是中国芯片制造绕过高端封锁的“主力军”,如今却也被一刀切地管控。
按理说,这些设备制程能力只在14纳米左右,离真正的尖端技术还有不小差距。可荷兰却强调,这些设备可能被“重新配置”后用于更先进的制程,存在所谓的“二次组合”风险。一句“可能”,就足以让出口交易陷入漫长的不确定中。

虽然荷兰嘴上说是为了“国家安全”,但背后的推手大家都看得清清楚楚。从2023年开始,美国就主动拉上荷兰和日本,试图打造所谓“芯片联盟”,共同限制对中国的半导体设备出口。
当时荷兰还曾表现出迟疑,担心影响本国芯片产业的出口利益,如今却选择全面配合,看似是“主动决策”,实则是扛不住华盛顿的压力。毕竟,ASML的核心技术中有30%的关键组件来自美国,美国资本也持有它不小的股份。

一纸新规后,ASML股价大跌8.2%。市场分析机构直言不讳地指出,如果长期失去中国市场,ASML的2025年营收可能会缩水12%。中国可是ASML最大DUV设备市场,2024年对华销售占了全球销量的35%,营收占比达到28%。对一家高度依赖中国市场的企业来说,这可不是小数目。
更何况,荷兰本土半导体产业的12万从业者中,有20%岗位与对华贸易直接相关。配套供应链企业的对华销售额也普遍超过20%。一旦长期封锁下去,ASML自己也难独善其身。

ASML当然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它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开始“变通”。新推出的NX2000系列光刻机,表面参数上做了调整,规避了新规门槛,客户只需投入800万美元进行适配改造,就能继续生产7纳米芯片。
此外,ASML还计划在苏州打造技术服务中心,一次性储备5亿美元的零部件库存,把维修周期从45天压缩到15天,试图缓解审批带来的延误。对比荷兰的“设限”,中国这边的反应显得格外冷静又坚定。没有喧哗,没有退缩,而是迅速展开系统性应对。

中科院、上海微电子、中微电子、北方华创等企业,早已在光刻设备研发上布下重兵。过去这些努力可能进展缓慢,但荷兰这记“重拳”,反倒成了中国自主化提速的催化剂。
2025年5月,上海微电子成功交付28纳米浸没式DUV设备,良率达到90%,制造成本只有ASML同类产品的三分之一,年内计划交付10台以上。而在电子束光刻、纳米压印等替代路径上,也有企业实现了关键突破。

不仅如此,国产刻蚀机的精度已达到3纳米,光刻胶、掩膜版、工艺气体等基础材料也逐步实现国产替代,供应链已经不是原来的“碎片化”,而是在向完整闭环加速推进。
地方政府也在行动。上海、北京、深圳纷纷出台专项政策,给予本土设备商资金、场地、人才等全方位支持。晶圆厂也开始主动调整采购节奏,逐步减少对国外DUV设备的依赖。

这是一场从“被动防守”到“主动突围”的转变。而在荷兰出招的同一天,中国商务部也迅速亮出反制措施。新的稀土出口管制规定明确指出,凡是含有0.1%中国稀土成分的光刻类货物,无论产地、转运路径如何,全部都要申请中国出口许可。
这可不是嘴上说说。ASML的一台光刻机中,光是稀土磁体就要用上10公斤以上,占电机成本的30%。镜头抛光所依赖的高纯度铈基稀土材料,也几乎全来自中国。

全球90%的稀土精炼能力,正掌握在中国手中。ASML当前的稀土库存最多只能维持8周生产。这一下,主动权开始悄悄发生转移。中国并没有坐等别人松口,也没有幻想谁能“网开一面”。而是把所有卡脖子的地方,一项项列出来,变成产业政策的优先突破目标。
高端芯片方面,国内7纳米制程的试产已经不再是“传闻”,手机芯片、PC处理器、服务器芯片的国产化节奏越来越快。成熟工艺领域,28纳米及以上的模拟芯片、射频芯片、家电芯片,早已实现全面国产替代,相关设备全部由国内供应商提供。

连AI芯片和高带宽内存(HBM)也有了自己的打法。寒武纪等企业扭亏为盈,国产HBM芯片实现全流程国产化,AI算力与存储协同效率提升明显。
更重要的是,人才正在回流。数以万计的工程师从海外归国,扎根本土企业,研发体系越建越稳。资本也迅速识别出结构性机会,多个设备企业股价上涨,研发投入创下新高。
从过去的“被动采购者”,中国正在转变为“结构重塑者”。不再依赖单一品牌或渠道,而是自己搭建系统,自己制定规则。

每一次封锁,都会倒逼出一代新技术。每一个节点,都是下一轮技术跑道的起点。荷兰或许没有意识到,它亲手递出的这份新规,反而成就了中国供应链的升级节点。一场看似精准的技术限制,反而让中国找准了自主崛起的方向。
这场博弈表面上是设备出口、技术许可,背后却是芯片制造主权的争夺。制造权,就是产业主权。谁能掌握制造权,谁就能掌握未来。中国已经按下加速键,正在用实际行动告诉世界:不靠别人,也能干出世界级芯片产业。

荷兰这次的出口新规,虽然意在限制中国,却意外点燃了中国芯片产业自给化的全面加速。面对封锁,中国没有被动等待,而是主动突破。
从设备到材料,从人才到政策,全链条共同发力,一条自主可控的半导体道路正在稳步铺开。未来,谁能坚持得更久,谁就能在这场全球产业格局重塑中占据主动。
信息来源:
[1]中方:全球半导体产供链动荡,荷方负全责 环球时报
[2]遭停供晶圆,安世中国发声:库存充足 环球时报

更新时间:2025-11-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