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两万吃不起麻辣烫,他为啥越来越贵了?

曾经十元一碗吃到撑,如今拿点就到上百元,月薪两万吃不起,麻辣烫为什么越来越贵了?

“月薪两万竟然连麻辣烫都吃不起了!”,这话要是放到5年前,必然会被当成凡尔赛文学典范,但现在却成了打工牛马们心照不宣的“破产宣言”。

午饭期间随便刷个手机都能发现,遍地都是关于麻辣烫涨价的血泪控诉,甚至有人感叹不过几片青菜外加点豆腐和面,一结账价格轻轻松松上40块,甚至有人还能干到上百元。

更为魔幻的是,就在打工人攥紧钱包喊穷的时候,麻辣烫门店却忙着“镀金”,甚至不少店甩着汤勺挤进了高端商场要和西餐店当邻居。

到底是普通人的工资条配不上这碗“金汤”,还是麻辣烫背刺原有消费群体参加了“身价升级计划”。

一碗看似普通的麻辣烫里究竟放了什么秘密佐料,能让价格飙升的比年轻人的发际线还快?

要是菩萨有真身,肯定有一尊是十几年前的麻辣烫的模样,那时候的街头还没有被杨国福、张亮这俩“麻辣烫双雄”占据,摊主们实诚的可爱,素菜只需要5毛钱一串,荤菜1元钱封顶。

就算是到了大城市,素菜也才1元,荤菜不过2元顶天了如果觉得菜吃不饱还可以再加点粉或是方便面,总之不管怎么算,不到10元钱就能吃满满一大碗,既尝到了美味又填饱了肚子。

对于那一时期囊中羞涩的学生党和刚上班的小年轻来说,简直是续命神器。

但好日子在2015年就戛然而止了,或许是嗅到了消费者对麻辣烫的情有独钟,杨国福和张亮带头“叛变”平民价格阵营,将按串售卖的时代换成了按斤称重的模式。

这一改无疑是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一碗麻辣烫的价格瞬间从10元飙升到了20元以上,这时打工人的手虽然已经有些颤抖了但好歹还能捧住麻辣烫的碗。

可这只是个开始,2023年杨国福干脆利落地推出了子品牌“吗啦吗啦”,直接把价格线提升到了50元区间,从此以后吃麻辣烫彻底成了“轻奢行为”,难怪有网友在网上吐槽,前些年吃麻辣烫是因为穷,以后不吃麻辣烫还是因为穷。

为什么这些商家会对按斤称重的模式爱不释手,真相黑暗到让人扎心,按串计价的方式过于透明,很容易就能让顾客了解到自己手上这碗菜到底多贵。

但推行“荤素同价”的称重游戏,能够让顾客在自以为占了便宜的心理下,对价格感知瞬间失灵。选菜的时候以为自己只花了十几块钱,但称重时一看竟然已经三四十了,脸皮薄的人只能含泪扫码,硬着头皮把这碗“价格刺客”吃下去。

更骚的操作是,有些店家的秤好似连同了异次元,蔬菜带水,丸子藏水就算了,有的店甚至还搞起了缺斤少两,年轻人忙到没空计较,只能一边吃一边安慰自己,这不是麻辣烫而是社会给自己的毒打。

眼见一份麻辣烫的利润这么高,难免有人好奇谁在“收割”这届爱吃麻辣烫的年轻人?而真相可能藏在那条长长的加盟链条里。

杨国福集团的副总在回应麻辣烫价格飙升时曾经解释过,之所以会有这种情况是因为门店装修和经营有标准化需求,但这很显然不是故事的全部。

一些加盟品牌在吸引创业者时,可能会设置看似不高的加盟费,但后续必然通过设备采购、原料供应等环节获取收益。

有案例显示,加盟商从总部采购的设备价格明显高于市场价,甚至出现设备在二手市场估值远低于购入价的情况。这就形成了一条病态的链条,加盟商承担经营压力,消费者为成本买单,只有品牌方高枕无忧地获利。

尽管麻辣烫价格攀升,甚至有人调侃吃麻辣烫不如省点钱几个人AA吃火锅更为划算,但20岁到39岁的消费群体仍然是其消费主力,这背后有多重原因。

麻辣烫和火锅口味相似但是食用更为便捷,尤其很适合一个人吃,避免了独自吃火锅会带来的尴尬,同时很多麻辣烫店家注重氛围感装修,碗筷设计都很适合拍照打卡,迎合了部分年轻消费者为“体验”和“社交货币”付费的意愿。

不过,也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看清这种“精致穷”的消费本质,一些打工人选择从超市购买半成品材料和火锅底料回家自制麻辣烫,这样成本可能大幅度降低到每碗10元左右,并且自己动手能够保证流程干净卫生,网络上还出现了各种“避坑”教程,教导普通消费者如何避免遇到“八两秤”和如何避开水分含量高的蔬菜。

去年天水麻辣烫的走红,在一定程度上就得益于他们明码标价和分量实在的策略,一元一串的定价就能让店家生意兴隆,这或许能够给行业一些启示,相比于复杂的定价套路和表面的“伪升级”,踏踏实实做生意、重建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或许才是更长久的经营之道。

2024年,麻辣烫的市场规模已经冲上了1488亿元,但是这个千亿赛道正在上演“冰火两重天”,将近7成的门店客单价还卡在25元以下,而敢卖35元以上的“高端玩家”仅占8.4%。

在一线城市,麻辣烫悄然变身成为“价格刺客”,北京、上海随随便便来一碗就能够轻松突破40元,甚至惊现了“人均百元”的天价单。


之所以在这些地区价格这么昂贵,根源还是核心地段商圈的租金太高,且有些店铺想要进行高端化包装,普通的麻辣烫非要配澳洲和牛和手打虾滑。

和一线城市相比,三四线城市仍然在坚守“平民快乐屋”,30元就能管饱2个人,路边摊用“去品牌化”战术对连锁巨头实现了降维打击,没有加盟费、装修费,小老板们靠着极致性价比硬是笼络住了“小城胃”。

更魔幻的是出海剧情,杨国福在伦敦能卖到一碗170元,价格足够在当地吃上两顿麦当劳,能够卖的这么贵,根源还是老外愿意为“东方神秘辣味”买单,硬生生把麻辣烫干成了新型社交货币。

不过总的来说,现越来越多的年轻消费者已经对品牌祛魅了,毕竟吃麻辣烫只是想满足口腹之欲,而不是为了获得在某个社交圈子的入门钥匙。

所谓的品牌麻辣烫其实和没有品牌的街边小店味道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不过就是贴了标签而已,天水麻辣烫不到30元就能吃到双人麻辣烫套餐的事情,其实就证明了这一道理。

未来麻辣烫市场是继续选择跟着杨国福、张亮等头部品牌走高端化收割溢价,还是回归原本的路线满足普通消费者便捷饱腹的需求,一切都有可能。

但是无论如何,品牌从业者应该想想,月薪2万的消费者尚且都要思考麻辣烫有没有必要吃,那么所谓的升级到底是为了更好地给消费者提供体验,还是填补自己内心对利润的渴望,大家都心中有数,真正的烟火气哪里需要放进“黄金碗”里,再端上桌子呢?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2

标签:美食   麻辣烫   月薪   价格   消费者   品牌   称重   百元   天水   店家   社交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