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用!用退市来躲避罚款,我国“造假”公司,太小瞧官方的行动力

不少造假公司打得一手 “如意算盘,觉得只要申请退市,就能把财务造假的烂摊子丢在身后,躲掉巨额罚款和追责。

可他们显然低估了官方的行动力,从造假线索浮现开始,监管部门就把资金流向、造假证据摸得门儿清。

退市不是 “免罪符”,反而可能让后续追责更精准。

这些公司以为的 “退路”,说不定早被堵得严严实实,具体怎么回事,接着看就知道。

最近证监会密集开罚单,一天就罚了好几家造假公司,还有亿元级的重罚,连退市的公司都没放过。

这事儿在市场上吵得挺热闹,有人拍手叫好,也有人提出不少疑问。

咱们今天就好好掰扯掰扯这些不同声音,看看背后到底藏着啥逻辑。

或许有人会说:“不就是罚点钱吗?上市公司家大业大,几亿罚款对他们来说不算啥,说不定转头还能通过其他方式赚回来,这处罚能有啥用?”

这话听着好像有点道理,毕竟有些公司一年营收就几十亿,几亿罚款确实不是“致命打击”。

但咱们得往深了想,这罚款不只是“花钱买教训”那么简单。

你瞧*ST东通,惩处力度着实惊人。不仅被处以2.29亿巨额罚款,其实际控制人更遭市场禁入10年之罚,足见监管对违规行为零容忍之态度。

即便亿利洁能已经退市,还是难逃脱法律制裁,被处以3.75亿巨额罚款。不仅如此,29位相关责任人也无法置身事外,都要为其行为担责。

这说明监管不是只“打公司”,更在“打责任人”,禁入市场意味着这些人以后没法在证券行业混饭吃,对想“以身试法”的人来说,这比单纯罚钱的威慑力大多了。

而且现在监管还会把犯罪线索移交给公安,一旦涉及刑事犯罪,可不是“罚钱”能解决的,这力度怎么能说没用呢?

从另一个角度看,又有人会问:“今年都有十多家公司因为造假要退市了,会不会太严了?万一误判了,把好公司也给‘一棍子打死’,影响市场活力咋办?”

这种担心能理解,毕竟谁都不想看到“错杀”。

但咱们得看看这些公司的问题有多严重:*ST东通连续四年虚增收入利润,ST天圣两年虚增利润占披露利润的20%到30%,这些都不是“小失误”,而是故意的财务造假。监管要的是“严惩恶性违法”,不是“一刀切”所有公司。

而且在处罚前,证监会都会经过详细调查,还会给公司“行政处罚事先告知”,让公司有申诉的机会,不是“说罚就罚”。

要是因为怕“误判”就放松监管,反而会让更多公司觉得“造假成本低”,最后坑的是普通投资者。

你想想,要是你买的股票,公司财报都是假的,最后股价暴跌,损失谁来承担?

所以“严监管”不是扼杀活力,而是在保护真正合规经营的公司,让市场更公平。

还有人会质疑:“都退市的公司了,还花力气去处罚,是不是多此一举?公司都不在市场了,罚了也没法挽回投资者损失,不如把精力放在没退市的公司上。”

这话忽略了一个关键,“退市不免责”的信号意义。

要是公司一退市,之前的造假行为就没人管了,那以后会不会有公司故意造假圈钱,等快出事了就“主动退市”逃避责任?

亿利洁能就是个例子,去年退市,今年照样被罚3.75亿,这就是告诉所有公司,不管你退不退市,只要犯了法,就一定会被追究。

而且这种处罚也能给投资者一个“交代”,就算公司退市了,造假者也跑不了,这能增强大家对市场的信心。

另外,处罚退市公司,也能震慑还在市场里的公司,别想着“退市就能一了百了”,违法的账早晚要算。

其实说到底,这些质疑的核心,都是在担心“监管力度”和“市场平衡”的问题。

但从目前的情况看,证监会的处罚不是“盲目从严”,而是有明确的目标,打击财务造假、保护投资者、维护市场秩序。

那些亿元罚单、退市追责,不是为了“惩罚而惩罚”,而是为了让市场里的每一家公司都知道,造假没有好下场,合规才是长久之道。

对我们普通投资者来说,严监管不是坏事,它能帮我们把“坏公司”筛出去,让我们在投资的时候更放心。

所以与其纠结“处罚是不是太严”,不如关注“监管能不能持续”,只有让“造假必被查、违法必受罚”成为常态,资本市场才能真正健康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7

标签:财经   没用   我国   官方   公司   市场   投资者   证监会   巨额   罚单   力度   责任人   利润   财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