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0亿市值蒸发之谜:3.5万股民被割,他套现24亿后失踪

2025年6月,正是全国人民吃荔枝的好时节,一部应时的《长安的荔枝》横扫全网。

这部由当年爆款《长安十二时辰》原班人马操刀的电视剧一经上映,便掀起了一股“大唐荔枝热”。

然而眼尖的观众发现,两部电视剧的出品方早已改头换面,主控从阿里变成腾讯。

而曾经贵为《长安十二时辰》投资方之一的印纪传媒,更是早已宣布破产。

这家总市值曾高达490亿元的上市传媒公司,风头一度盖过华谊兄弟、光线传媒,谁能想到短短几年就迅速崩塌。

而其背后的老板肖文阁更是玩起了失踪,为这场影视资本大戏添上了又一个问号。




01



2009年春天,北京昆仑饭店的水晶灯分外耀眼。

肖文革手中的镀金打火机不断开合,发出清脆的响声。

此时一份《建国大业》的广告植入合同,正无声的躺在台上,等待着贵客的到来。

作为在中国广告圈混迹了十多年的老炮,肖文革信心满满——这将是一份足以载入中国电影发展史的大合同。

为了这一天,肖文革已经足足等了16年。

1993年,肖文革创立了DMG娱乐传媒公司,公司另外两个合伙人是对夫妻。

男的叫丹·密茨,是来自美国好莱坞的导演;

女的叫吴冰,八十年代曾是全国体操冠军,退役后从事武替,也拍了许多动作电影。

三人能走到一起,完全是因为“大家都是电影的狂热爱好者”。

DMG创办之初,大家都想电影圈搞出动静来,奈何90年代的中国商业电影刚刚起步,电影院少、观众更少。

肖文革三人商量之后,决定从给人拍广告片开始。

先锋和先烈,往往就在一念之间。

肖文革的广告业务做的风生水起,另一边,很多国营电影制片厂却在卖地求生。

影视圈和广告圈本就不分家。1998年,华谊兄弟的王中军王中磊通过投资冯小刚电影,顺利踏足影视圈。

从2003年开始,民营电影公司开始成为中国电影票房的主力,其中的佼佼者,一个是绑定张艺谋的新画面,另一个就是牵手冯小刚的华谊。

民营资本的入局,推动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中国电影院的银幕总数在2008年底突破了5000块的大关。

此时,人脉深厚的肖文革打听到了“内幕消息”——影视行业将被列为重点发展行业。

大干一场的时候,终于到了!

2009年的春天,肖文革更嗅到了一个绝佳的良机:18年没拍电影的中影集团董事长韩三平,居然要重新拍片了。




02



2007年,54岁的韩三平成了中影集团的董事长兼总经理。因为掌管全国电影事务,权倾一时的他被业内称为“韩爷”。

成为中影董事长后,他一直想拍一部《建国大业》,反映了抗战胜利到新中国建立的历史。

作为北京电影制片厂曾经最年轻的副厂长,韩爷亲身经历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巨大变化,深知主旋律电影想要卖出电影票的不容易。

就在电影筹备会上,名导陈凯歌出了个主意:想让更多人进电影院,必须要搞全明星阵容

没想到这句话,竟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开始,几乎没有演员愿意加入。

但随着姜文、张国立、葛优、陈凯歌、冯小刚等大腕的加入,影视圈的“人精们”都主动表态要来参演,不少演员甚至托人表态:

就算不说话,露个脸也行。

于是《建国大业》的明星越聚越多,等到周星驰想要参演,剧组给到的回复说:

“抱歉,连跑龙套的机会都没了。”

最终,《建国大业》剧组集合了172位专业演员,其中明星、名导83位。

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一部必火的电影。

所以当肖文革在昆仑饭店等到韩三平,想要投资《建国大业》时,尽管两人是老相识,但韩爷并不打算让DMG从中分一杯羹。

不过肖文革递上了准备好的方案,只说了一句话,就打动了韩三平:“我不是来分钱的,我是来帮着赚钱的。”

肖文革拿来参与《建国大业》的资格,是中国电影产业一直想学,却始终没有学到手的盈利模式——在电影中不动声色,恰到好处的广告植入。

在肖文革的操盘下,中国交通银行成为了植入品牌。

片中蒋经国在上海的办公地点,就设在中国交通银行的旧址。“交通银行”的标识,在电影中清晰可见。

《建国大业》总投资3000万元,最终的票房达到了4.3亿元。随着影片大火,电影本身和植入品牌都成了赢家。

多方皆大欢喜,背后最开心的还是肖文革,不仅因为他在片中捞到了国民政府行政院长何应钦的角色,比明星更像明星。

更重要的是,他的DMG从此在影视圈一炮而红。




3




2010年,随着中国电影拿下“百亿”票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习惯带着一家老小,走进新开的电影院,用一张电影票打发时光。

好莱坞大片、香港片、内地片纷纷抢占各大档期,比拼用电影讲故事的能力。

尽管投资的多少,票房的高低,很多时候跟影片质量并不能划等号。

有了《建国大业》的成功,感觉时代烙印太强的肖文革改名为肖文阁,DMG也摇身一变成了印纪传媒。

2010年,印纪传媒出品了电影《杜拉拉升职记》。

在这部根据热销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中,肖文阁把用在《建国大业》的那一套原样复制——拉来大量广告赞助并植入到电影里。

男女主角开的车,用的手机和电脑、吃的巧克力,统统成了有预谋的电影道具,难怪有网友说:

这不像是电影,更像是超长广告片。

即便如此,《杜拉拉升职记》最后票房达1.3亿,而且早在上映之前,印纪传媒就通过广告植入收回了全部投资。

这就是肖文阁的电影哲学——中国电影要向好莱坞最成功的商业片学,票房只占总收入的30%,票房外收入占到70%。

凭借合伙人丹·密茨夫妇在好莱坞的一系列活动,印纪传媒成功代理在国内发行了《神秘代码》《暮光之城》《生化危机:战神再生》等一系列好莱坞大片。

不过由于行业监管对于进口影片的数量限制,肖文阁很清楚,代理业务根本做不大。

于是在出品合拍片《环形使者》后,肖文阁决定玩一票大的:拍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好莱坞大片。

2013年5月1日,印纪传媒与漫威合作拍摄的《钢铁侠3》在国内正式上映。

仅零点的首场公映,就一举斩获1250万元票房。

最终,《钢铁侠3》收获了7.54亿元国内票房,位列当年国内票房榜亚军。

直接推动印纪传媒2013年的净利润飙升到2.76亿元,相较于2012年的1022万元,翻了超过25倍。

在好事媒体的推波助澜下,印纪传媒被称为“拳打光线,脚踢华谊”,出身本就成谜的肖文阁俨然成为“中国电影新教父”。

这也成为了肖文革跳出影视行业,到更大的市场大捞一票的底气。




4




2014年,已经停牌半年的四川高金食品披露了重组方案:将以资产置换的方式,引入印纪传媒。

一家影视娱乐公司,竟然借一家生猪屠宰、加工、销售的食品公司上市?

偏偏一个愿意买,一个愿意卖,生意就这样做成了。

2015年1月8日,印纪传媒以借壳上市的方式,正式登陆深交所。

在此后的5个月里,印纪传媒的股价从上市当天9.8元/股的收盘价,一度高涨至44.6元,总市值接近500亿元。

因为一度持有70%以上的股权,肖文阁所持股份价值高达349亿元,不仅首次入选当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并被称为“神秘四川首富”。

印纪传媒的好消息一个接一个——计划收购台湾东森电视、可能收购派拉蒙影业部分股权、准备收购美国福布斯部分股权。

以上这些是给市场看的,股民们更在意的真实的业绩。

偏偏印纪传媒的业绩数字,着实令人玩味。

借壳上市时,印纪传媒进行了业绩承诺:2014到2016年,印纪传媒三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不低于4.3亿、5.58亿、7.19亿元。

上市后的三年里,印纪传媒的确做到了承诺的业绩。

2014年到2016年的净利润分别为4.36亿元、5.74亿元、7.31亿元。

一切都是刚刚好,可交出这样的成绩单,并不能让人安心,反而更让人担心。

2014年,印纪传媒的应收款项为11.95亿,占总营收的48.56%,但坏账计提却只有1496万元,仅占应收账款的1.21%,而余下的11亿,则通过会计准则,增加了公司的净利润。

在接下来的两年里,仍然是同样的手法——2015、2016年应收账款分别为12.58亿、15.62亿,坏账计提4054万、5740万。

但是按照记账法则,已满三年的坏账,必须要全部计提。

那些趴在账簿上的数字傀儡,终将在最后的盛宴中化作绞索。

2017年,印纪传媒的盖子终于盖不住了。

这一年,公司的应收账款狂飙到21.55亿元,坏账计提比也升至7.5%,达到1.75亿元。




5




2018年5月的子夜,前央视主持人崔大眼的微博发送键如枪栓般咔哒作响。

那条写着“大小合同”的微博彻底揭开了影视圈“阴阳合同”的黑幕,一场“行业地震”随之而来。

一边是某著名毯星被追缴税款并追加罚款合计8.8亿,一边是作为曾影视公司避税天堂的霍尔果斯,被打上政策补丁。

那是所有影视圈老板们坐立不安的时刻。

公司的茶水间飘着黑色幽默:“去年比谁家明星片酬高,今年比谁家债务窟窿深。”

华谊兄弟财报9.7亿商誉减值,慈文传媒净全年亏损10.94亿,中南文化更是违规担保导致股权冻结。

印纪传媒财报显示:公司在2018年营收3.62亿元,同比减少83.44%,净利润更是-20.06亿元。

然而随着股份解禁期结束,疯狂套现的肖文革却成了赢家。

早在2018年上半年,肖文革将其持有的印纪传媒股权两次减持,直接套现24亿元。

再加上频繁质押股权,到2018年6月,肖文阁持有的印纪传媒股票已全部质押,质押融资资金合计超过80亿元。

2018年7月,质押股票纷纷到期,却根本没有等来肖文革的回购。

由于资金链断裂,肖文革被多家公司告上法庭,不仅持有的股份被冻结,还被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人。

仅仅三年,昔日的四川首富就成了老赖,而他留下的烂摊子,坑惨了几万股民。

而始作俑者的三人,丹·密茨早在公司上市后消失,吴冰虽然兼任董事长、财务总监等多个重要职位,却长期以治病为由滞留在美国。

肖文革本人,在2018年之后就没有再公开露面过,去向无人可知。




6




2019年4月,印纪传媒公布了2018年的业绩,亏损高达17.86亿,成为首个“戴帽”的影视A股。

半年后,印纪传媒从深交所退市,3.5万股民的钱血本无归。

此时,由印纪传媒联合出品的《长安十二时辰》正掀起全民观看热潮。

历史就是这么诡谲——当印纪传媒的股票代码从深交所退市时,长安城的的宏伟影像仍在视频网站滚动播放。

哪一幕是真,哪一幕是假,真的不太分得清。

那些被印纪股票套牢的股民不会想到,自己竟成了资本大戏里没有盒饭的群演。

泡沫破裂的轰鸣声中,有人听见丧钟,有人听见收银机的金属脆响。

影视行业的真正遗产,从来不是富豪榜上的数字,而是每一个人物故事的弧光。

只可惜资本并不相信。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8

标签:财经   市值   股民   传媒   电影   大业   好莱坞   公司   票房   中国电影   中国   股权   交通银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