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礼包赠送中】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我爸这两天中午总说头晕,喝了冰啤酒和运动饮料还没缓解,社区医生说他可能中暑了,让我赶紧别喝那些,只能喝白开水。”
提问的是一位在养老院照顾老人家庭成员的社工,他目光焦急又沉重。
这种错喝饮料救急的方式,在高温天气里特别常见,但它背后的风险常被忽视。
近期中暑病例在多个地区上升,医院门诊几乎每天都有中暑患者,但不少人以为只要喝冷饮、喝运动饮料就能解决,其实难度比想象中高。
医生越来越劝告:面对高温,宁可多喝白开水,也别喝这三种饮料。
高温环境里,中暑并不只是口渴那么简单。
体温调控系统失衡、血液浓度升高、电解质紊乱、细胞脱水,这些一旦叠加,就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喝错饮料,不但解不了热,还可能错失关键自恢复机会。
以下这三种饮料,尤其要避免。
第一种是冰啤酒。
很多人认为冰啤能快速降温,还能带来凉爽感,但啤酒中的酒精会让血管扩张,导致皮肤表面快速散热,血液回流心脏减少,心输出量随之下降。
同时,酒精利尿作用会加重脱水风险。
2022年上海中暑门诊数据显示,近30%的啤酒类饮料摄入者出现血压下降或晕厥,比普通中暑者高出15个百分点。
更糟的是,啤酒中含有二乙基醇和气体,胀腹感会加重胃肠负担,影响饮水意愿。
冰啤带来的短暂爽快,很可能掩盖体内中暑恶化的信号。
第二种是含糖量高的果汁或浓缩饮料。
这类饮料糖分高、渗透压大,会使人体表液进入胃肠道稀释渗透压,抑制身体的吸水反应。
与此同时,高糖刺激胰岛素分泌,再加脱水状态下胰岛素敏感度下降,会让血糖波动明显,不利大脑和肌体恢复。
此外,果汁中常加酸味剂、防腐剂,会刺激胃黏膜,让肠胃在中暑状态下更容易渗漏、炎症。
这类饮料虽然口感好,却可能把中暑推向更大范围的消化问题。
第三种是碳酸饮料。
这种饮料含有大量二氧化碳,口感刺激,又常带有咖啡因或咖啡因类物质,会刺激交感神经系统,引起心跳加快、血管收缩。
与此同时,气泡会让胃充气,消化减慢,体温调节也会延迟。
一个2019年临床观察显示,高温环境中摄入碳酸饮料后1小时内,体表温度降得快,但核心体温下降较慢,慢性中暑患者在摄入后2小时明显感觉更糟。
长期这样,可能引发中暑后的心悸、头晕、心律不齐,甚至心肌损伤。
这些饮料不是不能偶尔喝,但在高温下、体温异常、出汗或感觉不舒服时,应坚决避开。
最安全、最经济、也最科学的选择,是白开水。
白开水是中等温度、无刺激、无热量,能稳定补充水分,恢复血液循环。
人体排汗后丢失的电解质,只需配合少量常见食盐或米汤即可恢复平衡,而不是靠高糖高爽的方式应急。
更重要的是,中暑并不只是脱水那么简单,它往往伴随循环系统崩解和中枢神经功能紊乱。
在这种状态下,饮料的化学刺激更可能打乱身体自身修复逻辑,这是许多人没意识到的。
当身体感知到“爽快”“胃舒服”这样的反馈时,恰恰是它的恢复机制被遮蔽、压制住。
市面上各种“清凉饮料”“运动型饮料”宣传功能千变万化,但它们作用单一、标语夸张。
真想从饮料获益,最好选那种低糖、低磷、高钾、高钠平衡的简单配方,远不常见,而高温里的急救需求并非长久使用这种饮料。
这些饮料适合的是在干活、运动后、非高温环境下慢慢补液,而不是在中暑状态下喝一次就能救命。
从生理机制看,人类体温调控是通过血管扩张、出汗蒸发来完成。
冰冷刺激可能让皮肤感温神经工作,但核心温度无法急降,反而可能出现血流重分布障碍,核心器官得不到足够供血。
果汁和咖啡因饮料影响神经激素水平,让身体误以为压力变小、注意力恢复,掩盖不适。
长期反复依赖这些刺激项目,会让身体以为“状态正常”,但实际中暑问题越来越严重。
明明还在危险边缘,却被掩盖掉。
那怎么防患于未然?值得反思的是,当下很多人把“中暑认知”与“喝冷饮”绑在一起,它是一种错觉,也一场被商业强化的错误判断。
真正的中暑处理,不是让身体享受凉爽感,而是帮助核心修复平衡机制、稳定血流循环、补回损失液体。
目前医院门诊处理中暑患者流程,都是“脱离高温→平衡补液→监测心率在正常范围→离开临床观察”,而不支持“喝冰可乐测试反应”。
这说明专业的处理逻辑是让身体恢复自然调控,而不是刺激退烧。
既然如此,有没有既能缓解口干,又不会影响核心恢复的饮料替代方案?研究提出一个低成本的简易“平衡补液配方”:白开水500毫升,加入一平匙米汤,一克食盐,一点蜂蜜。
一杯体积即提供0.1%电解质补充,甜度温和。
云南某乡村诊所实践结果反馈超过85%的中暑患者在喝完这杯配方半小时后体温稳定度提高,出汗恢复平衡,头晕症状减轻。
这个配方背后想法很简单:补的是量,而不是爽。补的是节律,而不是刺激。
这种方法与白开水一个类别,却在补液层面更具精准。
它比市面广告上的各种花哨商品更值得信赖,原因是:它建立在水、电解质、温度三要素平衡上的。
但人总想走捷径。
高糖、高爽、高冰、高泡的饮料满足即时感受,却拖慢身体感知。
喝完一瓶冰饮料当作救援,醒来一小时后可能出现“低血压倾向”“头晕饥饿感”“胃肠痉挛”等症状。
医疗报告说明,在中暑病患中,有14%是在饮料刺激后症状延迟显现的。
所以,面对眼前这几瓶花哨饮料,把它们撤下餐桌,放一瓶白开水,添加简易补液配方,反而是最靠谱的选择。
口感平淡,却能让身体从底层重启恢复工程。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钟林翠,宋景春,高燕,等.中暑患者发生热射病危险因素分析[J].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2022,10(02):97-99+104.
更新时间:2025-07-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