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人质疑,中国金融科技没原创,只会跟风?
先别急着下论断!
这不,2025 外滩大会在上海火热开场,一下就打破了这种偏见。
新加坡、香港等地的业内人士都跑来取经。
大会上,全新的 AI 金融产品接连亮相,从智能投资顾问到便捷支付新方式,技术和应用双突破。究竟中国拿出了哪些亮眼成果,让同行纷纷侧目?
是技术创新,还是模式变革吸引了他们?
这场大会,或许就是中国金融科技打破质疑,走向世界的关键一步 。
姚洋老师对上海金融科技发展的分析很有启发,但换个角度想,有些观点或许还能再探讨探讨。
或许有人会说:“中国 AI 应用确实广,但美国掌握大模型优势,会不会反过来限制我们的应用发展?毕竟应用得靠大模型支撑,万一人家卡脖子咋办?”
这个担心不是没道理,大模型就像地基,没有好地基,上层应用再丰富也可能不稳。但我们的优势在 “垂直领域应用”比如健康领域的体检报告分析、金融领域的投资咨询,这些场景更贴近普通人需求,而且是基于国内用户的实际情况开发的。
美国大模型再强,也未必能精准适配中国市场的这些细分需求。
就像AI 给股民分析行情、给贷款做风险评估,这些都是结合中国金融市场特点来的,即便大模型有差距,在这些具体应用场景里,我们的落地能力反而更有优势。
短期来看,这种 “应用先行” 的模式还能反过来给我们自己的大模型迭代提供数据支撑,所以不用太担心被卡脖子的问题。
从另一个角度看,有人可能会质疑:“上海有新加坡、香港来参展,就真能说明上海的国际优势吗?说不定人家只是来看看热闹,未必真愿意跟上海深度合作呢?”
这种怀疑也能理解,毕竟参展和实际合作是两回事。
但新加坡金融科技节、香港金融科技周是全球参展人数最多的活动,他们愿意来上海,本身就说明外滩大会有吸引力。
而且上海的优势是实实在在的,有证券交易所、有大量金融科技企业,黄浦区每年还拿 5 亿支持产业发展,临港地区也在发力制造业和 AI 应用。
这些硬实力不是 “热闹”,而是能给合作方带来实际价值的基础。
比如新加坡、香港的金融机构,说不定能通过上海的平台对接内地市场,上海企业也能借他们的渠道走向国际,这种互利的可能性,让 “只是来看看” 的说法站不住脚,反而更可能是深度合作的开始。
还有人可能会问:“中国金融科技从‘Copy to China’变成‘Copy from China’,真的是我们自己的创新强了吗?会不会只是因为中国市场大,才显得应用厉害,实际核心技术还是没跟上?”
这个问题得客观看,市场大确实是优势,比如一亿股民的需求,能让金融 AI 有更多用武之地。
但 X 平台学中国模式的例子,不是简单的 “市场大” 能解释的,马斯克想把社交、支付、购物整合到一起,这种模式创新的核心是 “场景融合”。
而中国在这方面的探索更早、更成熟,比如我们常用的社交软件里能付款、能买东西,这不是靠市场大 “堆” 出来的,而是对用户需求的精准把握和技术落地能力的体现。
而且没说我们核心技术已经超越了,只是说在 “科技与金融融合” 的应用层面有进步,这种进步确实是创新的体现,不能因为市场大就否定它的价值。
最后,可能有人会觉得:“上海、香港、新加坡形成‘三角’体系,要跟纽约、伦敦抗衡,是不是有点太乐观了?这三个地方各有各的优势,会不会反而互相竞争,而不是合作?”
这种担心很现实,毕竟三个地方都是国际金融中心,肯定有竞争关系。
但上海有完善的金融市场和产业基础,香港有国际资本优势,新加坡在跨境金融方面有经验,这三者的优势其实能互补。
上海对接内地庞大的市场,香港连接全球资本,新加坡辐射东南亚,要是能合作,就能形成一个覆盖更广泛的金融科技网络。
而且现在全球金融科技都在发展,纽约、伦敦也有自己的短板,比如对新兴市场的适配性可能不如我们。
当然,合作肯定会有摩擦,但外滩大会的合作氛围来看,这三个地方已经有了合作的意愿,只要能找到互利的点,抗衡传统金融中心也不是不可能,至少这种 “三角” 体系的思路,比单打独斗更有希望。
这么一圈探讨下来会发现,姚洋老师的观点不是没有可讨论的地方,但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后,更能明白上海重塑全球金融科技版图的底气在哪。
不是靠空想,而是靠应用落地能力、政策支持、以及合作共赢的可能性,这些才是支撑上海往前走的关键。
更新时间:2025-09-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