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金锐点
编辑 | 金锐点
每次我路过小区楼下的来自青海的拉面馆,玻璃门里的热气裹着牛肉汤的香气一下就飘了出来,戴白帽的师傅正手腕翻飞,面团在他手里转眼拉成细如发丝的面条,下锅煮沸后舀上一勺红油辣子,香味瞬间就勾住了路人的脚步。
作为街头常见的餐食选择,青海拉面总被贴上“平价”“家常”的标签,但你可能没细想,这碗看着普通的面早就从高原灶台走到了巴黎、迪拜的街头,单是在北京就带动近五千名青海人扎下根创了业。
这碗从三千米高原端来的面,凭什么打破地理阻隔,既成了中国人的日常,又扛起了中国味道的招牌?答案藏在醇厚的面汤里,更藏在高原与城市的共生密码中。


直到现在,多数人对青海的印象还停留在“遥远的高原、壮阔的湖泊”上,好像那里的风光和城市的霓虹之间隔着万水千山。
可你只要留心观察就会发现,青海的印记早就渗进了城市的烟火日常,远不止一碗拉面那么简单。
清晨的菜市场里,来自青海的菜农正码放刚运到的油麦菜,菜叶上还挂着高原的晨露,价格比本地菜稍低却更鲜嫩,超市冷藏柜里,青海产的牦牛酸奶、青稞饼干摆得整整齐齐,成了不少健身人群的首选。

就连北京大兴机场夜晚亮起的灯光,其中一部分电力都来自青海的光伏电站,那些在高原上吸收的阳光,最终化作电流点亮了这座航空枢纽。
在这些联结里,拉面始终是最鲜活的纽带,北京西城区的老街上,“撒拉花儿”的门店已经开了十五年,创始人马忠华的照片挂在进门最显眼的地方。
照片里的年轻人穿着洗得发白的衬衫,站在狭小的灶台前,眼神里全是倔强,1998年那年,18岁的马忠华背着铺盖卷从青海循化出发,坐了三十多个小时的火车才到北京。

他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老乡的拉面馆打杂,每天凌晨四点就得起床揉面,一直忙到深夜才能歇脚,月薪只有八百块。
他至今记得第一次给北京客人端面时的紧张,总怕对方嫌面太硬,或是汤味太淡,这份紧张后来成了他做面的初心。
2008年,他用攒下的二十万开了第一家属于自己的店,取名“撒拉花儿”,既是青海撒拉族的文化符号,也藏着对家乡的念想。

开业头一个月生意冷清,每天顶多卖几十碗,他就带着徒弟去街头发试吃券,把刚出锅的拉面免费送到周边社区和写字楼。
就是这份对味道的坚守,让小店慢慢火了起来,现在“撒拉花儿”在北京已经有十二家分店,每家店的后厨里都至少有五位青海老乡。
这些年,马忠华帮近五千名青海人在北京找到了营生,有人成了拉面师傅,有人开起了自己的小店,还有人加入了品牌的管理团队。

他们带着高原人的淳朴,把一碗碗拉面做成了北京街头的温暖风景,也让“青海不远”这个道理,悄悄融进了每个食客的味蕾里。

在“撒拉花儿”的总部办公室里,放着一份特殊的地图,上面用红笔圈出了全球十三个城市的位置,巴黎、迪拜、曼谷、吉隆坡都在其中。
这些红点既是“撒拉花儿”海外门店的坐标,也是青海拉面走向世界的脚印,2016年,马忠华第一次带着拉面走出国门,在迪拜的唐人街开了第一家海外分店。

开业前他心里没底,特意带着团队在当地做了三个月调研,结果发现不少外国人对中国美食的印象还停留在“酸甜口的宫保鸡丁”,对拉面几乎没什么概念。
为了让外国食客接受这碗高原拉面,马忠华做了些细微调整,他把拉面的分量减了三分之一,更符合当地人的用餐习惯,他还推出“半辣”选项,满足不吃辣的客人需求。
菜单上特意配上拉面制作的示意图,让客人能直观看到“一根面的诞生”,没想到这些小改动效果特别明显,开业第一天门店就排起了长队。

青海拉面能在海外站稳脚跟,靠的不只是口味上的调整,更有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巴黎的“撒拉花儿”门店里,墙上挂着青海湖的摄影作品,店里循环播放着撒拉族的民歌。
服务员会给每位客人递上一张小卡片,上面写着“拉面的故事”,从青海的青稞面粉到黄河的饮用水,再到传承百年的制作技艺都写得明明白白。
更让人骄傲的是,青海拉面“走出去”的同时,还带动了家乡产业的发展,马忠华在青海循化建了自己的面粉加工厂和牛肉养殖基地,每天有二十吨面粉、五吨牛肉从青海运到北京,再分销到各个海外门店。

这些原材料都来自当地农户,面粉厂带动三百多户农民增收,养殖基地也让一百多个牧民有了稳定收入。
如今“撒拉花儿”的海外门店每年营业额能达到2.3亿元,这碗从高原走出的拉面,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国味道名片”。
对比国际餐饮市场,青海拉面的性价比优势特别突出,一份在巴黎的青海拉面售价十二欧元,比当地的意大利面便宜三欧元,提供的营养却更丰富。

这种“高品质、亲民价”的定位,让它在海外市场很快打开了局面,马忠华的目标很明确,未来五年要在全球开够五十家门店,让每个有华人的城市,都能闻到青海拉面的香气。

青海拉面的故事能被更多人知道,离不开一群媒体人的巧思,第三十九期新京报融媒共享平台媒介创新实践基地培训班在西宁开班。
10位新京报资深采编带着定制课程赶来,目的就是帮西宁市融媒体中心的学员们打造更有传播力的地域内容。
结业仪式上,三组学员交出的短视频作品,直接让“青海与北京的联结”成了网络热点,其中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是第三组的作品,标题就叫《故宫红遇见青海蓝》。

视频一开场,镜头从故宫的红墙缓缓摇到青海湖的蓝冰,画面切换间,北京的涮羊肉和青海的烤羊肉同时端上桌,京绣的丝线与青绣的针脚也在画面里交相辉映。
第一组的作品则把焦点完全放在马忠华身上,从他18岁来北京打工的经历,讲到如今带动老乡创业的成就,镜头里的他手上布满揉面留下的老茧,可一说起海外门店就眼里发光。
其实这些短视频能火,背后离不开专业培训的支撑,在为期五天的培训里,10位新京报资深采编带来的课程都很有针对性。

《新闻短视频的叙事技巧》《地域IP的打造方法》《热点内容的挖掘逻辑》,每一节课都紧扣西宁市融媒体中心的需求。
授课老师里既有从事时政报道二十年的老记者,也有擅长短视频运营的年轻编辑,他们用自己的实战经验,帮学员们打开了全新的思路。
这些努力带来的效果很明显,三组学员的作品不仅在网络上引发热议,还直接带动了“冬游青海”的热潮,视频里出现的岗什卡雪山、拉脊山星空,都成了网友们的打卡目标。


从青海的灶台到北京的街头,从迪拜的门店到巴黎的餐桌,青海的拉面跨越的不只是地理距离,更是文化隔阂。
它用醇厚的汤味告诉世界,中国味道不只有山珍海味,更有来自高原的淳朴与坚守。
更新时间:2025-11-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