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 9.9、汽车3万起,外资纷纷撤离中国,百姓的钱为啥不好赚了?

哈喽,大家好,小锐今天想跟大家聊个扎心又矛盾的现实,如今的中国市场像开了“低价外挂”,9.9元的咖啡随手能买,1.68元的外卖咖啡比矿泉水还便宜,就连汽车都卷到3万元起售,买车像逛超市一样轻松。

可就在这种“低价狂欢”里,外资巨头们却在集体“用脚投票”:国际软件巨头SAS连夜下架中文官网,星巴克刚宣布卖身就引发行业震动,特斯拉悄悄替换中国供应链找韩国厂商当备胎,谷歌、微软、英伟达、迪卡侬、大众等知名企业也纷纷收缩中国业务。

一边是消费者看似“占尽便宜”的低价福利,一边是外资加速撤离的反常现象,为啥低价商品越来越多,普通百姓却越来越觉得“钱不好赚”?

低价狂欢下的外资撤离潮

很多人可能没意识到,外资撤离中国的速度已经进入“快车道”,而压垮这些巨头的最后一根稻草,正是中国市场愈演愈烈的低价内卷。

曾经占据咖啡市场高端赛道的星巴克,如今被瑞幸9.9元的常态化促销、库迪1.68元的外卖补贴围得水泄不通,30元一杯的均价在低价冲击下毫无竞争力,最终只能选择卖身离场。

不止咖啡行业,服饰领域的迪卡侬也面临同样困境,同样款式的速干衣,本土品牌能做到50元包邮还盈利,而迪卡侬连原材料成本都难以覆盖,长期处于“卖一件亏一件”的尴尬境地,收缩业务成了必然选择。

汽车行业的内卷更是堪称“惨烈”,3万元就能买到新车的价格让全球车企都瞠目结舌,即便宝马3系降价到十几万元,奔驰GLC跌破20万元,这些曾经的豪华品牌依然干不过比亚迪、理想等国产新能源车企。

对于习惯了正常利润空间的外企来说,这种“要么卷死对手,要么饿死自己”的自杀式竞争,完全超出了他们的商业认知,撤离也就成了最理性的选择。

从软件到咖啡,从服饰到汽车,外资的撤离轨迹清晰地指向同一个结论:中国市场的低价竞争已经突破了正常商业逻辑的底线,让外企彻底失去了盈利空间。

内卷的本质

可能有人会把外资撤离当成“国货胜利”,但在小锐看来,这更像是一场没有赢家的“虚假胜利”,因为我们并没有在技术创新、品牌溢价或用户体验上真正超越外资企业,只是用不计成本的价格战把他们“吓跑了”,而这种竞争模式的本质,是放弃“做大蛋糕”、专注“抢蛋糕”的价值毁灭。

回顾这些年的中国市场,低价内卷早已不是新鲜事,而是贯穿多个行业的畸形常态,几年前的共享单车大战,企业比拼的不是技术迭代和调度效率,而是谁能更快烧钱、投放更多廉价单车,用免费骑行拖垮对手。

最终的结果,是全国各地出现的“单车坟场”,大量资源被浪费,行业陷入长期停滞,前两年的社区团购更是将这种内卷推向极致。

手握顶尖AI算法和海量资本的科技巨头,不去攻克芯片、操作系统等硬核技术,反而扎堆冲进菜市场,用巨额补贴和价格战,跟楼下的夫妻小店争抢一捆白菜、一根葱的微薄利润。

这种“降维打击”看似抢占了市场,实则破坏了基层商业生态,让无数小商贩失去生计,如今,这种内卷模式从共享单车、社区团购蔓延到咖啡、汽车等更多行业,当所有企业都把精力放在“降价”上,就没人愿意投入资金搞研发、做创新、提品质。

久而久之,市场就会陷入“产品同质化→低价竞争→利润微薄→放弃创新→更严重同质化”的恶性循环,价值创造停止的同时,价值毁灭也在同步发生。

百姓赚钱难的核心

回到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为啥低价商品越来越多,百姓的钱却越来越不好赚?答案其实就藏在这场无底线的内卷里,低价狂欢的背后,是普通劳动者收入增长的停滞和就业环境的恶化。

对于企业来说,长期陷入低价竞争意味着利润空间被无限压缩,为了生存,企业只能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来维持运营,而降低成本的核心手段,往往是压低员工薪资、减少岗位招聘、削减福利支出。

这就导致了一个直接结果:无论是外企还是本土企业,都难以提供高薪岗位,普通劳动者的薪资增长陷入停滞,甚至出现下降。

同时,内卷还会导致行业“劣币驱逐良币”,挤压优质企业的生存空间,那些原本愿意投入研发、重视员工福利的企业,在低价竞争中要么被迫跟风降价,要么被市场淘汰,而存活下来的企业,大多处于“赚吆喝不赚钱”的状态,自然无力提升员工待遇,也无法创造更多优质就业岗位。

对消费者而言,看似买到了低价商品,但实际上陷入了“收入增长慢→消费能力弱→企业不敢提价→利润微薄→收入增长更慢”的闭环。

当大家的工资多年不涨,即便商品价格再低,也会觉得“钱不够用”“赚钱难”,更严重的是,低价竞争往往伴随着产品品质的下降,消费者看似省了钱,却买不到真正优质的商品,最终还是“得不偿失”。

破局之路

外资撤离的背后,是中国市场竞争模式的警示信号,如果我们始终停留在低价内卷的层面,不仅会让更多外资企业望而却步,还会加剧国际贸易壁垒,让中国市场陷入孤立。

国际上一些贸易小圈子正在逐渐成型,若我们还沉迷于“赢价格”的短期利益,最终可能会“输掉世界”,这绝非危言耸听。

国家三令五申强调反内卷、促产业升级、优化产能,正是看到了这种畸形竞争的危害,真正的市场胜利,不是用低价把对手吓跑,而是通过技术创新、品牌升级、体验优化,在全球市场中占据高端位置。

真正的国货崛起,不是靠价格战挤压外资,而是凭借核心竞争力赢得尊重,对于企业来说,应该跳出“低价陷阱”,把精力放在研发创新、产品迭代和服务提升上。

比如国产新能源车企,除了价格优势,更应该在电池技术、智能驾驶、用户体验上持续突破,真正实现从“低价竞争”到“价值竞争”的转变,咖啡品牌除了价格战,还可以在咖啡豆品质、门店体验、品牌文化上打造差异化,让消费者愿意为价值买单。

对于整个市场而言,需要建立健康的竞争秩序,鼓励企业“做大蛋糕”而非“抢蛋糕”,只有当企业敢于投入研发、重视价值创造,才能提供更多优质岗位,让普通劳动者的收入稳步增长,只有当市场摆脱低价内卷,才能吸引更多外资企业参与,形成良性循环。

说到底,百姓的“钱好赚”,从来不是靠低价商品的堆砌,而是靠市场的健康发展、企业的良性竞争和收入的稳步增长,当我们的市场从“价格内卷”转向“价值创造”,当企业从“拼低价”转向“拼创新”,外资自然会主动留下来,百姓也会真正感受到“赚钱容易、消费安心”的市场红利。

这才是中国市场应有的样子,也是我们真正需要的“胜利”。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0

标签:美食   中国   外资   不好   咖啡   百姓   汽车   低价   企业   竞争   市场   中国市场   价值   品牌   更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