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绩斐然,成都考古交出“五年答卷”

9月24日至26日,全国考古工作会在成都举行。今(24)日上午,由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主办的“城乡建设中的考古和文物保护会议”率先举办,专家们济济一堂,深入讨论城市化进程中的文物保护问题。

成都考古中心外景

在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最新发布的“成都文物考古这五年”成果报告中,成都全国首创土地出让考古前置的“成都模式”,通过建立“先考古、后出让”的工作制度,既有效保护了地下文物,又有力促进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五年内共配合基本建设先后开展考古调查勘探项目近7000项,涉及土地面积30余万亩,取得重要考古发现百余处,保障200余个重大项目开工建设。该项模式于2024年入选国家文物局“全国基本建设考古和文物保护优秀案例”。

成都市地下文物保护范围图

五年来,成都从立法层面突破,不断完善文物考古法律法规体系:2020年修订《成都市文物保护管理条例》,2022年出台《成都市大遗址保护条例》,明确“先考古、后出让”刚性原则,并将落实情况纳入区县绩效考核;2025年,成都市纪委监委、市文物局等多个部门又联合出台了全国首个针对文化遗产保护领域违纪违法问题线索移送的工作机制,实现文物保护责任“硬约束”。

宝墩古城考古遗址公园

成都还创新推出了国内首个“容积率奖励”政策,明确规定文保单位、重要考古发现不计入容积率核算,激发区县与建设单位保护积极性。蔡桥遗址、明蜀端王陵等珍贵遗存因此得以原址保护,这一政策已被自然资源部等面向全国推广。

在制度保障的基础上,成都考古迎来学术成果的井喷。六度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数量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王家堰、二道沟等旧石器遗址的发现,将成都平原人类活动史推至10万年前;金沙遗址、老官山西汉墓分别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与“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持续丰富成都“世界文化名城”内涵。出版的《天回医简》《金沙遗址祭祀区发掘报告》获全国图书大奖,10篇论文发表于《Current Biology》等国际顶刊,彰显学术影响力。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出土饱水象牙脱水加固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项目

此外,成都还投资建成国内一流的考古中心,配备8个科技考古实验室、11个文物保护实验室,构建“工作站+整理基地+标本库房”全链条工作体系。4500平方米考古标本库房纳入国家“十四五”重大工程,推动考古工作迈向精细化、科学化。人才队伍持续壮大,成都重点区县文物管理机构编制不少于12人,基层保护力量显著增强。

文物保护中心

让考古成果从专业领域走向公共空间,成为成都这五年来的重要突破。东华门、宝墩等考古遗址公园建成开放,成都考古中心打造“考古·成都”常设展,五年开展社教活动300余场,服务2.6万人次,成为“最难预约博物馆”,实现考古资源从专业研究向公共文化的转化。这种活化利用不仅增强了市民的文化自信,更探索出文物保护与城市发展相融共生的新路径。

成都考古以五年探索表明:考古与城市发展并非对立,而是相互成就。通过制度保障、学术深耕、科技赋能与公众共享,成都让埋藏于地下的文明瑰宝成为现代城市的文化底蕴,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建设提供了鲜活的实践样本。

来源:红星新闻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5

标签:历史   成绩斐然   答卷   成都   成都市   遗址   文物   全国   金沙   区县   中国   城市   中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