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写给英国国王的信,全文976字愚昧无比,今藏于大英博物馆

1793年,大清的紫荆城内,大街小巷笼罩着热闹祥和的气氛,一片太平盛世的模样,上到王公贵族,下到平民百姓,都在庆祝大清皇帝乾隆的生辰。

而此时的乾隆皇帝,已经83岁了,身为清朝的第六位皇帝。他25岁登基,已经在位58年,往后的岁月里他实际掌权长达63年,是中国历史上执掌国家权力最久、也是最长寿的皇帝。

同一年,在世界的另一头,马戛尔尼带着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嘱托,正浩浩荡荡的朝着紫荆城的方向前进。

乾隆皇帝,这位自称文治武功双全的“十全老人”,自1735年10月登基以来,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人民安居乐业。

在他的治理下,大清的文化、科技、经济和军事等多个领域已达到了空前的鼎盛,也基本上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人口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据史料记载,到1795年时,清朝的人口已经达到了3.1亿人,占全球总人口的三分之一,GDP占全球的20%-30%,位居世界前列。

这样的太平盛世,使得大清帝国声名远扬。在某个时间段,更是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东方热”的浪潮,让世界上许多国家对东方这个神秘的国度,产生了无尽的遐想和神往。

正当大清还沉浸在天朝上国的封建王权统治思想之时,欧洲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改革变化。

远在8000多公里的英国,正在轰轰烈烈的经历第一次工业革命,这场革命奠定了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更是彻底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模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据主导地位。

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英国亟需开展外部市场。从传教士的口中,他们得知大清王朝资源富饶、人口众多,消费潜力巨大,是一个可以开拓的潜力市场。

带着对大清王朝强烈的探索欲,1793年8月,历时11个月,英国皇家战舰“狮子号”带着英国外交家马戛尔尼及其庞大的使团抵达天津大沽口。

在庞大的皇家舰队护送下,使团从英国朴茨茅斯港出发,绕过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进入印度洋,经东南亚后抵达北京,他们一行700多人,随行所带600多箱贺礼,其中包括天文仪器、武器、艺术品、交通工具、手工艺品以及象征英国军事实力的“君主号”军舰模型,更配置了各行各业的顶级人才。

他们此行的目的明面上是向远在东方的大清乾隆皇帝祝贺80大寿,然而,这背后的真正目的,却是通过炫耀英国先进的技术和武器,与清政府建立贸易通商,并搜集情报以开拓中国市场。

然而,长途跋涉抵达热河后,马戛尔尼很快便意识到事情并非他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和顺畅,还没见到乾隆皇帝,却因为“觐见礼仪”而产生争执,更是收到了乾隆皇帝亲笔写给英国国王的一封回信,这封只有976字的信,至今还被珍藏在大英博物馆。

这究竟是一封什么样的信?信里又藏了什么样的秘密呢?

当马戛尔尼一行带着精心准备的“贡品”觐见皇帝时,并没有引起乾隆皇帝以及大清官员们的特别兴趣,似乎对于他们来说,这些先进的仪器和艺术品只是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生活小物件。

而高高坐在金銮殿上的乾隆皇帝更是出言:“朕祖宗编撰的书籍,已经囊括天下所有的学问。你们的这些东西,于朕而言不过是蛮夷之物,一点也不稀奇。”

接下来,两国更是在觐见礼节上产生了不可调和的争执。按照清朝的礼仪制度,觐见皇帝需要行“三叩九拜”大礼,这才能表达对皇帝的尊崇。但是对于马戛尔尼和他的随从来说,这种礼仪却是对作为独立的主权的英国的羞辱,他们坚决不愿以臣子的身份向中国皇帝行叩拜礼。

僵持之下,双方经过反复协商,最终达成意见:觐见时,英国使团采用单膝跪地的姿势,象征性地表达对皇帝的敬意。

礼仪之争平息后,当马戛尔尼将一封由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亲笔签署的信函呈递至乾隆皇帝面前时,乾隆皇帝的回应更是让他们始料未及。

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这封信言辞诚恳、姿态低调,他在信中诚挚的表达了希望两国建立通商贸易关系以及加促两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愿望。

几日后,马戛尔尼收到乾隆皇帝的亲笔回信,信中只有短短的976字,却让马戛尔尼对清朝大失所望,更是觉得乾隆皇帝愚昧无知。

乾隆皇帝写道:“天朝抚有四海,惟励精图治,办理政务,奇珍异宝,并不贵重……。”

大致意思就是说我大清朝作为世界的中心,威震四方,物产丰饶,各种珍奇异宝应有尽有,想要啥没有,你们送的东西我根本就不稀罕。

信件的结尾更是意犹未尽:“贵国如欲效法天朝之制度,亦属无用。”。在乾隆帝眼中,他认为大清的灿烂辉煌是无法被效仿的,即使英国模仿了也起不到实际的作用。

马戛尔尼和他的随从们没有想到,他们不远万里带来的奇珍异宝、科学技术、先进武器不但入不了乾隆皇帝的眼,还遭到了如此大的“羞辱”。

带着无尽的失落和不甘,马戛尔尼带领着他的使团离开了北京。

沿途,他们在所经之处,详细记录了清朝的社会、经济和军事现状,并且总结出了一个事实——清朝表面上看起来一片太平盛世,但内部早已衰败腐朽,是不堪一击的。而此行也为后来的中英关系埋下了伏笔,更为英国日后制定对华侵略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乾隆眼中的天朝大国被英军的船坚利炮击碎后,大清的有志之士才不断的觉醒。至此,中国也进入了一个漫长的半殖民地屈辱史。

如今,乾隆的976字回信依然保存在伦敦的大英博物馆,成为了中国现代历史的一个象征。有人说,乾隆皇帝的回信是一种文化自信;而有人说,那是一种盲目的自大和愚昧。你怎么看呢?

文献资料:

澎湃新闻 王宏志|中国式尊敬:1793年马戛尔尼对乾隆敕谕的回应

央视网《百家讲坛》 20140712 成败论乾隆(下部)9 英国人的礼物

政务:察哈尔学会 2019-09-10 19:30,刘亚伟:中美不能不一起“织毛衣”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10

标签:历史   大英   乾隆   英国   愚昧   国王   博物馆   全文   清朝   使团   皇帝   天朝   乔治   经济   回信   太平盛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