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1日,在长安讲坛第421期,余斌受邀发表演讲,他的主题为《中国经济:挑战与出路》。余斌认为,当前的中国经济要克服的挑战包括: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等。本文来源:腾讯财经
本账号接受投稿,投稿邮箱:jingjixuejiaquan@126.com
余斌讲中国经济:挑战与出路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局面,要全面客观冷静看待当前经济形势,既要正视困难、又要坚定信心。今天,我和大家围绕中国经济的挑战与出路谈几点看法。
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GDP迈上新的大台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024—2035年,按照现行汇率和价格水平测算,我国GDP年均增速达到4.53%,到2035年人均GDP才能超过2万美元的发达国家门槛值。要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年均经济增速则需要保持5%以上,且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能力,从而保持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持续升值。在经过了三年新冠疫情的反复冲击、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集中暴露和外部环境深刻变化之后,实现这一目标面临多重挑战。从国际比较看,2021年我国经济总量相当于美国的77.2%,2022年下降到70.6%,2023年进一步下降到65.4%。我国经济总量相当于美国的份额连续两年下降,是改革开放40多年没有遇到过的情况。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我国面临一定的通缩压力,而美国面临通胀压力,由此导致中美两国GDP名义增速出现了明显的差异;二是美联储为遏制通胀持续大幅度加息,导致美元不断走强,包括人民币在内的其他货币兑美元出现贬值。总体上看,我国作为一个快速崛起的新兴大国,中美两国经济总量差距持续缩小的中长期趋势并没有改变,但个别年份出现反复在所难免。2023年年底,美国《外交事务》杂志就“中国能否在经济总量上超过美国”,对全球35位重要专家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15位、占43%的受访者持肯定态度;13位、占38%的受访者持否定态度;7位、占20%的受访者持中性态度。同时,分析美国企业研究所、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等10家智库近一年来发布的相关研究报告,对这一问题持肯定态度和持否定态度的各占一半。不仅如此,“中国见顶论”“中国衰落威胁论”广为流传。这些观点认为中国国力已经达到顶峰并开始下降,不仅难以超越美国,而且即将走向衰落的中国将给美国和世界带来严峻的挑战和威胁;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自身难以克服的困难和挑战,如债务困境、国企效率低下、民企融资难、资源耗尽、粮食安全压力加大、人口红利消失、创新动力不足、外部环境恶化等,“中国经济已步入改革开放以来最漫长的减速期,面临着最严重的大国衰落”。此外,美国极力渲染“中国产能过剩论”。他们认为中国政府倾向于刺激生产而非消费,导致内需疲软和产能过剩;为扭转经济困境,将国内廉价商品销往全球,且背后有中国政府廉价贷款等支持;产能过剩不仅存在于清洁技术等新兴行业,甚至遍及整个工业部门,威胁美西方和新兴经济体,对各国企业、就业乃至市场经济构成生存威胁;这是继20多年前冲击全球制造业后的“中国冲击2.0”。我国经济运行究竟面临哪些困难?2023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以下六个方面的困难和挑战。一是有效需求不足。主要表现为有收入作为支撑的消费需求不足,有合理回报的投资需求不足,有本金和债务约束的金融需求不足。二是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在实地调研中两方面情况比较突出:一方面,在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太阳能光伏等新兴产业领域,在地方政府“内卷式”招商引资的推动下,生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