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论坛:美国为何不能像制裁华为一样,制裁中国国家电网?
央视新闻2025年4月1日一文中提到,今年3月中旬,美国终止伊拉克从伊朗进口电力的制裁豁免,致伊电力短缺,居民生活和基础设施运作受严重影响。
这场危机暴露了美国制裁的双刃剑效应——当电力系统成为地缘政治工具,受伤害的不仅是目标国,更可能引发全球能源供应链的连锁反应。
这一事件在美论坛引发热议。
有美国网民提出疑问:"为什么美国不像制裁华为那样,制裁中国国家电网?"
这个问题触及中美博弈的深层逻辑:在5G、芯片等领域激烈对抗的同时,两国在能源基础设施领域却保持着微妙的克制。
这是为何呢?
在通信领域,华为的5G设备虽处于领先地位,不过全球范围内,诸如诺基亚、爱立信等也提供了替代选择。
美国推行“清洁网络”计划,拉拢盟友对华为予以禁用,这一行为的实质,是在本可正常竞争的领域重新构建产业链,意在打压华为。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家电网所掌握的特高压输电技术,在全球处于无可撼动的绝对垄断状态。
这项技术有着极大优势,能够以极低的损耗完成数千公里的电力传输,对于解决全球能源分布不均衡这一难题而言,堪称核心方案。
就算美国企图发起制裁,在短时间内,也难以寻觅到可以替代中国特高压技术的方案。
毕竟中国特高压技术已然成为全球能源转型过程中的刚性需求,美国若贸然制裁,其自身电网系统将会变得更为脆弱。
要知道,美国的电网长期存在老化严重的问题。
在此情形下,若强行制裁,非但无法对中国造成实质性削弱,反而极有可能致使自身能源安全风险进一步加剧,可谓得不偿失。
美国对华为实施制裁,其核心意图在于对我国进行“技术遏制”。
然而,国家电网因其独特的业务性质,具备极高的不可复制性。
国家电网的业务范围极为广泛,在全球多达51个国家积极开展业务活动,成功投资并运营了13个骨干能源网项目,项目覆盖众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这些项目意义非凡,不单纯是普通的商业合作,更是构成全球能源治理体系的关键基础设施。
如此紧密的依存关系,使得美国若想制裁国家电网,将会面临重重阻碍。
一旦美国强行施压,极有可能引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集体反对,进而对美国在东南亚、拉美等地区苦心经营的外交布局产生负面影响。
在当下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议题下,中美两国在能源合作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早在2009年,两国共同签署的《中美可再生能源伙伴关系》,直至今日,依旧是全球清洁能源治理领域的重要指导性框架。
国家电网在特高压、智能电网等前沿领域积极进行技术输出,有力地推动了全球能源转型进程。
倘若美国执意逆势而为,继续推行不合理制裁,那么其在国际规则制定权方面将会面临更为严重的流失局面。
美国制裁华为的负面效应正逐步浮现。
要是美国对国家电网也采取类似制裁手段,那产生的后果将远比制裁华为更为严峻。
国家电网所开展的国际业务,与全球能源供应链的稳定紧密相连。
一旦实施制裁,极有可能致使相关项目被迫中断,进而引发区域性的电力危机。
更为关键的是,中国特高压技术所构建的专利壁垒,极有可能对美国形成反制。
这会让美国在推进电网升级进程时,面临技术供应中断的风险。
如此“双输”的局面,迫使美国在制裁国家电网一事上不得不保持克制。
在能源领域,中美之间的博弈将会展现出“技术竞争与系统依存并存”的特性。
从一方面来看,美国或许会借助政策手段大力扶持本土企业,在储能、氢能等新兴能源领域与中国展开激烈竞争;而从另一方面而言,鉴于全球能源转型的迫切需求,中美两国又不得不在特高压、智能电网等关键领域维持合作态势。
目前,国家电网的“出海”战略已经从单纯的“设备输出”模式,转变为“标准输出”模式。
这种集“技术+标准”于一体的双重优势,使得美国难以再通过制裁手段来遏制中国在能源领域的发展势头。
在能源基础设施领域,任何单边制裁都可能演变为全球灾难。
国家电网的案例证明,中国正通过技术创新与全球合作,塑造不同于西方的治理范式。
未来的竞争,将不仅是技术优劣的较量,更是体系包容性与可持续性的比拼。
在这场关乎人类未来的博弈中,合作或许比对抗更符合各方利益。
参考资料
央视新闻:总台记者观察丨伊拉克“电荒”困局背后的美国伊朗博弈
中国经济网:国家电网:以科技创新赋能新能源并网消纳
新华网:第五届中美可再生能源产业论坛在敦煌召开
更新时间:2025-04-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