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祁言
上海滩一阵风,吹走了在上海康桥工业区扎根了二十年的昌硕科技,同时也吹乱了近十万人的饭碗,这个曾经被称之为“小富士康”的工厂,竟然宣布全线搬迁了。
这事儿一出,网上炸开了锅,有人惊呼“世界工厂”要变天,也有人叹息那些家庭往后咋办,可细看这事,哪有那么简单?它就像潮水,来去都有它的章法。
有些不清楚的网友,在看到后有些疑问,昌硕科技是干嘛的?其实它就是给苹果手机做代工,说白了,就是个庞大的组装车间,靠的是密密麻麻的流水线和成千上万的工人。
这种活儿,利润薄得像刀片,每一分钱都得掰开来花,对成本的抠门程度,一般人想象不到,二十年前,我们中国的人工便宜,地方政府敞开大门,各种政策给足。
昌硕这样的厂子就嗅着味道来了,在上海扎根,一干就是二十年,红红火火,那时候厂门口,招工中介挥着大把“返费”,上万块钱都敢撒,就为赶紧把人塞进流水线。
那是时代的红利,谁都能分一口,但现在呢?这份红利基本吃完了,我们工人的腰包鼓了,一个月挣七八千块钱,这是好事,说明我们老百姓日子越过越好。
可这笔账,工厂老板算得比谁都精,同样的活儿,搁在越南、印度,工人一个月可能就拿一两千块,一个工人省五千,一万个工人就是五千万。
这笔巨款,对于一个利润本来就靠“抠”的代工厂来说,简直是无法拒绝的诱惑,所以,昌硕的离开,不是它不讲情义,更不是谁故意把它挤走,它就是一笔赤裸裸的经济账。
苹果公司作为全球供应链的“总舵主”,指挥棒一挥,订单就流向了成本洼地,昌硕这条大船,自然要跟着订单的水流走,这不是“背叛”,这就是“生意”。
我们不能一边希望自己工资年年涨,一边又要求这些劳动密集型企业永远别走,这不现实。
大船开走了,最让人揪心的,还是那些被留在岸上的人,也就是昌硕科技的工人,在2021年的时候,曾有报道指出,这家代工厂在旺季时,有7万名员工。
他们在昌硕干了十年、二十年,从二十多岁的青葱岁月,一直熬到拖家带口的中年人,他们的青春、他们的汗水,都浇灌在那条日夜不休的流水线上。
工厂对他们来说,早已不是个冰冷的挣钱机器,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生活本身,每天几点起床,坐哪路班车,跟哪些工友一起吃饭、家长里短,哪个工序自己最顺手……
这一切都刻进了员工骨子里,成了习惯,成了归属。现在工厂突然要搬走,等于把他们过去十几年建立起来的整个生活秩序,一下子连根拔起。
而摆在他们面前的,无非就两条路,一是跟着厂子走,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可人到中年,背井离乡谈何容易?家里的老人孩子怎么办?新的地方人生地不熟,能不能适应?
万一干得不顺心,员工连个能说得上话的人都找不到,那份从前的安稳和熟悉感,荡然无存,至于另一条路,就是留下,自己再找活干。
可他们能干什么呢?在流水线上练就的一身本事——眼疾手快、吃苦耐劳,到了社会上,似乎一下就没了用武之地,他们中大多数人,文化程度不高,没什么别的专业技能。
离开之后,能干的活,好像也只剩下送送外卖、跑跑快递,但那又是完全不同的一个行当,收入不稳定,风里来雨里去,以前那份固定作息、那份安全感,全都没了。
那是不是说,这些厂子走了,我们就真的不行了?恰恰相反,旧的潮水退去,新的潮水才会涌来,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悄然的变化?以前我们买东西,总觉得外国牌子就是好。
现在呢?手机有华为、小米,车子有比亚迪,家电有美的、格力,我们自己的国货越来越争气,甚至在很多领域开始领跑世界,这就是最大的不同。
昌硕这样的代工厂,它的命脉掌握在别人手里,苹果给订单,它就活,苹果不给,它就得走,它像一个武功高强的打手,但听谁的、打谁,自己说了不算。
而像比亚迪这样的企业,它走的是另一条路,它不光造车,还自己捣鼓电池、电机、电控这些最核心的东西,它把命脉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所以我们看到,当很多外资车企还在为电池发愁的时候,比亚迪不仅自己够用,还能卖给别人,它不光是一个“工厂”,更是一个“创新场”。
这种变化,带来的就业岗位也是完全不同的,一个代工厂,可能需要一万名流水线工人,他们的工作重复、辛苦,替代性也很强。
而一个高新技术企业,可能只需要一千名工程师和技术员,但这些岗位的要求更高,收入更可观,创造的价值也更大。
我们现在说的“新三样”——电动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就是最好的例子,这些产业的崛起,正在悄悄地填补那些低端制造业离开后留下的空间。
当然,我们也要承认,一个新的技术岗位,无法直接吸纳一个离开流水线的工人,这中间的鸿沟,需要社会、企业和个人共同去努力填补。
所以,回过头来看昌硕的离开,我们或许可以换一个心态,它不是一个结束,而是一个时代的交替信号,那种靠人海战术、靠廉价劳动力挣钱的“世界工厂1.0”模式,正在慢慢落幕。
依靠技术创新、依靠品牌价值、依靠核心竞争力的“世界创新工厂2.0”模式,正在开启,这个过程肯定不会一帆风顺,甚至会很痛苦。
尤其对于那些被时代浪潮拍在沙滩上的人,但这是任何一个国家向上发展都必须经历的“成人礼”,我们不能永远停留在给别人打下手的位置上,我们要做自己的掌舵人。
未来的中国,不再会仅仅因为“能造”,而被世界记住,而是会因为“能创造”,而被世界尊敬,那十万个离开昌硕的岗位,是一个警示,也是一个起点。
它提醒我们,安逸的日子总会过去,真正的铁饭碗,不是在一个地方吃一辈子饭,而是到哪里都有饭吃的能力,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同样如此。
更新时间:2025-08-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