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万元造国之重器!97岁院士俞鸿儒造超级风洞,中国技术震惊世界

“谁掌握风洞,谁就掌控了天空。”

这话如今再看,真是一点也没错。

我国的风洞实力,可以说是遥遥领先。

国际上想要用这技术,1马赫1马赫的都是论亿起步。

坊间传闻,法国想用一下15马赫的风洞,需要15亿元。

欧洲用个20马赫的,需要40亿。

美国用个30马赫,不仅要50亿,还要求和他们共享数据,

哪怕报这么高的价也不愁没生意,关键是咱们有硬家伙撑着。

就拿JF-22超高速风洞来说,能吹出35倍音速的气流。

换算下来每秒能跑10公里,这性能把欧美远远甩在后面。

可别以为风洞就是个吹口气的管子,造它的难度简直突破天际。

高速气流摩擦起来,风洞内壁得扛住2500℃到18000℃的高温。

这温度能直接把多数金属熔成水,光这一条就淘汰了99%的国家。

而且它瞬间功率能到15000兆瓦,相当于三峡大坝功率的三分之二。

没有超强的电力根本玩不转。

这么看的话,这钱花得相当的值。

风洞就是飞行器的试金石。

像东风导弹、神舟飞船发射成功率高;

五代机、六代机更新快;

靠的就是在风洞里反复彩排。

不管是导弹飞行时的气动布局,还是飞船返回时的耐热问题。

都能在地面模拟出真实场景,提前排除隐患。

不像现在美国,想搞高超音速导弹计划2028年搞成。

可没合格的风洞测试,进度慢得不行。

六代机研发只能靠PPT撑场面,这就是差距。

97年的传奇

中国风洞能有今天的地位,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背后藏着三代科学家的接力故事。

带头的就是97岁的俞鸿儒老先生,他比共和国还大 21 岁,被称作“中国激波风洞之父”。

早在上世纪50年代,钱学森刚回国搞两弹一星就发现,没有风洞啥都白搭。

流体力学太复杂,计算机再厉害也替代不了真实验。

可当时国内风洞技术是一片空白,他赶紧把师弟郭永怀召回来,还说 “郭永怀比得上两个他”。

郭永怀一琢磨,常规风洞成本高、温度不够,咱国力弱玩不起。

于是盯上了激进又便宜的激波风洞技术,把这担子交给了30岁的俞鸿儒。

还放话:“给你十年,放手干”。

俞鸿儒真是敢拼,选了更危险的氢氧燃烧驱动路线。

实验室一年炸好几次,到处一片狼藉。

但钱学森和郭永怀从不骂他,反而鼓励他从爆炸里找规律。

就这么摸爬滚打,1969年他只用8万元加工费,把昂贵的合金喷管换成铸铁,造出了JF-8风洞。

直接撑起了东风-5号的研发,成了中国战略力量的摇篮。

可惜郭永怀在JF-8快成的时候,因空难牺牲了,遗体还紧紧护着资料。

俞鸿儒得知后就一个念头:“把风洞做到巅峰,告慰导师。”

后来他越干越牛,1998年搞出国际首座爆轰驱动风洞JF-10。

2001年首创双爆轰驱动技术打破世界纪录。

2012 年指导建成的JF-12风洞,成本才4600万元,却比欧美领先20年。

现在咱们有三大世界级风洞群,JF-12和JF-22搭起来,能覆盖从亚音速到高超音速的全场景测试。

更难得的是,俞鸿儒申报奖项时总把自己名字放最后,把荣誉让给后辈。

2024年他拿感动中国奖时,还说自己只是搭把手。

中国科学院用“大音希声”四个字评价他,真是太贴切了。

这种代代相传的钻研劲,才是中国技术登顶的真正密码。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7

标签:科技   鸿儒   风洞   院士   中国   世界   技术   马赫   音速   导弹   东风   美国   飞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