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劝我们少玩手机的父母,如今却成了刷短视频成瘾的老人!该如何应对?

鲁网4月18日讯 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手机、平板等设备的入门难度大为降低,大大方便了老年人的使用。然而,在良莠不齐的电子信息“围猎”下,老年人“触网”背后既有精彩也有陷阱。他们并没有因为岁月的丰富阅历而免受伤害,他们同儿童青少年们一样,也会轻易坠入“网海”成瘾难以自拔。而且因为年龄大了,在家庭中有了权威,也有了时间,再加上子女们碍于情面不好管理和提醒,使得他们在“网海”里扑腾遨游的比年轻人还更“上头”。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50岁以上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已突破1亿大关,60岁以上老年人日均沉迷短视频超2小时,部分重度用户甚至长达6小时。而新华社今年春节期间的一则报道说,第三方平台QuestMobile统计数据显示,老年群体月人均使用网络时长达129小时,其中短视频以35.1%的占比高居使用时长榜首。他们有的沉迷“赚金币”,沾沾自喜于上网8小时赚回2元钱;有的茶饭不思,刷短视频、看微短剧、听小说直至深夜;还有的不信儿女、不信科学信主播,跟风下单各种劣质保健品……许多年轻人视为套路的东西,却能精准地轻松拿捏住老年人。

  老年人刷视频成瘾难以自拔已成为许多家庭矛盾爆发的“燃点”,既伤害着老人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和谐,也威胁着老年人钱包的安全。老年人长时间沉迷网络,除了容易引发或加重视力损伤、睡眠障碍、颈椎病等健康问题外,还易造成经济损失。有的老人一个月为短剧付费达万余元。《工人日报》不久前报道了这样一件事,山东菏泽一70岁“奶奶天天刷手机到凌晨,一验光发现近视2300度,机器都打不出验光结果,怎么劝他们都不听。”许多网友在社交平台上的“网瘾老人”话题中认领起“同款爸妈”。

  《钱江晚报》不久前的一则报道说,杭州姜女士最近有点烦,家里60岁的老母亲突然成“网瘾老年”了:“自从教会我妈用智能手机后,她短视频简直刷到停不下来,三更半夜了还在看,一些没有甄别过的信息也全都轰炸式地发到群里。”“为了节约电,我妈还喜欢关灯玩手机。说她也不听,说多了还加剧矛盾,都不知道该怎么办好了。”姜女士说,就连做饭母亲也把手机放在一旁看视频。“前段时间她感觉眼睛干,头还晕,我带去医院检查才发现她得了干眼症,颈椎曲度也变直了,现在还要定期去医院做理疗。”

  “以前是我妈让我少玩手机,现在变成我要经常提醒她。”姜女士说,为了不让母亲继续沉迷刷手机视频,她把家里的无线网络偷偷设置了定时降速。她为此很苦恼和无奈,妈妈网瘾这件事,有没有办法解决?

  从前些年社会担忧老年人或许会被数字时代隔绝,成为数字时代的“难民”,短短几年间,老年人竟然成为数字时代沉溺“网海”需要被“拯救”的另一意义上的“难民”。令人感慨。

  为什么出现这种现状呢?

  “种种网络沉迷行为,暴露出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魏万青在一次接受《半月谈》杂志记者采访时说,随着空巢家庭增多,互联网成为老年人重建情感和社会支持网络的重要渠道,短视频和直播间里的一声声“家人们”“爸爸妈妈”,填补了他们现实社交的匮乏。有记者发现,在短视频、直播、微短剧等领域,一些营销手段和骗局也开始“适老化”,加上算法机制精准捕获,让辨别能力不足的老年人容易形成行为依赖。“一是夸大信息,二是提供便利,三是情感慰藉,招招都对老年人特别‘致命’。”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贾西津说,老年群体信息验证渠道相对单一,更容易相信网络上各类违规营销内容,且相较于实物价值更看重情感价值。

  社会常识告诉我们,一种社会现象的产生,往往不是孤立的,解决起来,更需要整个社会齐出力。梳理这一现象,我们认为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解决。

  一是社区多用力,多组织老人开展集体活动。老年人所在的社区,是与老年人接触最为密切的地方。社区应该多用心用力,围绕老年人的需求和特点,走进老年家庭与老年人交流,多开展集体活动,增进老年人间的接触与友情,发挥老年人文化、知识、经验等的余热,使他们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二是子女要多陪伴,让老年人经常看到子女和孙辈身影,耳朵经常听到“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亲切呼唤。陪伴家中老人是为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现在交通、通讯发达,无论多忙,都要尽量抽出时间陪陪老人,如果不能去老人身边陪伴,那就经常给家中老人打打电话,聊聊天,尽量把闲暇老人的情感空间填满,减轻老人对网络的情感依赖。

  三是老人原工作单位离退休管理服务机构要主动多作为。有些机构、单位建立有专门的服务本机构、单位离退休人员的部门。这些部门,不能仅满足于逢年过节去慰问一下,还是应该大有作为的,例如平日多去离退休老人家里坐坐,聊聊天,多组织一些文体娱乐、旅游、社会公益等活动,让离退休老人感受到原工作单位的关心,晚年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四是相关网络平台多负责任,针对老人出台提醒、限制等措施。现在各网络平台的大数据算法对用户喜欢内容的推送,可谓精准而及时,这有利也有弊,有利的是丰富用户对某一题材、问题的深度关注,有弊的是往往让人们刷起屏来欲罢不能,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赔上家庭和谐与身心健康。对此,相关平台应该多从社会效益角度,赚取流量和财富之余,负起社会责任,制定相关措施,特别是针对老年人一定时间内内容推送的条数、频次等有所节制,对在本平台持续刷屏时间作出必要限制和提醒,防止老年人成瘾难以自拔,对一些牟利性质的内容,可要求博主提前报备,严格审查,严加监管,在强调保护青少年的同时,也把保护老人的身心健康和经济安全纳入保护日程中。

  五是立法监管部门及时跟进。常言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单单依靠各网络平台去防止老年人沉溺于“网海”,还是远远不够的,毕竟平台需要流量。但是,当流量的赚取影响到了社会与家庭、个人身心的健康与经济安全时,就是一个社会问题了,需要立法规范,以确保在平台利益及其用户利益间达到一个健康的平衡,确保平台的有序健康发展。为了保护未成年人遨游“网海”的安全与健康,我国制订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已于2023年9月20日由国务院第15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旨在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环境,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满打满算,也才施行了一年多三个月。另外,国家新闻出版署针对未成年人网络游戏防沉迷也做了系统规定,要求所有网络游戏必须接入国家新闻出版署网络游戏防沉迷实名认证系统,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网络游戏服务,其他时间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

  尽管老年人沉溺“网海”自有区别于儿童和青少年“网瘾”的特点,自然应对的措施也应有所区别。但是针对未成年人网络安全保护法规的制定,毕竟是为制定老年人网络保护法规提供了经验与参考。只要我们深入调研,发动社会积极参与,认真吸纳社会的智慧,一定会制定出一个科学、有效的专门法规。当然也可以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的基础上,将老年人乃至整个社会所有群体的网络利益保护合并成一个覆盖全体国民的法规。毕竟,有“网瘾”的不全是老人和孩子,青壮年虽然受制于工作谋生,概率少一点,但由于我们人口底子大,数量也应该不在少数。大家合力为老年人乃至全体国民理智用网刷屏竖起坚固的法治靠山,给老年人乃至全体国民健康安全上网提供一个更加友善、清朗、安全的网络环境。

  六是社会团体多协作。目前我们社会上有中国老年书画学会、老年舞蹈协会、老科技工作者协会、老年合唱团、老年人摄影协会、老年体育协会等等众多的服务老年人的群众组织。这些组织,在拯救老年人“网瘾”上可大有作为,大家可以充分发挥各自所长,更多的有计划地走进各社区老人中开展活动,可以更多地吸纳同样兴趣的老人加入进来一起活动,尽最大所能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晚年生活,使广大老年群体不寂寞,不空虚,进一步减轻老年人对网络的依赖和沉迷。对于已经在“网海”中沉迷成瘾的老年人,社会心理组织也可以配合老年人的子女提供科学专业的干预。

  总之,现在看来,网瘾已不仅仅是青少年的问题,随着老年群体的加入,它已经成了我们整个社会的问题,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我们既要统筹一揽子解决,也要面对各群体的特点做出相应的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使我们在这场技术进步与人性的博弈中,科学谨慎的部署和应对,既能推动技术的不断进步,经济的健康发展,也要维护人情、人性的尊严和身心健康,从而赢得完全的胜利。(本网记者)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2

标签:老人   网海   视频   身心健康   未成年人   老年人   老年   父母   社会   手机   平台   科技   网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