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中央政法委书记彭真对毛主席的评价

嘿,大家好!今天咱们聊聊一个挺有意思的历史话题——前中央政法委书记彭真对毛主席的评价。彭真是谁?他可是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大功臣,也是毛主席的老战友。他对毛主席的看法,既有满满的敬仰,也有基于实际经历的深刻理解。

彭真,1902年出生在山西曲沃一个穷苦农民家庭,小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土墙草屋,冬天冻得直哆嗦。他早年干农活,手上全是茧子,对老百姓的苦日子感同身受。20岁那年,他接触到马克思主义,觉得这东西能救中国,从此走上革命路。1923年,他加入共产党,成了山西最早的共产主义者之一。后来他在天津、太原等地组织工人运动,搞罢工、抗议,1929年还因为叛徒出卖被抓进监狱。在牢里,他受了不少罪,但硬是没屈服,还偷偷组织学习马克思主义,真是个硬骨头。

抗日战争爆发后,彭真去了延安,成了毛主席的得力助手,管过党校、组织部,还在晋察冀根据地当过书记,带着农民打游击,抗击日本鬼子。解放战争时,他在东北指挥作战,后来负责北平和平解放。新中国成立后,他当过北京市委书记、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央政法委书记,搞法制建设,名气不小。不过,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他被批判下台,1979年平反后又回来干大事,直到1997年去世,活了95岁。

彭真这辈子跟毛主席关系很深,他的评价自然不是随便说说的,而是从几十年的革命经历里总结出来的。接下来,咱们就看看他到底怎么看毛主席。

彭真说过一句很实在的话:“扪心自问,我不是一个盲目崇拜的人,但我只崇拜毛主席。”这话听着挺有意思,他先强调自己不是那种没头脑跟风的人,但对毛主席的敬仰却是发自内心的。为啥?他觉得毛主席在关键时刻的决策太牛了,救党救国救革命,换谁都得服气。

他还讲过一个例子,说党内意见有分歧时,如果毛主席跟刘少奇或者周恩来想法不一样,他肯定站毛主席这边;但要是刘少奇跟周恩来意见不一致,他就得看情况再决定。这说明啥?说明他对毛主席的信任不是随便来的,而是建立在毛主席一次次证明自己是对的基础上。咱们接下来就从几个大事件说起,看看彭真为啥这么佩服毛主席。

1927年,大革命失败,国民党反水,共产党被打得七零八落。当时的领导人陈独秀主张跟国民党继续合作,结果让革命吃了大亏。毛主席站出来说:“不行,咱们得靠自己,枪杆子里出政权!”他带着队伍上了井冈山,搞秋收起义,开辟农村根据地。这一步棋走得太关键了,后来证明,农村包围城市这条路救了革命。

彭真那时候在天津搞工人运动,亲眼看到城市里革命力量被压得喘不过气,而毛主席在农村硬是闯出一条生路。他后来回忆说,毛主席这时候的眼光和魄力,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井冈山的星星之火,最后烧遍全国,彭真觉得,这全是毛主席战略眼光的功劳。

1935年,长征路上,红军日子不好过,国民党围追堵截,队伍损失惨重。王明那帮人主张去攻打大城市,结果差点把红军带进绝路。毛主席站出来反对,说咱们得保存实力,走游击战,北上抗日。在遵义会议上,他力排众议,定了新方向,带着红军到了陕北,保住了革命火种。

彭真后来提到这事,说遵义会议是转折点,毛主席的决策让大家心里有了底。他自己那时候刚出狱,忙着组织抗日运动,听说延安那边定了调子,心里特别踏实。他觉得,毛主席这时候的表现,证明了他不仅会打仗,还会看大局,能在最危险的时候找到出路。

抗日战争一开始,毛主席就提出全面抗战、持久战的思路。他说,日本鬼子虽然强,但咱们人多地广,拖也能拖死他们。他让八路军、新四军去敌后搞根据地,打游击战,牵制敌人。这招真管用,日军主力被拖在华北、华中,动弹不得。

彭真在晋察冀根据地干得热火朝天,带着农民搞暴动,打日伪军。他后来回忆,毛主席的持久战战略太对了,敌后根据地一个接一个建起来,日本人顾头不顾尾,最后撑不住了。他还提到张国焘那时候想分裂红军,毛主席硬是把队伍捏合在一起,这种领导力让他特别服气。

解放战争打得最激烈的时候,毛主席亲自指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1948年辽沈战役,他分析敌情,决定围歼国民党军队,最后把东北全拿下来。彭真那时候在北平忙着筹备解放,听说东北大捷,特别激动。他后来说,毛主席打仗真有一套,运筹帷幄,算无遗策,三大战役直接决定了新中国的命运。

彭真觉得,毛主席的军事才能是无人能及的。他不光会指挥,还能鼓舞士气,三大战役打完,全国人民都觉得胜利在望了。彭真自己也在1949年1月31日迎来了北平解放,见证了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刻,他说,没有毛主席,就不会有这一天。

除了战略眼光,彭真还特别佩服毛主席的人格魅力。他说,毛主席写诗特别厉害,比如《沁园春·雪》,气势磅礴,看得人热血沸腾。长征路上那句“万水千山只等闲”,更是把革命的豪迈写得淋漓尽致。彭真自己还手抄过这首诗,觉得毛主席不仅是个领袖,还是个有才情的人。

更重要的是,毛主席跟群众打成一片。延安时候,他穿得破破烂烂,跟老百姓一样吃糠咽菜,完全没有架子。彭真回忆说,毛主席这种平易近人的作风,特别能感染人,连他这种老革命都被感动得不行。他觉得,毛主席既有大智慧,又接地气,这种人格魅力是很多人学不来的。

彭真一直强调,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他觉得,从大革命到抗日,再到解放战争,毛主席每次都能在关键时刻站出来,带着大家往前走。比如新中国成立前,毛主席在西柏坡定了“两个务必”,提醒大家别骄傲,这份清醒让彭真特别佩服。

他还提到,毛主席搞土改、分田地,让农民翻身做主人,这件事意义太大了。彭真自己在晋察冀推行过减租减息,知道老百姓多感激毛主席的政策。他觉得,毛主席不光是打赢了仗,还真心为穷人着想,这是他最了不起的地方。

当然,彭真也不是完全不说毛主席的错。比如1962年七千人大会,他跟邓小平一起调查大跃进的问题,发现不少地方浮夸风严重,农民日子不好过。他会上讲了几句,说毛主席也有责任,得总结教训。这话说得挺大胆,但也说明他不是一味吹捧,而是希望党能正视问题。

不过,他从没否定毛主席的功绩。晚年平反后,他还是那句话:“毛主席的功劳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觉得,毛主席晚年有些决策确实出问题,但这不能抹杀他之前打下的江山。彭真这种态度,既实在又有分寸,挺值得琢磨。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一来,彭真第一个挨批。他因为反对乱搞,被说成“反革命”,下放到陕西干体力活。那段时间,他日子不好过,但从没抱怨毛主席。1979年平反后,他回来继续搞法制建设,还参与审判林彪、江青那帮人,态度很坚定。

他晚年回忆说,文革那几年是乱了套,但毛主席的本意是好的,只是被下面的人搞偏了。他觉得,毛主席晚年有点听不进意见,但这不影响他整体的伟大。彭真这种看法,既有感情,也有理性,挺有说服力。

彭真1979年回来后,干得最多的就是重建法制。他当中央政法委书记,搞选举法、刑法,还参与制定1982年的宪法。他常说,毛主席打下江山不容易,咱们得用法律守住。他这辈子对毛主席忠诚,但也希望国家走上正轨,别再乱来。

他去世前还在说:“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这话他说了几十年,从没变过。他觉得,毛主席的历史地位是任何人动摇不了的,自己这辈子能跟毛主席干革命,是最大的荣幸。

彭真对毛主席的评价,总结起来就是:敬仰为主,理性为辅。他佩服毛主席的战略眼光、军事才能、人格魅力,更感激他为新中国打下的基础。虽然也看到毛主席晚年的一些问题,但他始终觉得功大于过。这种评价不是空话,而是他几十年革命生涯的真实感受。

咱们看彭真这辈子,从山西穷小子到新中国大员,他跟毛主席一起经历了太多风风雨雨。他的话,既是历史见证,也是对后人的提醒。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8

标签:政法委   辽沈   解放战争   北平   延安   晋察冀   根据地   红军   新中国   晚年   书记   评价   中央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