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电视上看不到清宫剧了?看不到就对了,这可是大智慧!

副标题:清朝历史杂谈47-您是否察觉到近些年来,银幕之上清宫戏骤然减少,此乃何因?

(本文中所有的图片均来源于互联网,倘若存在不当之处,还望联系予以删除)

(本文共计 2300 字,阅读完毕大约需要 7 分钟)

朋友,您可曾记得,就在三年前,电视荧幕上突然出现一部吹嘘清朝康熙时期治理黄河的剧集,剧中有这样一个镜头:留着辫子的施琅在郑成功祠堂前对于南明忠义之士们自称“华夏一统”,要这些明朝忠义之士回归华夏。剧集播出后,引起一片社会哗然。

显然,此台词引发的争议,在观众们看来是是对历史的扭曲。

然而,这种现象,并不罕见,类似情节的频繁出现,促使公众开始质疑清宫剧的价值观导向。

不知道如何形容

不得不承认一个现象,自90年代初开始至2019年,这三十年的时间,您打开电视基本上都是各种清宫剧,这里面充斥着对于历史不负责任的戏说以及刻意洗白过往罪恶的那些不可告人的秘密。

我们几乎可以十分欣慰地认为,曾经霸屏荧幕三十年的清宫剧现在基本上都被封杀了,这其实是历史认知提升的好现象。今天,让咱们用简单的两千字,讲述一下这其中的复杂原因。

·清宫剧三部曲

清宫剧霸屏的这三十年,基本上分成了三部曲。

第一部曲就是上世纪九十年代,那十年左右的时间,对于清朝基本上都是戏说,营造十分神奇的祥和的喜庆氛围。什么微服私访开布店,或者皇帝有个民间女儿之类的无稽之谈。

第二部曲是本世纪初的十年,各种王朝类的正剧,把一个个沾满人民鲜血的刽子手描绘成千古一帝;亦或是各种秘史类的剧集,刻意回避杀戮与罪恶,将南明时期那些血雨腥风悄然洗白。

第三部曲是本世纪第二个十年,各种情与爱,清朝皇帝或者皇子们个个都是情圣,恨不得穿越回去与这些情圣们谈恋爱。

但是,基本上在2019年后,以上所有剧集,戛然而止,当时人们还没有意识到这一次叫停的伟大意义,一时间忽略了。后来,才发现,这不仅是大智慧这么简单,而且是全民族历史认知提升的好现象。

·民族意识提升

毫不掩饰地讲,随着互联网以及自媒体等的技术提升,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加丰富,并且不再单一,不再铁板一块。

换言之,随着历史研究的普及和网络信息的开放,公众对清朝的认知逐渐从“宫廷权谋”转向对其统治本质的反思。任何事情,一旦进入到“反思”的阶段,便能出现不同的解读。

清朝在剧中常被塑造为“大一统盛世”,具体的例子在此就不做赘述了。但现实中其统治涉及剃发易服、文字案件、民族压迫等政策,尤其是清军入关前的多次血腥劫掠和入关后的高压统治被长期淡化。不仅仅是淡化,而且是被刻意淡化。

近年来的历史讨论揭露了这些被遮蔽的暴行,导致观众对美化清朝的清宫剧产生抵触情绪。对于这一现象,省愚坚定的认为,扬州、嘉定、昆山、江阴这些城市的历史厚重感对于那些被回避的忧伤过往,是不会陌生的。刻意淡化,就是延续罪恶。

拒绝刻意回避

再者,清宫剧常将慈禧、多尔衮、乾隆等争议人物塑造成“明君贤臣”或“深情角色”,刻意忽略其历史污点。鄙人曾在一些无厘头的剧集中看到,像是多尔衮这种人居然在剧中多被描绘为“鞠躬尽瘁的忠臣”,不知道编剧是否了解其推行剃发易服、圈地占房等政策导致大量汉人受害的历史事实。如果知道又在刻意回避,内心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欣喜地看到,观众逐渐意识到此类剧集的“洗白”意图,进而自发抵制。

·真正的文化自信

另外一个深层次原因则是,现如今的人们,越来越有文化自信。

一旦有了真正的文化自信,便能够重新审视过往历史那些观点,对于“以夷变夏”叙事的批判。比如,部分清宫剧试图宣扬“清朝奠定中华大一统”的史观,甚至将充满噩梦的五胡十六国至元朝的历史强行纳入“多元一统”体系,试图以此为清朝统治正名。这种叙事被批评为“以胡代华”,引发公众对文化侵袭的警惕。

并且,从文化自信的角度,单纯对服饰与发型真实性的关注引发人们更多的思考与抉择。清宫剧在服化道上严重失真,例如保留前额头发或者女性发型时代错乱,这些所有的强行美化的行为都会遭到诟病。具体哪部剧集就不点名了,例如某一部描写雍正时期的剧集,出现的“大拉翅”头饰实为晚清产物,与剧情时代不符,这种细节漏洞削弱了剧集的历史可信度。

·市场已经不再需求

并且,我们更加欣慰的是,市场如今已经不再需求这些低质量的洗白剧集。尤其是年轻人,对其毫无兴趣。

观众开始对所谓的清宫宫斗、后宫权谋的审美疲劳促使影视行业转向现实题材或更具深度的历史正剧。例如,曾经有一部描写乾隆时代的剧集因剧情拖沓、缺乏新意而口碑不佳,反映出清宫剧“旧瓶装新酒”的困境。相比之下,一些反映深度思考的汉唐或者宋明历史剧,更等注重历史真实性,这些作品更受青睐。

也给大家讲个故事吧,或许很少有朋友听说过。2019年公安部打击“满洲国协和会”等非法组织后,广电总局曾暂停清宫题材的审批,直接导致此类剧集数量锐减。政策层面对历史题材的敏感性和价值观导向的管控加强,使得清宫剧的创作空间受限。

有些东西,是时候扔进历史废品堆了。回归它本来的面目,它便会被毫不犹豫地被唾弃。

·民众觉醒与价值观改变

我们必须要承认,如今的中国,社会转型,观众价值观变化,民众觉醒并且行业也在转型。民众的思维早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被动填鸭接受洗白式吹嘘的时代。

清宫剧的衰落既是观众历史认知深化的结果,也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必然选择。民众对历史真实性的追求和对文化侵袭的警惕,推动了行业从“流量导向”向“内容深度”转型。鄙人一直坚信,在真正的实力面前,所谓的“流量”一文不值。

尊重历史,回归本真

然而,这一切目的在于呼唤更尊重历史、更具批判性的创作方向。未来,历史剧若想重获生机,需在娱乐性与真实性之间找到平衡,并回应公众对文化认同与民族尊严的深层需求。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1

标签:清宫   忠义   剧集   历史   清朝   认知   价值观   对了   观众   现象   电视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