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发现深海稀土,不会被中国卡脖子?努力15年,现在状况咋样?

日本努力摆脱中国稀土依赖,努力15年竟是在“捡垃圾”,找印度供货,买的全是洗白的高价中国货。中国稀土卡不住日本的脖子?远离中国稀土,日本能行吗?

中国加强稀土出口管制,全球产业受影响,唯独日本是例外?一直以来,日本通过各种手段,努力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甚至不惜为此“捡工业垃圾”。想法很美好但现实很残酷,日本一顿操作猛如虎,定睛一看原地杵,关于稀土的努力基本都打了水漂,找印度帮忙还惨遭“杀猪盘”。中国稀土卡不住日本的脖子?那是你不了解中国稀土到底有多强。

为了稀土,日本开始“捡垃圾”

受历史因素影响,日本对中国始终怀有很大的戒心,一方面充当美国的马前卒,帮着美国想尽办法打压中国;另一方面始终想摆脱中国影响,尤其是对中国稀土的依赖。

稀土号称现代工业的“维生素”,用量不大但绝对不可或缺,尤其适用一些高精尖的产业,更是离不开稀土。同一款产品,用稀土和不用稀土,完全是两个概念。

我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稀土供应方,各个国家想要用稀土,基本避不开中国。可以说中国稀土产业打个喷嚏,都会给全球相关产业带来巨震

中国在稀土领域的地位不可撼动,但日本鉴于和中国历史纠葛,一直致力于摆脱中国稀土的影响,最好当然是自给自足。

为了减少对中国稀土的依赖,日本多年前就开始回收废旧工业品中的磁体,这类永磁材料在制作过程中,就会用到稀土。

日本回收这些用过的“破烂货”,就是想从中再次提取稀土,满足自己的工业生产需求。变废为宝当然是好事,但想通过“捡垃圾”提炼稀土,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日本这种小家子气的做法,让国内的“日吹”与有荣焉,大肆宣传日本果然是一个优秀的民族,不放过任何回收利用资源的机会。

想法很美好但现实很残酷,日本一顿操作猛如虎,搞到最后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工业垃圾捡了不少,提炼稀土却是一无所获。

回收利用的道路走不通,日本又想着改进产品制造方法,研发不使用稀土的替代配件,但缺少稀土加持的零部件,始终比不上用过稀土的部件。

被逼无奈之下,日本又求助印度,希望印度能提供稀土。这可就是病急乱投医了,印度根本没有稀土加工能力,哪里有稀土供应日本?

日本耗巨资打造的“去中国化”稀土供应链,最终证实只是印度的“杀猪盘”。把中国稀土“洗白”后,贴上印度标签高价卖给日本。

从印度进口中国稀土,日本被彻底玩坏。就像欧洲自废武功,让印度当二道贩子,高价进口俄罗斯石油天然气一样。

让中间商赚差价,就不是从原产国直接购进,欧洲达成了对俄制裁的目的,日本也在心理上满足了摆脱中国供应链的需求,掩耳盗铃不外如是

中国加强出口管制,全球产业链停转

全球稀土哪家强?中国称第二没有国家敢称第一。中国加强稀土出口管制,全球产业链都跟着受影响,严重者直接生产线停转工厂破产

2024年,我国对镓、锗等稀土材料实施出口管制,当年6月出台的《稀土管理条例》,明确要求建立稀土全产业链监管体制,对稀土资源进行全流程管理。

2025年2月,钨、碲、铋等新一批稀土材料纳入出口限制;4月,在中美关税战暂告一段落时,中国再次出台措施,加强七类重稀土的出口管制。

一年时间里三波精准打击,直接让美欧日印等国家和地区破防,美国《金融时报》更是直呼,中国出口管制严重影响全球产业链,中美关税谈判可能作废

刚谈好的关税协议,美国是肯定不敢作废的,否则也没必要在对中国加税后,再上赶着求中国谈判。但中国稀土的出口管制,不仅没有丝毫松动反而进一步加码。

“一批一证”制度彻底锁死走私和擦边球的可能,外国企业想要采购稀土,只能先向我国有关部门递交申请,审核通过后才能获得进口配额

中国稀土出口管制,导致美国F-35战斗机的单架成本增加400万美元,300架战机的订单也延迟9个月才能交付。

宙斯盾雷达的换代周期也被迫增加18个月,不是美海军厉行节约不舍得按时换,实在是没有足够的稀土原料生产新雷达。

美国军工生产虽然周期大幅拖长,但好歹还能想方设法凑点稀土原料继续生产。美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可就没这么幸运了,因为库存不足导致生产线停摆

美国已经算是能扛的了,在我国稀土出口管制措施出台没多久,印度就首先扛不住了,新能源汽车产业也陷入“稀土库存危机”,很多生产线被迫降低产能甚至停产。

欧洲、日本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也未能幸免,紧随印度之后也陷入产能危机。这些国家地区的军工产业不像美国那样受到严重影响,因为它们的军工产业太落后,稀土用量有限。

日本深海发现稀土,为何不开采?

日本稀土想摆脱中国供应链,站在日本的角度无可厚非。让人捉摸不透的是,日本明明发现了稀土资源,为何不自己开采加工呢?毕竟求人不如求己嘛。

早在2011年,日本就在南鸟岛附近海域发现稀土,这个位于海底的稀土矿估计储量1600万吨,其中重稀土占比较高,而这正是相关产业急需的稀土材料。

当时这一消息被媒体披露后,日本全国为之振奋,日本终于可以摘掉“稀土贫国”的帽子,从此以后也是坐拥天量稀土的“土豪”了。

直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十几年,日本的稀土产业丝毫没有进展,所有稀土材料还要靠中国供给,时刻得看中国的脸色。

如果是早些年,肯定有类似意读这样的“公知杂志”出来鼓吹,日本非常注重保护本国的资源,宁可花钱进口别国的资源,也要把自己的资源保护好留给子孙后代。

公知们吹得很高大上,实际上却是另一回事,日本在海底的稀土,目前根本不具备开采的条件,“守着金山要饭”正是如此。

首先是5600米的深海采矿,对设备要求非常高。这个深度的水压,指甲大小的面积就要承受800公斤的压力,还要克服深海海水的高腐蚀性。

日本目前根本没有相应的开采设备,以日本目前的技术,最多也就是做到海底取样,想大规模开采根本不现实。就算是强如我国,也只能在4000米的海底挖矿。

其次,海底开采稀土成本太高,每吨成本能达到陆地的3倍。开采成本高,像浆糊一样的海底稀土泥,加工的成本也同样很高。

日本已经做过估算,按照最乐观的估计,也需要稀土价格飙升到历史最高位,在此基础上再连涨20年,日本自己加工稀土才会不亏本。

你猜我国会不会让稀土价格长时间保持高位,并且还要持续涨价?更何况培育的竞争对手还是日本,用脚趾头想都是不可能事。

第三,这些海底稀土虽然是日本发现的,但日本已经控制不住了。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干爹”美国都在为稀土发愁,日本这个“干儿子”还敢把稀土矿据为己有?

资源面前美国怎么还会和日本客气?日本不但要“上贡稀土”,而且还不敢有任何怨言,给美国当狗就是如此无奈。

中国稀土,稳坐钓鱼台

中国是全球稀土最重要的供应商,任何国家想用稀土都离不开中国,这不仅是因为中国稀土储量大品类全,更重要的是中国的稀土加工能力遥遥领先

我国稀土储量占全球40%左右,虽然储量不小但还没到完全垄断的地步,其他很多国家也有稀土矿,也有开采稀土的条件。

真正奠定中国在稀土领域霸主地位的,是中国的加工技术,毕竟稀土不是挖出来就能直接用的,还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加工,最终才能成为“工业维生素”。

稀土加工最尖端的技术在中国,诸多专利也掌握在我国手中,还有着完整高效的产业链,稀土加工领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和中国竞争。

这就意味着,其他国家哪怕能开采稀土,也没有足够的加工能力,就像日本那样想在稀土领域“去中国化”,就目前阶段来看无异于痴人说梦。

虽然其他国家一些国家,也有一定的加工提炼能力,但提纯99.9%和99.9999%,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稀土产品,使用场景也不一样。

全链条的掌控力,才是中国在全球稀土市场拥有绝对话语权的关键。全球稀土市场的博弈还会继续,但中国的主导地位,短期内难以撼动,这就是其他国家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1

标签:科技   稀土   日本   深海   中国   状况   努力   发现   印度   美国   管制   加工   海底   全球   产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