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娃补课不但罚钱还犯法,一次可罚3000!中国家长到底该咋管娃?

文 | 锐观经纬

编辑 | 锐观经纬

凌晨12点的书桌前,孩子揉着通红的眼睛赶补习班作业,你忍不住催促了两句“再加吧劲”,这一幕在中国家庭里司空见惯的场景,在越南却可能触发法律制裁。

2025年12月15日起,越南《家庭暴力防治法实施细则》将正式生效,其中明确把“强迫孩子过度学习、剥夺休息娱乐”列为家庭暴力,最高可处以1000万越盾罚款,折合人民币约3000元。

作为亚洲首个直接针对“教育焦虑型压迫”立法的国家,越南这波操作瞬间戳中了中国家长的神经:咱天天为孩子成绩焦虑,催作业、报补习班的行为,会不会哪天也触碰“红线”,到底怎样管娃,才既不违背教育本质,又能缓解自身焦虑?

这则看似遥远的异国立法,背后藏着戳中所有家长的现实困境,越南之所以出台这样的法律,绝非一时兴起。

根据越南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数据,2023年7月至2025年4月,全国共审理家庭暴力案件40.5万起,其中超过34.2万起离婚案与家庭暴力直接相关。

而且心理压迫和经济控制已逐渐超越传统身体暴力,成为家庭暴力的主要形式,而“过度学习”正是心理压迫在家庭教育中的典型表现。

越南的教育竞争激烈程度,其实与中国有着诸多相似之处,该国9900多万人口中,2023年高考报名人数已突破100万,而大学录取率仅为48.09%,低于中国多数省份的录取比例。

为了在升学竞争中占据优势,课外补习在越南蔚然成风,据越南《青年报》报道,河内市的公立学校下午四点左右就放学,但绝大多数学生都会立刻转战各类辅导班,不少公立学校教师也参与校外补课。

极端案例中,城市学生日均学习时长超过10小时,小学阶段就普遍参加夜间补课,社交媒体上曾多次流传家长强迫孩子凌晨起床背单词的视频,引发全网对教育内卷的反思。

教育心理学家阮秋河对此表示,当学习从成长的动力异化为被强迫的负担,就已构成隐性心理暴力,越南此次立法并非要惩罚家长,而是提醒社会重新定义“教育之爱”的内涵。

除了针对过度学习的处罚,这部法律还构建了全面的家庭权利保护体系,让“家庭暴力”的定义不再局限于身体伤害。根据条款规定,阻止亲人正常见面、基于性别或外貌进行歧视、侮辱人格等行为,将面临500万至1000万越盾罚款。

强迫家人观看暴力或色情内容、实施长期精神虐待的,罚款额度升至1000万至2000万越盾,而逼迫家人超负荷工作、强制上交收入以形成依附关系的,最高可罚款3000万越盾,折合人民币约5500至7000元。

除此之外,父母未尽教育子女义务,或忽视孕妇、残疾人及老年人照护责任的,也将面临最高2000万越盾的处罚。

这些条款的出台,标志着越南家庭法从单纯干预肢体暴力,向全面规制家庭隐性压迫、规范家庭教育行为转型,新法公布后,越南社会引发了鲜明的观点分化,这种分歧也恰好折射出中国家长的普遍困惑。

在河内与胡志明市的家长群体中,不少人表示理解立法初衷,但对执行细节充满担忧,核心疑问集中在“合理督促与过度强迫的边界如何界定”,比如简单催促孩子完成作业是否会被认定为违法。

而教师群体则普遍表示支持,一位小学教师指出,许多学生每天在学校、补习班和作业之间连轴转,经常晚上十点还无法休息,家长的行为并非出于恶意,而是被社会竞争裹挟,法律的存在至少能促使人们停下脚步,反思教育的本质。

这场来自邻国的立法实践,给中国家长提供了重新审视“管娃逻辑”的契机,其实无论是越南的3000元罚款,还是中国的“双减”政策,核心诉求都是让教育回归本真,孩子的成长需要学习积累,但更离不开休息、社交与探索的空间。

中国家长的焦虑并非不可理解,升学竞争的压力、社会对成功的单一评判标准,都让“机娃”成为许多家庭的无奈选择,但越南的案例提醒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只会刷题的机器,而是塑造身心健康、人格完整的个体。

当家长把“考高分”作为唯一追求,剥夺孩子玩耍的时间、打压孩子的兴趣爱好时,所谓的“爱”就已异化为控制,这与越南法律所禁止的“教育型暴力”本质上并无区别。

那么中国家长到底该咋管娃,答案或许藏在“平衡”二字里,合理的学习规划值得提倡,但要以不剥夺孩子基本休息权利为前提,小学阶段保证每天10小时睡眠、初中9小时睡眠,这不仅是教育部的要求,更是孩子身心健康的底线。

报补习班时,应充分尊重孩子的兴趣与意愿,而非盲目跟风填报,与其让孩子在多个辅导班中疲于奔命,不如聚焦1-2个核心特长深入培养。

更重要的是,家长需要转变教育观念,成绩只是衡量成长的维度之一,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习惯、抗压的能力,这些看不见的素养对孩子的长远发展更为重要,就像越南立法传递的信号,真正的教育之爱,是给孩子成长的空间,而非用分数绑架他们的童年。

教育从来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答案,越南的立法是基于其社会现状的制度选择,未必完全适用于中国,但其中蕴含的教育反思值得每一位家长借鉴。

当我们不再把孩子的人生简化为一场升学竞赛,当“爱”不再与“成绩”直接挂钩,家庭教育才能从充满焦虑的“竞争机器”,回归为温暖包容的“成长共同体”。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0

标签:育儿   中国   家长   越南   孩子   家庭暴力   作业   补习班   焦虑   河内   暴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