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1960年,10万浙江人迁往宁夏回族自治区,他们生活得如何?

一枚发黄的《支宁光荣证》躺在抽屉里,边角起毛。


封面烫金淡了,日期、姓名还清楚,像在替人守口如瓶。


故事不从起点讲。


先从尾声的一角看见它,再回去追那段路。


1958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百业待举。


彼时西北人口稀疏,产业薄弱,缺的是手和技术。


此前,组织向浙江发出支援号召。


1959至1960年,约十万浙江青年应召北上。


为何是浙江?


一则教育水平较高,二则手艺齐全,再则响应快,口碑稳。


报名很热,转而提高标准党员优先、三十岁以下、体健有技。


决心书里常见一句“到宁夏去,把戈壁变良田。”


据当时文件,发证安置,住房与岗位同步解决,家属从优。


这些承诺,化解了不少后顾之忧。


火车一路北上,送行人在站台敲锣打鼓。


江南水网在身后,贺兰山的风迎面打来。


1959年5月,首批人被安置在银川前进国营农场。


农场在贺兰山脚,营房多为土坯窑,四下空阔。


有回忆称,约六千人挤在一百二十间屋。


单间多半不足四平方米,四到六人合住,转身都要让。


伙食朴素杂粮馒头配羊骨汤。


有人以为有牛奶羊肉,现实却更冷静而清淡。


对照之下,江南田垄细密,塞上地表粗粝。


水、土、风,处处不一样。


其后,他们开始勘土、打埂、开渠。


把江南的引水与地畦办法迁来,先让水跑对路。


育秧也带到了这片地。


虽晚了些,插下去的秧苗长势还算快,这是眼见的变化。


耕牛不够用,便仿浙江铁耖,替木犁入田。


据场部汇报,一头牛能耕的面积明显扩大。


再过不满三个月,菜畦出产,能吃上自种的青菜。


余下的晒成菜干,冬里补口维生素。


农忙一歇,他们制砖坯、砌砖瓦房,搭起新家当。


草垫与门缝都顾上,熬过第一个冬天。


不止是种地,还有人进学校。


识字班、算术课、普通话,慢慢铺开,按需教学为先。


也有人做农具、鞋衣,拿去同牧民交换。


换回奶与肉,改善了农场的锅灶与餐桌。


几万人被分到银川市,投身教育、医疗、行政与工商。


石嘴山市则接纳一批进矿业、冶金、化工的青年。


水利、林业、畜牧同样缺人手,他们去修渠、育林、配种。


岗位各异,指向一致把基本盘先筑稳。


转年,三年困难时期加剧,口粮更紧。


据当时安排,部分支宁人员得以返乡,算第一波回流。


其后恢复高考与知青回城,另一批人走上新路。


有人考入大学,有人随政策回到浙江,岗位再分配。


再往后,改革开放带来新机会。


有人下海经商,有人自愿南归,路径各自选择。


也有人留下,与宁夏结成新的乡梓。


子女在这里上学、成家,口音里混进了西北与江南。


“自愿”与否,并非能盖住。


多半是时代需要与个人志愿交织,政策与理想一道推人向前。


粗看结果一半人陆续回到故土,另一半扎根塞上。


去与留,都是对同一代人不同的解题。


可以确认的是,生产方式在改变。


技术迁移带来增产,增产稳住人心,再反哺更多建设。


教育与公共服务跟上了城镇需求。


银川与石嘴山的编制里,浙籍名字并不稀罕,这是常识层面的观察。


“塞上江南”的称呼,严格说来,是长期多方合力之果。


把全部功劳归于支宁并不周全,但他们的份额不可抹去。


宏观之外,还有生活的小纹理。


有人仍爱早晨一碗米粥,也学会把羊骨炖得清不腻。


历史的温度往往藏在器物里。


末了再看那枚《支宁光荣证》,像一把小铁耖的影子。


它证明曾有人在贺兰山风口用力,改一寸土、引一寸水。


更确切地证明他们承担过一次远行与一次落地。


几十年过去,后代有人返浙发展,也有人留在宁夏。


高铁比当年的绿皮快得多,往来之间,乡愁不再难捱。


选择不止一种,承担却有共通的重量。


这段路的意义,也许就安静地落在这一轻一重之间。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30

标签:历史   宁夏回族自治区   浙江人   浙江   江南   宁夏   银川   农场   塞上   岗位   石嘴山市   石嘴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