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能源汽车还在为“1000公里续航”较劲时,固态电池已站在量产的“临门一脚”——2026年将成为关键转折点,奇瑞、长安、广汽等车企陆续启动装车测试,比亚迪、宁德时代等巨头锁定2027年规模量产。这款被欧阳明高院士称为“下一代电池制高点”的技术,不仅能实现1200公里+续航、15分钟快充,还能彻底解决传统电池的自燃隐患,它的落地将彻底改写新能源汽车的竞争规则,而未来三年,就是车企争夺“下一代电池话语权”的决胜期。

奇瑞的“犀牛S全固态电池”,率先撕开了技术突破的口子。在全球创新大会上,奇瑞高调展示的这款电池,凭借原位聚合固态电解质与富锂锰正极两项核心技术,把电芯能量密度做到了600Wh/kg——这是当前主流磷酸铁锂电池的3倍多,意味着搭载它的车型续航轻松突破1200公里,甚至能摸到1300公里的门槛。更颠覆的是安全性能,电钻穿刺测试中电池毫无异常,没有液体电解质的特性让短路、自燃风险大幅降低。按照规划,奇瑞将在2026年启动装车验证,2027年规模量产,这个时间表与行业“2025-2027年关键窗口期”的节奏完美契合,也让它成为固态电池赛道的“种子选手”。
不止奇瑞,国内车企已形成“集体冲刺”的态势。比亚迪瞄准2027年示范装车,2030年规模化应用;长安、广汽把2026年定为装车验证节点,2027年小批量生产,目标能量密度均达400Wh/kg,续航突破1000公里;吉利已完成20Ah全固态电芯制备,上汽更是计划年内就让新一代固态电池搭载MG4车型,2027年落地“光启电池”。这些车企的动作不是“单点尝试”,而是有明确时间线的“系统作战”——从实验室技术突破到中试验证,再到装车测试,每一步都在为2027年的商业化应用铺路。
电池巨头的加入,让这场“量产战”更具看点。宁德时代、清陶能源、卫蓝新能源等企业,纷纷把2027年定为小规模量产的关键年:清陶能源与上汽、北汽深度绑定,卫蓝新能源牵手蔚来、吉利,赣锋锂业已做出500Wh/kg级固态电池样品,计划年内交付eVTOL企业验证;亿纬锂能则押注硫化物+卤化物复合电解质路线,2026年先推高功率版本,2028年实现400Wh/kg高比能量产。这些企业的技术路线虽有差异,但目标一致:抢在2027年前打通“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成为下一代动力电池的“供应商龙头”。
海外车企也没打算缺席。丰田的硫化物固态电池将在2025年试产,2026年初期量产,2027-2028年全面商业化;宝马已启动全球首辆固态电芯测试车,重点攻克膨胀管理与温控难题;奔驰与Factorial合作,在EQS车型上测试的固态电池能实现1000公里续航,还能让电池减重40%。中外车企的“时间赛跑”,让固态电池的竞争从“技术研发”升级为“工程化落地”——谁能先解决量产中的成本控制、一致性稳定、供应链匹配等问题,谁就能在下一代电池市场占据主动。
政策与资本的加持,更让固态电池的“量产元年”加速到来。工信部等八部门将固态电池列为重点攻关方向,提出2027年前打造3-5家全球龙头企业;《全固态电池判定方法》的发布,解决了行业定义模糊的问题,为量产标准铺路;资本市场上,固态电池板块的火热,也为企业研发提供了资金支持。这些利好不是“单点刺激”,而是形成了“政策引导+资本输血+技术突破”的良性循环,让固态电池从“实验室概念”变成“可落地的产品”。
2026年的装车测试,2027年的规模量产,看似还有一两年时间,但对车企和电池企业来说,每一步都不能错。因为固态电池的落地,不是简单的“续航升级”,而是对整个新能源产业链的重构——从电池材料、生产设备到整车设计,都需要适配新的技术逻辑。未来三年,谁能率先跨过“量产门槛”,谁就能在新能源汽车的“下半场”竞争中,拿到一张珍贵的“入场券”。而对消费者来说,等到2027年,或许就能开上“1200公里续航、15分钟快充、零自燃风险”的电动车,真正告别续航焦虑与安全顾虑。
更新时间:2025-10-3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