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矾都,郑氏贡献巨大

“世界矾都”的矾山镇,地处浙南东海之滨,四周群山环抱,形似一个东西走向的葫芦形盆地。矾山属于温州市苍南县管辖,总面积109.9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为37849人,四季分明,温暖湿润。矾山的明矾矿石储量约占世界60%,占中国80%,明矾石矿储藏量、品位及产量均为全国之首、世界之最,是世界明矾主产地,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矾都”。

矾山采矿历史悠久,早在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鸡笼山明矾开始采炼,最早的文字记载可追溯到明弘治《温州府志》,被认为是浙江工业发源地之一。矾山的明矾矿吸引众多工人散居于现福德湾村境内,因村内草庵周边有一片苦竹,所以当地便被称为“苦竹庵”,后由方言谐音,渐渐被叫作“苦竹湾”。2000年以后,因忌讳“苦”字,而后大众便逐渐地将苦竹垵、苦竹湾雅化为福德垵、福德湾。

作为资源性的小镇,矾山于2020年12月获批“苍南矾山国家地质公园”,分为鹤顶山地质园区和矿山园区两个独立园区,公园内有明矾石矿床、福德湾矿工村、鸡笼山矿硐群、鹤顶山石海等丰富的地质遗迹景观资源。景区内现有明矾始祖宫、古矾窑、矿工石头屋、矿主老宅院、工人大礼堂等一大批人文历史景观,经初步勘察共有五大类、100多处矿业遗址,堪称“世界矾矿文化遗产样本区”。除了留下众多的矿业遗址之外,矾山还给世人留下包括挑矾诗、矾业诗、矾塑、矾山肉燕制作工艺、炼矾工艺等。其中矾山肉燕制作技艺入选2023年“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矾山漫长的发展历史中,郑氏家族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是矾山历史画卷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早在数百年前,郑氏家族的先辈们便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与矾矿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的矾山,虽有着丰富的资源,却因交通不便、技术落后等因素,发展面临诸多困难。然而,郑氏族人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率先开启了大规模开采明矾的先河。

据《郑氏宗谱》记载,郑正仕是西坑郑氏首位拥有炼矾厂的窑主,其子郑连科(1827-1904)子承父业,创办老仔厝窑、苦竹垵窑、雷打窑和赤溪矾馆、前岐矾馆。而郑

步叩与郑步答兄弟俩创办木鱼山窑 、福德湾窑、水尾后丘田窑、水尾新窑,日产矾5000斤,设赤溪矾馆,明矾从赤溪港运出,销售国内外。两兄弟致富后,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合建“盛发内”古民居。矾山民间有两首民谣,一曰:“老大步叩抓质量,老二步答觅客商。乐坏宁波经纪客,矾船艘艘入东洋。”民谣二曰:“西坑八甫齐出阵,顶住矾山半边天。‘同丰’特殊声誉高,工友农友新年贺。”

除了在经济领域的贡献,郑氏家族在矾山的社会建设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出资修建道路、桥梁,改善了矾山的交通条件,方便了居民的出行和物资的运输。同时,还兴办学校,培养人才,为矾山的发展储备了大量的有识之士。

为了纪念矾山郑氏为明矾事业做出杰出贡献,苍南矾山郑氏集全体力量,在矾山福德湾景区入口处修建起一座宏伟的宫殿式纪念馆“西坑历代贤杰炼矾业绩纪念馆",此馆也作为西坑郑氏宗祠。纪念馆于2024年3月31日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礼。

“世界矾都”的辉煌背后,是无数像郑氏家族这样的开拓者和建设者的辛勤付出。他们用智慧和汗水,书写了矾山的传奇历史,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矾山将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继续前行,而郑氏家族的精神也将代代相传,成为推动矾山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5

标签:苍南   苦竹   鸡笼   明矾   历史   世界   矿工   纪念馆   贡献   家族   精神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