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晚清的官场风云,曾国藩和何桂清的故事绝对是个绕不开的话题。这俩人,一个是靠实干打出一片天的湘军统帅,一个是靠才华和人脉爬上高位的两江总督,结果却一个成了教科书式的成功案例,一个成了身首异处的反面教材。标题里说曾国藩用“毒辣计谋”除掉何桂清,听着挺耸人听闻,但历史上到底是怎么回事?
先得说说背景,不然这俩人的恩怨没个着落。19世纪中叶,清朝已经是个外强中干的空架子了。1840年鸦片战争打完,国门被撬开,外有列强虎视眈眈,内有太平天国起义闹得天翻地覆。太平天国从1850年开始闹腾,到1860年左右已经成了气候,兵锋直指江南富庶之地。朝廷的正规军——绿营和八旗早就烂得不行,打仗基本靠地方团练和临时拼凑的军队。
这时候,地方大员的角色就显得特别重要。两江总督,管着江苏、安徽、江西这三省,地位不言而喻,既要管民政,又得负责军事,是个肥差也是个烫手山芋。何桂清1857年当上两江总督的时候,正是太平军势头最猛的时候。而曾国藩呢,靠着湘军一步步从湖南打出来,成了朝廷对抗太平军的主力。这俩人,一个文官出身,一个半路转武将,路子不同,命运也大不一样。
何桂清这人,年轻时绝对是个人才。1816年出生在云南昆明,家里不算大富大贵,但也够他读书。清朝那会儿,科举是多少人挤破头的独木桥,平均30岁才能中举人,37岁中进士。何桂清呢?15岁中举人,19岁中进士,1835年就进了翰林院。这速度,别说在云南这种边远地方,就是放到江南也得让人挑大拇指。才华横溢,长得也不赖,加上会说话会来事儿,仕途简直是开了挂。
从翰林院出来,他一路高升,先是编修,后来当御史,1854年38岁就做了浙江巡抚,1857年升到两江总督。这履历看着就让人眼红。不过,这人有个毛病:太会算计自己的小日子。太平天国打过来之前,他靠着人脉和口才,在官场上混得风生水起,可真到了战乱关头,他的本性就露出来了。
1860年,太平军打破江南大营,直扑常州。何桂清作为两江总督,本该坐镇指挥,守住这块要地。可他一看绿营那点战斗力,心里就打了退堂鼓。常州丢了,他不光没死守,还直接跑路,先奔苏州,又逃到上海租界,找了个借口说要借洋兵平叛。其实谁看不出来?他就是怕死,想保命。这事儿传到朝廷,咸丰帝气得直接下令把他抓回来审。
何桂清也不是没挣扎。他在朝中有人脉,花了大价钱拉了17个高官替他说话,连慈禧都被说动心了,觉得这么个大员直接杀掉有点可惜。可惜啊,他碰上了曾国藩这块硬骨头。
再看看曾国藩。1811年出生在湖南湘乡,家里是普通农民,能供他读书就不错了。他不像何桂清那么天才,科举考得挺辛苦,27岁才中进士,1838年进翰林院,名次还不高,三甲第四十二名。论才华,他比不过何桂清;论外貌口才,更没法比。可这人硬是靠一股韧劲和踏实干劲闯出了名堂。
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朝廷让各地搞团练。曾国藩1853年在湖南拉起湘军,这支队伍从乡下农民开始练起,愣是被他调教成了一支铁军。1854年,湘军在湘潭、武昌连战连捷,名声大噪。跟绿营的稀烂表现一比,湘军简直是清廷的救命稻草。曾国藩靠着战功,地位蹭蹭往上涨,到1860年已经是朝廷眼里的红人。
他跟何桂清还有点旧账。1855年,湘军在江西打仗,缺粮缺饷,曾国藩派人找何桂清要支援。何桂清不给就算了,还上奏朝廷说湘军没用,害得曾国藩被训了一顿。这梁子算是结下了。不过,曾国藩这人有个特点:他不爱耍阴招,更信奉正道。他讲究儒家的忠义,做事光明正大,但不代表他不会抓住机会。
1860年5月,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气势汹汹杀向常州。何桂清手里那点绿营兵,根本不是太平军的对手。他不是没想过抵抗,可一看形势不对,就决定跑路。常州丢了,他先逃到苏州,苏州巡抚不让他进城,他又跑去上海租界。这一路,丢城失地不说,还搞得民怨沸腾。
朝廷收到消息,肺都气炸了。咸丰帝直接下令革职,把他抓回北京。何桂清也不是省油的灯,靠着多年经营的关系网,花钱找人求情。大学士祁寯藻、尚书万青藜这些大佬都站出来替他说话,慈禧也松了口,说他毕竟是一品大员,杀不杀还得再想想。眼看着这事儿有转机,谁也没想到,曾国藩出手了。
曾国藩那会儿正忙着带湘军打仗,对何桂清跑路的事早就看不下去。他觉得,一个两江总督,关键时候不守土,反而跑得比谁都快,这不是给朝廷丢脸吗?加上之前那次军饷的事,他对何桂清早就没好感。这回逮着机会,他直接上了道奏折。
这奏折写得可不简单。曾国藩没直接骂何桂清,而是话里带刺,说地方大员守城是天职,不能因为手下随便一句话就跑;判官的罪,看的是心迹,不是嘴上怎么解释。这话听着平和,其实句句戳何桂清的肺管子。朝廷一看,觉得有道理:要是放过何桂清,以后谁还肯拼命守城?
慈禧本来还有点犹豫,被这奏折一敲,态度立马变了。刑部尚书赵光接着补刀,说不杀何桂清没法跟江南百姓交代。大理寺卿李棠阶也说他治军无方,罪大恶极。几方压力一凑,慈禧拍板:斩了!
1862年12月21日,何桂清在北京菜市口被砍了头。这事儿在清朝可是头一回,一个封疆大吏被这么处理,震得朝野上下都老实了。
标题里说“毒辣计谋”,听着像是曾国藩耍了什么阴招。其实细看下来,这“毒辣”未必是下黑手,而是他抓时机的能力太强。何桂清跑路是自己作死,朝廷本来就气得不行,曾国藩不过是顺势推了一把。他的奏折没造谣没诬陷,全是大实话,可偏偏每句都踩在何桂清的死穴上。这份眼力和手腕,才是真厉害。
再说了,曾国藩跟何桂清不一样。他靠的是实打实的战功,湘军打赢一场场硬仗,朝廷自然得捧着他。何桂清呢?靠人脉上位,关键时候掉链子,跟曾国藩一比,高下立判。曾国藩不用直接动手,光靠自己的成绩,就把何桂清衬成了废物。这招,比下黑手还狠。
何桂清一死,朝廷趁机立了个典型,警告其他官员别临阵脱逃。这事儿多少振了点军心,后面打太平军的时候,大家都不敢太懈怠。曾国藩呢,顺理成章接了两江总督的位子,1860年8月上任。之后几年,湘军在他手里越打越顺,1864年攻下南京,彻底灭了太平天国。曾国藩也因为这功劳,封了一等毅勇侯,官做到武英殿大学士,成了晚清最牛的重臣。
他后来还搞洋务运动,建工厂、派留学生,算是给中国近代化开了个头。不过人无完人,他在天津教案里对洋人妥协,被骂“曾国贼”的也不少。1872年,他累病死了,61岁,谥号“文正”,留下一堆家书和奏折,至今还有人研究。
何桂清就惨了。从少年天才到弃城总督,46年人生跟坐过山车似的。他的才华没得说,可惜关键时候没担当,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史书上全是骂他的。
曾国藩和何桂清这对冤家,一个靠实力站稳脚跟,一个靠人脉翻了车。官场这地方,说白了就是个大舞台,你有本事就能出头,没本事光靠关系,早晚得栽。曾国藩那封奏折,看似简单,其实是抓住了朝廷的心思,借势把对手干掉。这种智慧,不光是会打仗,更是用脑子把政治玩明白了。
何桂清呢?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跑路那会儿,他可能觉得自己能靠关系摆平,可惜忘了,乱世里朝廷最恨的就是不担责的官。这故事告诉咱们,做人做事,还是得有点底线和硬气,不然风光再大,也不过是昙花一现。
晚清这潭浑水里,曾国藩能杀出重围,何桂清却一命呜呼,说到底,还是看谁更懂得怎么混。你们觉得呢?这俩人要是换个位置,会不会是另一个结局?
更新时间:2025-04-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