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元鸡排撑起“泼天富贵”:“鸡排哥”现象里,藏着的流量密码

这个国庆假期,景德镇的烟火巷陌里,48岁摊主李俊永凭一份6元鸡排,火成了全网顶流。有人冒雨排队4、5小时,只为赴一场“6元鸡排、60元情绪价值、600元服务体验”的约定;“鸡排哥”的名号,也跟着滋滋作响的油锅声,从瓷都的小摊,传遍了大江南北。这场看似偶然的爆红,从来不是一个人的逆袭故事,而是流量算法、大众期待与城市文旅需求交织而成的时代切片。

“鸡排哥”的走红,藏着双重逻辑的必然。于个人而言,他是市井里的“真诚样本”——九年守着6元定价不涨,对学生多给一块肉,张口就是“能做给你吃是我的荣幸”,没有花哨营销,只有手作美食的温度与待人接物的热忱。在套路化营销泛滥、情感连接稀缺的当下,这份朴素善意像一束暖光,戳中了大众对“不掺假”感动的渴望,也成了他最硬核的“情绪价值”。于平台而言,他是算法选中的“流量符号”——从“拉面哥”到“理发师晓华”,短视频平台早已熟稔“季度造星”的节奏:长假前预热、假期中爆发,用草根网红的烟火气包装“普惠价值观”,既维持了用户粘性,也搭建起“平台+网红+地方文旅”的多赢框架。“鸡排哥”的幽默互动与坚守,恰好成了这场流量游戏里,最合时宜的“开奖号码”。

可流量的潮水涌来太快,也太沉,连“鸡排哥”自己都来不及接住。爆火前,他是清晨卖肉夹馍、午后炸鸡排的普通摊主;爆火后,他成了每天工作近20小时的“机器”,手臂上新旧烫伤交错,累到“忙出痛苦面具”,连曾经逗笑顾客的脱口秀式互动,都变成了沉默的低头翻炸。更重的担子还在身后——“景德镇文旅推介官”的称号加身,他要参加会议、拍宣传视频,从服务街坊的摊主,突然变成城市的“流量担当”。大众的期待也愈发矛盾:既希望他守住街头小摊的松弛,又要求他扛下规模化服务的压力;平台既需要他维持“烟火气”人设,又不断用流量将他推向“神话舞台”。这场看似光鲜的“逆袭”,终究成了算法赶鸭子上架的“负重前行”。

对景德镇来说,“鸡排哥”带来的“泼天富贵”,更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他确实让这座以瓷器闻名的城市,多了个让人记住的“新标签”——国庆期间,景德镇北站发送旅客同比增19%,酒店入住量涨30%,“鸡排哥”摊位周边的摊贩收入翻番,连他随口提及的古窑景区,都多了不少打卡游客。当地迅速成立工作专班、保洁专班,看似应对及时,却藏不住城市治理的“仓促”:酒店价格暴涨10倍、周边摊贩跟风涨价、交通拥堵到寸步难行、公共服务跟不上汹涌人潮,不少游客乘兴而来,却带着“排队几小时、体验打折扣”的失望离开;甚至有本地市民直言,希望“鸡排哥”挪去别处,让原本就拥挤的城市喘口气。这份靠网红撑起的热度,终究暴露了城市文旅“重流量、轻根基”的短板。

其实,“鸡排哥”现象的核心,从来不是“如何造一个网红”,而是“如何接住网红带来的流量”。这些年,从淄博烧烤到天水麻辣烫,再到如今的“鸡排哥”,太多城市患上了“流量饥渴症”,把网红当作文旅破局的“救命稻草”,却忘了:网红的热度终会退去,就像“拉面哥”的村口不再堵车,“理发师晓华”的店也能“睡到自然醒”,唯有城市自身的底气,才是留住游客的根本。

这份底气,从不是临时搭建的专班,也不是跟风炒作的热度,而是藏在市直机关食堂对外开放的15元四菜一汤里,藏在公共车位免费、公交免票的便利里,藏在“轻微交通违法免罚”的包容里,更藏在瓷都千年的文化底蕴与对待市井的温柔里。6元鸡排的香气会散,排队的人潮会散,但城市对待游客的真心、对待生活的诚意,永远不会过时。

若只追逐一时的流量狂欢,终将在潮水退去后,只留一地仓促;唯有把“鸡排哥”带来的热度,化作优化服务、夯实根基的契机,让市井温情与文化底蕴同频共振,才能让游客从“为鸡排而来”,变成“为这座城而来”,让一场偶然的流量盛宴,酿成瓷都长久的文旅回甘。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1

标签:美食   富贵   流量   现象   密码   景德镇   城市   瓷都   摊主   游客   大众   热度   市井   算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