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击神舟二十真凶锁定,太空出现大量不速之客,推迟返回有危险吗

文|北什么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中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前言

就在11月5日早上,不少人打开手机就被一条消息揪紧了心,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公告,神舟二十号疑似遭遇到了撞击,原计划当天的返回任务紧急推迟。

指令长陈冬带着陈忠瑞、王杰两位航天员,本来都该收拾好东西准备回家了,这一下不得不继续留在空间站,网友们的疑问瞬间刷屏:就不能凑活回来吗,这么小的碎片能有多大事儿,咱们的航天员安全有保障吗?

毫米碎片威力太大

其实大家别急,这次推迟非但不是慌了神,反而恰恰体现了中国航天的成熟,要弄明白整个事儿的来龙去脉,得先搞清楚那个把飞船“挡”在天上的“真凶”,空间微小碎片到底有多厉害。

可能有人觉得,不就是个毫米级的小碎片吗,顶多像蚊子叮一下,至于这么大动干戈吗,要是这么想可就错了,太空里的“小东西”从来不能用地面的眼光衡量。

近地轨道上的空间碎片已经多到超乎想象,超过10厘米的能被地面雷达跟踪的就有3.6万多件,1毫米到10厘米的保守估计上百万,至于毫米级以下的,数量直接破亿

这些碎片来源五花八门,有的是报废卫星解体后的残骸,有的是火箭发射剩下的末级,甚至还有卫星碰撞后炸出来的碎块,更可怕的是它们的速度,每秒能达到7公里以上,比咱们常见的步枪子弹快十几倍。

打个比方,一颗直径1厘米的碎片,在太空里撞击航天器的能量,相当于一辆小汽车以100公里的时速撞墙。

这次神舟二十号服务舱外壁发现的那个不到1毫米的凹坑,边缘还有熔融痕迹,想想都能知道撞击时的威力有多惊人。

推迟返回的核心原因就一个,返回舱再入大气层的过程,简直是在“火里闯关”,数据显示返回时速度能达到每秒7.9到8公里,表面温度会飙升到1000到3000℃,还要承受超过40G的过载。

这时候别说有个凹坑,哪怕外壳有个微小裂纹,都可能在高温高压下瞬间崩开酿成大错,所以还是要一切谨慎为上。

推迟返回问题不大

俄罗斯的联盟MS-22飞船就是前车之鉴,2022年12月一块0.8毫米的碎片击穿了飞船散热器,导致44升冷却剂泄漏,舱内温度一度飙到近50℃,最后没办法只能让飞船无人返回。

咱们神舟二十号虽然没到俄罗斯那么严重的程度,但本着“生命至上”的原则,必须把风险彻底排查干净,才能够安心返回。

可能有人最关心,航天员在天上多待几天是不是真的安全,这点大家完全可以放心,中国航天早就把后路铺得稳稳的。

首先是“双船在轨”的保险,神舟二十一号早在10月底就已经对接空间站了,它就是专门的应急救生艇,要是神舟二十号真出了大问题,三位航天员随时能转移过去回家。

而且空间站的物资储备相当充足,额外支撑45天完全没问题,指令长陈冬已经是第四次上太空了,累计在轨时间超400天,经验丰富得很。

王杰和陈忠瑞状态也一直稳定,地面团队还会定期调整他们的作息和饮食,保障肯定跟得上。

更让人安心的是咱们的“硬核装备”和应急能力,天宫空间站的天和机械臂可不是摆样子的,七自由度的设计让它比人的手臂还灵活,能精准定位受损部位,还能协助航天员出舱维修。

前年12月天和核心舱的太阳能电池翼被碎片击穿,航天员就是靠着机械臂辅助,7个小时就完成了修复,这效率在世界上都排得上号。

神舟二十号返回指日可待

其实这次事件也暴露了一个全球航天都头疼的问题,太空越来越“挤”了,欧空局2025年的太空环境报告显示,地球轨道上超过1厘米的碎片已经达到120万个,有些区域已经接近“临界密度”。

一旦发生碰撞引发连锁反应,大量碎片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多,最后可能让近地轨道彻底没法用,否则会引发重大的危害。

不过大家也能看到,中国已经在主动想办法了,除了被动防护,咱们去年就启动了在轨碎片清除技术的研发,像激光烧蚀、太空拖网这些黑科技都在试验中,未来说不定就能主动清理太空垃圾。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是神舟系列飞船30年来首次因碎片撞击推迟返回,这种“零容忍”的态度特别关键。

中国航空领域从来没有“差不多就行”,每一个微小的隐患都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就像网友说的,宁愿多等几天,也绝不能拿航天员的生命赌运气。

现在全球航天界都在关注这件事,不少外国媒体都评价说,中国的应对既冷静又专业,把安全放在第一位的做法值得肯定。

其实这背后是整个航天产业链的支撑,3小时完成故障评估,6小时完成任务转换训练,24小时完成发射前检查,这种体系化能力才是最硬的底气。

可能有人觉得航天离咱们很远,但这次其实给所有人提了个醒,太空不是“法外之地”,人类的每一次探索都要考虑长远影响。

随着卫星发射越来越多,制定太空交通规则、推进碎片清理国际合作已经刻不容缓,这样极大程度的确保了全球各国的航天员安危。

结语

回到神舟二十号本身,目前评估工作还在紧张进行中,地面团队会等到所有风险都排除后再安排返回,虽然晚归了几天,但这恰恰是中国航天成熟的表现,不追求表面的“按时完成任务”,只确保“绝对安全”。

咱们中国航空从跟随到齐头并进,再到某些领域领先,靠的从来不是侥幸,而是无数人在地面上的精益求精和防患未然。

相信用不了多久,我们就会收到神舟二十号平安归来的好消息,也相信经过这次实战演练,中国航天会走得更稳、更远,让我们一起为三位航天员祈福,等他们回家!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2

标签:科技   神舟   真凶   不速之客   太空   危险   碎片   航天员   飞船   航天   空间站   天和   中国航天   微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