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只镌刻着长征记忆、饱含军民温情的 “红军碗”,正式在韶关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展出。这件珍贵藏品,虽只是一只朴素的瓷碗,却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段关于 “军爱民、民拥军” 的历史往事,成为那段艰苦卓绝岁月里,军民鱼水情最生动的见证。
展览
一碗藏往事:1934年冬夜的军民守望
1934年寒冬,长征途中的红一军团一部辗转至韶关市仁化县城口镇东坑村东山嶂。彼时,部队历经长途跋涉,战士们疲惫不堪,一名徐姓排长因战斗受伤,与大部队暂时失去联系,陷入了困境。就在这时,当地村民蒙家财、黄乙秀夫妇发现了他,没有丝毫犹豫,便将他带回家中照料。
细心照顾的绘画
深知红军是为百姓谋幸福的队伍,夫妇二人倾尽所能:蒙家财不顾冬日山路湿滑陡峭,每天天不亮就背着竹篓上山采药,只为能尽快缓解徐排长的伤痛;黄乙秀则守在灶台旁,生火、煮饭、熬药,把家中仅有的粮食省下来给徐排长补充营养,用柴火的温度和细致的关怀,驱散了冬夜的寒冷与战士的痛苦。在夫妇二人的悉心照料下,徐排长的伤势逐渐好转,也重新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离别之日终究到来,徐排长看着为自己操劳多日、面容憔悴的蒙家财夫妇,心中满是感激。他翻遍了随身的行囊,除了作战装备,只有一只陪伴自己行军打仗的瓷碗 —— 这只碗,曾陪他喝过山间的泉水,吃过煮热的干粮,也盛过疗伤的汤药,是他最贴身的物品。
红军碗
徐排长郑重地将瓷碗递到蒙家财夫妇手中,动情地说:“你照顾我这么好,又治好了我的腿伤,我没什么好东西给你们,我就这么一个随军打仗、喝水、吃饭、饮药的瓷碗,你们收下吧。以后我们革命胜利了,我还会回来的。”
一碗传五代:跨越时空的军民情谊传承
徐排长的承诺,成了蒙家财一家心中的牵挂。革命胜利后,尽管徐排长未能如约返回东坑村,但这只瓷碗却成了蒙家最珍贵的 “传家宝”。蒙家财夫妇常常拿着瓷碗,给孩子们讲述当年红军战士与村民互助的故事,告诉他们:“这碗里装的不是饭,是红军和老百姓的心连着心。”
一代又一代,蒙家人将瓷碗小心珍藏,也将这段军民情谊口口相传。从蒙家财夫妇到他们的子女,再到孙辈,这只瓷碗始终被妥善保管,哪怕历经岁月变迁,瓷碗的釉色或许不再鲜亮,但它所承载的恩情与温情,却从未褪色。它不仅是蒙家的家族记忆,更成为当地百姓与红军深厚情谊的鲜活符号。
一碗入馆展:让军民鱼水情照亮当下
如今,这只高5.8厘米、宽15.2厘米的 “红军碗”,走进了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的展厅。当它静静陈列在展柜中,灯光下的瓷碗虽朴素无华,却因背后的故事而散发着动人的光芒 —— 它见证过红军战士的坚毅与担当,记录了普通百姓的善良与大义,更凝聚着长征时期军民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深厚情感。
“红军碗” 的展出,有着不平凡的意义:它让抽象的 “军民鱼水情” 变得可触可感,让参观者能透过一只瓷碗,真切体会到当年红军与百姓之间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的紧密联系;它更是一堂生动的红色教育课,提醒着每一个人,今天的幸福生活,离不开革命先辈的牺牲奉献,更离不开军民同心的强大力量。
如果你想近距离触摸这段温暖的历史,聆听这只瓷碗背后的故事,不妨走进韶关市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在这里,你能与 “红军碗” 对话,感受跨越近百年的军民深情,让这份 “军爱民、民拥军” 的优良传统,在新时代继续传承与闪耀。
文、图|记者 欧阳志强 通讯员 潘锦涛
更新时间:2025-09-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