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券半价回收谁赚了钱?以前抢着要的硬通货,现在为啥没人要了

提到中秋节,不少上了年纪的人都会想起一个老物件——月饼券。

以前每到中秋前,这东西比月饼还抢手,公司发、朋友送,手里有几张月饼券,都觉得是件有面子的事。

可现在呢?

别说主动要了,就算有人送,很多人也会直接转手卖给黄牛,甚至有时候半价都愿意卖。

大家心里肯定都有过疑问:黄牛40块钱收一张面值100块的月饼券,他们到底怎么赚钱?这背后是不是藏着什么门道?

一、

以前大家愿意用月饼券,很大一个原因是月饼不好运输。

那时候想给外地的亲戚朋友送月饼,要么自己扛着跑老远,要么寄快递容易碎、容易坏,而且速度慢,说不定中秋过了月饼才到。

所以月饼券成了替代品,拿着券到当地的兑换点就能取月饼,方便又省心。

可现在不一样了,物流行业越来越发达。

不管是在网上买月饼,还是自己寄月饼,手机上点几下就能下单,同城的话半小时就能送到,跨省也只要48小时。

以前大家过中秋,觉得送月饼、收月饼券是“面子工程”,不管好不好吃,只要有就行。

而且那时候的月饼大多是高糖高脂的,比如五仁、莲蓉蛋黄馅,吃一块就觉得腻,但为了“合群”,还是会跟着买、跟着送。

现在大家的想法变了,更看重“里子”而不是“面子”。

以前月饼券的流通几乎没人管,厂商想印多少就印多少,经销商想卖多少钱就卖多少钱,黄牛收券、卖券都是现金交易,没有任何记录,很容易滋生灰色交易。

比如有些公司买月饼券时用公款,然后通过黄牛套现,或者厂商通过印大量月饼券“圈钱”,最后不兑现。

现在国家对月饼券的监管越来越严,明确规定发行月饼券要像预付卡一样备案,厂商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来保证能兑现,不能随便印券。

而且现在大家都用电子支付、电子发票,不管是公司买券还是个人交易,都有记录可查,黄牛那种“现金收券、不开票”的模式根本走不通了。

一旦被查到违规,厂商、经销商、黄牛都要承担责任,所以没人敢再随便做月饼券的生意了。

既然月饼券的生意这么“完美”,每个人都能赚钱,那为啥这几年它几乎消失了?

其实不是大家不想赚这个钱,而是支撑这笔生意的“漏洞”,一个个被堵上了。

二、

要搞懂谁在赚钱,得先弄明白月饼券从出厂到最后“收尾”,都经过了哪些人的手。

一般在中秋前两三个月,厂商就会印好一批月饼券,然后以大约65元一张(以100元面值的为例)的价格卖给经销商。

这里要注意,此时厂商连一块月饼都没做,就先拿到了65元现金。

对厂商来说,不用投入原材料、不用花生产时间,就先赚了一笔。

接着是经销商。经销商从厂商手里以65元拿到券后,不会自己留着,而是转手卖给需要发中秋福利的公司,卖价通常是80元。

你算一下,经销商不用做任何额外工作,只是把券从厂商手里转到公司手里,就净赚15元。

对他们来说,这就是一笔稳赚不赔的“倒手生意”,没有库存压力,也不用担销售风险。

然后券就到了咱们普通人手里。

公司花80元一张买了月饼券,作为中秋福利发给员工。

拿到券后,很多人并不会真的去兑换月饼——一来兑换点可能离得远,跑一趟麻烦;二来家里可能不缺月饼,或者觉得传统月饼高糖高脂,吃了不健康。

所以不少人会选择把券卖掉,而收券的就是黄牛,价格大概是40元。

对个人来说,虽然40元比券的面值100元少了很多,但不用麻烦就能拿到现金,用来加个菜、买些日用品,也觉得挺划算。

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黄牛拿到券后会怎么做?

很多人以为黄牛会自己去兑换月饼再卖掉,其实不是。

黄牛会把以40元收来的券,再以50元的价格卖回给最初的厂商。

你看,黄牛这一收一卖,也净赚10元。

可问题来了——月饼呢?

整个流程里,没有一家厂商生产月饼,没有一个人真正兑换月饼,这张100元面值的月饼券,完全变成了一张“没有实物支撑的纸片”,大家赚的钱,都来自于这张纸片在不同人手里流转时的差价。

三、

对黄牛来说,收券的利润看起来不多,但架不住量大。

中秋前一两个月,黄牛一天能收几十甚至上百张券,累积起来的利润就很可观了。

而且黄牛收券和卖券的流程很简单,不用租店面,只要在商场、公司附近等着就行,几乎没有额外成本,所以这笔生意对他们来说风险低、见效快。

但要说最大的赢家,其实是生产月饼的厂商。

咱们再细算厂商的账:一张券卖65元,回收花50元,净赚15元。

如果厂商真的生产月饼,需要采购面粉、馅料、包装,还要支付工厂租金、工人工资,最后卖出去还不一定能赚15元,而且万一卖不完,月饼还会变质过期,造成损失。

相比之下,靠月饼券“空转”赚钱,不仅利润高,还没有任何库存和生产风险。

更关键的是,厂商根本不怕没人回收券。

因为在整个流通链条里,每个人的需求都能被满足:经销商想赚差价,公司想省麻烦发福利,个人想换现金,黄牛想赚中间费,而厂商只需要提供一张纸片,就能把所有人都拉进来,形成一个“人人赚钱”的闭环。

在这个闭环里,月饼成了“多余的存在”,大家关注的不再是能不能吃到月饼,而是怎么通过这张券赚到钱。

总结:

可能有人会说,月饼券消失了,少了一个赚差价的机会,是不是有点可惜?

其实一点都不可惜,月饼券的消失,对咱们普通人来说反而是件好事。

以前的月饼券生意,本质上是“靠信息不透明、渠道不通畅赚钱”。

厂商知道能回收券,却不告诉个人;黄牛知道厂商的回收价,却不告诉卖券的人,大家都是靠着“信息差”赚钱,最后受损的还是普通人。

比如有人不知道黄牛的回收价,可能30元就把券卖了,少赚了10元;有人拿着券去兑换,却发现兑换点关门了,最后券变成了“废纸”。

现在不一样了,物流发达让买月饼更方便,消费者觉醒让大家能吃到更健康的月饼,监管加强让大家不用担心“被骗”。

咱们过中秋,不用再围着一张纸片转,而是能真正享受到中秋的氛围——要么自己买块爱吃的月饼,要么和家人一起吃顿团圆饭,这才是中秋节该有的样子。

而且月饼券的消失,也预示着一种趋势:那些靠“空转”“套利”赚钱的商业模式,越来越走不通了。

现在不管是买东西还是做生意,大家都更看重“实在”——东西要实在,价格要实在,服务要实在。

这种趋势对普通人来说,意味着以后能少踩坑、少花冤枉钱,能真正享受到商业发展带来的便利。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0

标签:科技   硬通货   半价   月饼   黄牛   厂商   中秋   经销商   公司   纸片   手里   面值   生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