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九年(214 年),葭萌关下尘土飞扬。马超挺枪纵马,与张飞大战二百回合,枪矛碰撞的火星溅落在青石地上。阵后山坡上,赵云按剑而立,银枪在夕阳下泛着冷光 —— 他看着场中两人的狠厉招式,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剑柄,没人知道这位刚平定江阳的将军,此刻在想 “若换作自己,能否接下马超这雷霆一枪”。
提起赵云和马超,三国迷总爱争论 “谁更厉害”:有人说马超战许褚、斗张飞,是 “西凉第一猛将”;有人说赵云长坂坡七进七出,“一身是胆” 更胜一筹。可翻遍《三国志》正史与《三国演义》原著会发现:答案藏在 “定位差异” 里 —— 正史中两人一个是 “全能型领兵将领”,一个是 “落魄军阀型猛将”,综合能力差出段位;演义里两人都是 “五虎上将” 级武力,难分高下只看风格。

一、先破 3 个常见误区:别拿 “演义单挑” 当正史,厉害不只是 “能打”
要比出赵云和马超谁更厉害,首先得跳出三个认知陷阱 —— 古代战争从不是 “武将单挑定胜负”,“厉害” 也不只是 “武力值高”,还包括领兵、谋略、忠诚度等综合维度。
误区 1:赵云只是 “刘备保镖”,不如马超能打?—— 正史里赵云是 “领兵大将”,不是 “护卫”
很多人觉得赵云是 “刘备的保镖”,主要靠《三国演义》里 “长坂坡救阿斗”“截江夺阿斗” 的情节。但《三国志・赵云传》明确记载,赵云除了护卫任务,更有多次领兵高光:
- 入川之战:赵云率军从外水进军,平定江阳、犍为二郡(今四川泸州、眉山一带),战功与张飞并列,刘备任命他为翊军将军(杂号将军里的实权职位,相当于现在的军区司令);
- 汉水之战:赵云率数十骑遭遇曹军大部队,先突击打乱敌阵,再退守营寨 “偃旗息鼓”,曹军疑有伏兵撤退,赵云趁机反击,缴获大量粮草军械,刘备赞他 “子龙一身都是胆”,军中称他 “虎威将军”;
-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赵云率偏师出箕谷,以少量兵力牵制曹军主力曹真部,虽因马谡失街亭被迫撤退,但赵云亲自断后,部队损失最小,诸葛亮还特意赏赐他的部众 —— 这些战绩证明,赵云是能独当一面的领兵将领,绝非 “只护主的保镖”。
误区 2:马超 “战许褚、斗张飞”,武力比赵云强?—— 正史里两人没单挑,马超战绩 “开局高光,后期拉胯”
演义里马超 “裸衣战许褚”“夜战张飞” 的情节深入人心,但正史中这些单挑全是艺术加工:
- 正史里马超与许褚的交集,只有 “潼关之战时,马超想突袭曹操,见许褚在旁持刀而立,不敢动手”(《三国志・许褚传》),根本没有单挑;
- 马超与张飞也没正面交手,刘备入蜀时马超归附,两人最多是 “同朝为官”,没有战场对决;
- 更关键的是马超的战绩:早期潼关之战 “破曹操军”,但后来被曹操用 “离间计” 击败,妻儿被斩,自己逃到汉中投靠张鲁,再后来归附刘备 —— 归附刘备后,马超几乎没再领兵打仗,只在成都城下 “露个面” 吓降刘璋,之后就因 “常怀忧惧”(怕刘备猜忌)郁郁而终,年仅 47 岁。
误区 3:马超 “五虎上将” 排名在赵云前,所以更厉害?—— 正史里没有 “五虎上将”,马超官职高但实权低
《三国演义》里 “五虎上将”(关张赵马黄)的说法,正史中并无记载。刘备称汉中王时,封的是 “前将军关羽、右将军张飞、左将军马超、后将军黄忠”,赵云被封为 “翊军将军”—— 从官职看马超是 “四方将军”(正牌高级将领),赵云是 “杂号将军”,看似马超更牛,但实权恰恰相反:
- 马超虽官职高,却因 “不是刘备嫡系”“曾是一方军阀”,始终不被信任,刘备没给他兵权,只让他 “镇西将军,督临沮”(临沮是偏远之地,且由关羽节制),更像 “荣誉职位”;
- 赵云是刘备嫡系,从幽州就跟随刘备,深得信任,不仅督管江州(今重庆,蜀汉东部重镇),还负责宫中宿卫(相当于京城卫戍司令),掌握实权 —— 官职高低是 “面子”,实权大小才是 “里子”,从这一点看,赵云比马超更受重用,综合能力也更被认可。

二、正史维度:赵云综合能力碾压马超,3 个关键点拉开差距
若以《三国志》正史为标准,赵云和马超的 “厉害” 不在一个维度 —— 赵云是 “能领兵、善谋略、忠诚度满格” 的全能型将领,马超是 “有武力、缺谋略、忠诚度存疑” 的落魄猛将,差距主要在 3 个方面:
1. 领兵能力:赵云 “攻守兼备”,马超 “只会猛冲”
正史中两人的领兵风格和战绩,差距十分明显:
- 赵云的领兵特点是 “稳、准、狠”:进攻时能平定郡县(入川之战),防守时能以少胜多(汉水之战),撤退时能保全部队(箕谷断后),而且善于利用谋略(偃旗息鼓疑兵计),是 “帅才” 胚子;
- 马超的领兵特点是 “猛而无谋”:潼关之战时,曹操故意渡河示弱,马超果然率军猛冲,结果被曹操派徐晃从侧翼偷袭,全军溃败;后来马超在凉州起兵,又因 “不恤百姓”“多疑好杀”,被当地豪强联合击败,连妻儿都没保住 —— 马超只会 “正面硬刚”,不懂谋略和民心,最多算 “将才”,还是偏科的那种。
2. 忠诚度与格局:赵云 “一心为公”,马超 “反复无常”
对君主的忠诚度和个人格局,是衡量将领 “厉害” 的重要标准,这一点赵云完胜马超:
- 赵云始终 “以刘备集团利益为先”:刘备拿下成都后,想把成都的房产田产分给诸将,赵云立刻劝阻:“天下未定,百姓流离,应该把田产还给百姓,让他们安心种地,才能得民心”(《云别传》);关羽、张飞死后,刘备想伐吴,赵云又劝谏:“国贼是曹操,不是孙权,应该先灭魏,再伐吴”—— 赵云的格局是 “天下”,不是 “个人私利”;
- 马超则 “反复无常,只为自己”:早年马超父亲马腾在朝廷当人质,马超却不顾父亲安危,联合韩遂起兵反曹,导致马腾全家被曹操诛杀;后来投靠张鲁,又因 “觉得张鲁不能成大事”,偷偷写信给刘备求归附,连母亲和儿子都留在汉中(后来被张鲁杀死)—— 这样的 “忠诚度”,让刘备不敢重用他,也让他在蜀汉始终 “边缘化”。
3. 历史评价:赵云 “受后世推崇”,马超 “争议不断”
从陈寿《三国志》到后世史家的评价,也能看出两人的差距:
- 陈寿在《三国志》中,把赵云与黄忠并列,评价赵云 “强挚壮猛,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欤”(把赵云比作西汉开国功臣灌婴、夏侯婴,都是能领兵的忠臣);
- 对马超,陈寿评价他 “阻戎负勇,以覆其族,惜哉!能因穷致泰,不犹愈乎”—— 表面肯定他 “能从困境中归附刘备”,实则暗含批评 “因勇猛而覆灭家族,可惜”;
- 后世更推崇赵云:唐朝设立 “武庙”,赵云是三国时期入选的七位将领之一(其他六位是关羽、张飞、张辽、周瑜、吕蒙、陆逊),马超却没入选;宋朝以后,赵云的 “忠勇” 形象更深入人心,而马超的 “反复” 始终是争议点。

三、演义维度:两人武力难分高下,风格不同各有高光
若以《三国演义》的 “武力值设定” 为标准,赵云和马超都是 “五虎上将” 级别的顶级猛将,难分高下,但风格差异明显 —— 赵云是 “全能型战神”,耐力强、突围猛;马超是 “正面硬刚型猛将”,爆发力足、枪法狠。
1. 单挑战绩对比:两人都有 “碾压二流、平顶级” 的表现
演义里两人虽没直接交手,但通过 “共同对手” 和 “高光战绩”,能看出武力在同一水平:
- 对战张郃:赵云在长坂坡 “刚经历恶战,杀了数十将” 的疲惫状态下,仍 “三十余合” 击败张郃;马超在潼关之战中,“二十合” 击败张郃 —— 表面看马超快,但赵云是 “疲惫状态”,若两人都在巅峰,大概率 “五十合不分胜负”;
- 对战一流猛将:赵云曾与许褚 “战三十合不分胜负”,与文丑 “战五六十合不分胜负”(文丑是袁绍麾下顶级猛将,能击败徐晃);马超曾与许褚 “裸衣战二百三十合不分胜负”,与张飞 “昼夜战二百余合不分胜负”(张飞是 “万人敌”,演义里能与吕布大战一百合)—— 两人对战顶级猛将,都是 “不分胜负”,武力在同一梯队。
2. 武力风格差异:赵云 “以快破敌、耐力惊人”,马超 “以猛制敌、爆发力强”
演义里两人的武力风格,决定了他们在不同场景下的表现:
- 赵云的优势在 “耐力和突围能力”:长坂坡之战,赵云从四更杀到天明,斩曹营名将 50 余员,夺槊三条,还能怀抱阿斗突围,耐力堪称演义第一;穰山之战,赵云先战许褚,再斗于禁、李典,最后还能斩杀高览(袁绍麾下 “河北四庭柱” 之一),突围能力无人能及 —— 赵云更适合 “乱战、突围、持久战”;
- 马超的优势在 “爆发力和正面硬刚”:潼关之战,马超 “八九合” 击败于禁,“二十合” 击败张郃,“数合” 斩杀李通,爆发力惊人;与许褚、张飞的大战,都是 “正面硬刚,招招致命”,枪法狠辣,力量十足 —— 马超更适合 “正面单挑、阵前对决、速决战”。
3. 关键细节:赵云有 “青釭剑” 加成,马超有 “血统光环”
演义里还有两个细节,让两人的武力对比更有看点:
- 赵云有 “青釭剑”(曹操的佩剑,削铁如泥):长坂坡之战,赵云用青釭剑斩杀多名曹将,甚至 “一剑砍断夏侯恩的长枪”,武器优势明显;
- 马超有 “西凉血统光环”:马超是 “伏波将军马援之后”,西凉骑兵出身,擅长马上作战,而且身材魁梧(演义描写 “面如冠玉,眼若流星,虎体猿臂,彪腹狼腰”),力量和马术都有优势 —— 若两人真刀真枪单挑,赵云的 “快剑 + 枪法” vs 马超的 “狠枪 + 马术”,大概率是 “一百合不分胜负,最后比拼耐力赵云略胜”(毕竟赵云耐力更强)。

四、冷知识:两人的 “交集” 与 “遗憾”,正史演义都没直接对决
不管是正史还是演义,赵云和马超都没直接交手,这成了三国迷的 “遗憾”,但两人有过两次间接 “交集”:
- 正史中:刘备入蜀时,马超归附,赵云正在平定江阳,两人虽没见面,但都为刘备拿下成都立下功劳;后来刘备称汉中王,两人都在成都,赵云是翊军将军,马超是左将军,上朝时曾并肩站立;
- 演义中:葭萌关之战,赵云本想出战马超,结果张飞抢着去了,赵云只能在阵后观战;后来诸葛亮安居平五路,赵云负责抵御 “羌兵”,马超负责 “伏四路奇兵”,两人曾短暂合作 —— 可惜罗贯中没给他们安排一场单挑,留下了永久的遗憾。
结语:正史看 “综合能力” 赵云赢,演义看 “武力风格” 各有千秋
总结下来:
- 若按《三国志》正史:赵云在领兵能力、谋略、忠诚度、格局上都碾压马超,综合能力差出一个段位,马超只能算 “有武力的落魄猛将”,赵云才是 “全能型忠臣良将”;
- 若按《三国演义》:两人都是 “五虎上将” 级武力,难分高下 —— 喜欢 “正面硬刚” 的会觉得马超厉害,喜欢 “灵活突围、耐力惊人” 的会觉得赵云厉害,本质是 “风格差异”,不是 “强弱差异”。
这个问题的有趣之处,恰在于 “正史与演义的碰撞”:正史告诉我们 “厉害不只是能打,还要有脑子和忠诚”;演义满足我们 “顶级猛将对决” 的想象。无论答案如何,都不影响两人在三国史上的魅力 —— 毕竟,谁不喜欢赵云的 “银枪白袍”,谁又不佩服马超的 “西凉神威” 呢?
你觉得演义里赵云和马超单挑,谁能赢?还是正史里赵云的综合能力更胜一筹?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三国中赵云和马超谁厉害一些?#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