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24小时,央视2次点名于和伟,释放3大信号,内娱的风向变了

前言

9月的晚上,我蹲在电视机前,看于和伟演的烈士吴石。

第二天,央视又播他领奖,台下年轻演员的眼神直得像被抽了一鞭子。

央视递出的这把尺子,究竟要量些什么?这事儿,没看上去那么简单。

编辑:晚风

央视扔出一把尺子,娱乐圈的泡沫应声而碎

这事儿,得从央视那两拨“反常”操作说起。

不到24小时,两次点名同一个演员,这步棋走得又准又狠。

要知道,央视通常不这么干,他们更像邻居家不常说话但一开口就得听的老大哥。

第一次,是播于和伟演的吴石烈士那段黑白画面。

他穿着旧西装,站在船头,风把头发吹得乱糟糟。

回头冲战友笑了一下,那笑容像在说,明天就要死了。

能把一个烈士演活,就是把国家的记忆留住。

第二天早间新闻,又把于和伟剪了进去。

这回是他领白玉兰奖的片段,没说感谢妈妈,也没说团队辛苦。

只说了一句:“演员别老想着上热搜,先让角色住进观众心里。”

话一落地,台下安静了三秒,随后掌声炸了锅。

我数了数,镜头扫过七八个年轻演员,他们鼓掌时眼神发直,像被抽了一鞭子。

这哪里是在夸人,这分明是在给整个娱乐圈立规矩,扔出了一把无形的尺子。

几乎在同一时间,广电总局反手一张通报,点名某部古偶剧数据造假,直接下架。

一边是树立标杆,一边是打击泡沫。

这边用心雕琢的作品被反复播放,那边刷出来的数据像吹胀的猪尿泡,一戳就破。

风向,真的变了。

过去那个靠热搜、粉丝量、微博数据来衡量“咖位”的荒诞时代,正在退场。

市场接住了尺子,老板们的算盘比谁都精

很多人以为,这只是官方的一厢情愿,市场不会买账。

但他们忘了,资本是逐利的,更是聪明的。

当流量明星的片酬高到离谱,当一部剧的投资大半都给了几个不会演戏的“花瓶”,当注水剧越来越长,剧情越来越敷衍,平台老板们也开始算账了。

他们发现,这笔账算来算去,亏了。

根据最新的行业数据,那些靠流量明星撑起来的“大制作”,会员拉新率并不高,口碑更是普遍崩盘。

反观《人民的名义》、《狂飙》,包括于和伟的《觉醒年代》,没见什么铺天盖地的宣传,却成了现象级的爆款。

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钱和时间都很宝贵,谁愿意看一堆工业糖精和假面演技?

平台老板们开始调整策略,他们发现,请一群像于和伟这样价格公道、戏还压秤的演员,成本降下来了,好口碑却上去了。

会员数没掉,广告商反而因为口碑好,愿意多掏一成赞助。钱自己会说话,它永远会往踏实、能产生价值的地方钻。

这不仅是市场的自我纠偏,更是商业理性的回归。过去那种“流量=王道”的野蛮生长模式,在市场规律面前,终究走不远。就连政策也在推波助澜,2024年的新规要求注水剧瘦身,一集最多45分钟,不能靠回忆杀灌水。

这一下,流量片酬高、水又挤不出去的弊端彻底暴露,平台们只好换一批便宜还能演的。于和伟就这样被请到了前排。说来也怪,风向说变就变,其实早就悄悄拧舵了。

人民认准了尺子,好作品才是硬通货

但比官方定调和市场算盘更准的,是人心。

这把尺子最终能不能在娱乐圈扎下根,还得看老百姓接不接、认不认。

从观众的反应来看,他们接了,而且认得很彻底。

于和伟演的吴石,那句“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的台词,为什么让人起鸡皮疙瘩?

不是因为喊口号,而是他说得像平常唠嗑,声音低到快听不见,却能把人钉在沙发上。

拍这场戏时,导演让他试三条,他不要,说再拍就油了,留一条最真的。

播出后,吴石烈士的孙子发微博说:“爷爷的声音我都没听过,今天听见了。”

一句话,让历史书上的名字长出了皮肉,这就是作品的力量,结实的力量。

还有《我是刑警》,他在哈尔滨零下三十度的雪地里,只穿单衣跑。

跑完了喝口凉水,说省得化妆师贴冰碴子。

剧组的小伙子问他图啥,他笑着说:“观众不傻,你偷懒一次,他们记十年。”

后来,一位老警察给他写信,说:“你演得像俺徒弟,俺徒弟已经牺牲了。”

那封信纸被汗水浸得发黄,于和伟收进抽屉里,说以后每回接戏前先摸一摸,摸得到人心就知道路往哪走。

这不是演技,这是命,是把心掏出来,跟角色活在一起。

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谁在用心演戏,谁在敷衍了事,看得一清二楚。

过去那些“流量脸”,靠着修图、配音、人设堆砌起来的虚假繁荣,在这种结实的作品面前,不堪一击。

豆瓣上,《沉默的荣耀》稳稳当当的8.9分,像一颗老秤砣,秤出了人心所向。

观众用遥控器投票,用口碑站台,最终让市场的天平,倒向了真正的好作品和好演员。

人人心里有把尺子,好庄稼已经下地了

有人担心,老戏骨吃香了,年轻人是不是没饭吃?

于和伟自己就把这话堵死了。

他在颁奖后台,拉着演他徒弟的新人喝酒,说:“你们别学我走红的路,学我走红前那十年。”

一句话,把那些想走捷径的年轻人,从热搜上拽回了排练厅。

想红,可以,先把自己磨成钉子,牢牢钉进角色里,再谈出头。

这才是真正的传承,不是教你如何投机取巧,而是教你如何安身立命。

央视把这段话原封不动地播出去,就是告诉所有人:捷径拆了,想上车先买票,票是时间和汗水,假票一律作废。

这把尺子,已经从官方手里,递到了市场手里,最终,长在了老百姓心里。

我邻居家的孙子,今年电影学院毕业,长得挺帅,原先一门心思想走流量路线,天天对着镜子练眨眼。

看完新闻,他把头发剪了,报名去乡村剧团演话剧,一天八十块,演农民、演村支书,晒得跟炭似的。

他奶奶心疼,他咧嘴笑:“于和伟五十岁都能等,我二十等不起?”

我听了直点头,风向变了,最先感知到的是船上的小鱼,它们尾巴一摆,调头比大船快。

也有人酸溜溜地说:“央视捧谁谁是风向标,万一哪天又换了呢?”

我说换也不怕。

因为尺子已经递到观众手里了。

过去遥控器在平台手里,今天在老张头、李老太手里。

你们爱看谁就看谁,看完给孙子说一句:“演戏得像于和伟那样,别学装疯卖傻。”

一句话传三代,尺子就长在老百姓心里了,谁还拔得掉?

写到这儿,我回头再看那两句新闻,鸡皮疙瘩又起来。

烈士回头一笑,演员低头一句,官方把两个人民记住的名字叠在一起,就是告诉大家:舞台中央,留给能托住记忆的人。

流量不是原罪,只想飞不想落才是病根。

翅膀折了还能长,人心散了,戏就真完了。

今晚我打开电视,看见于和伟在新剧里演一名退休老教师,背驼了,说话还清楚。

他带学生朗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我跟着念,老伴也跟着念,小孙子在边上玩积木,忽然抬头跟着吼:“照汗青!”

那声音奶声奶气,却像一颗种子,稳稳落进了土里。

我关掉电视,心里踏实极了。

风向变了,种子已经下地,还怕长不出好庄稼?

结语

官方递尺,市场接尺,人民认尺,这场变革比想象中更稳固。

未来的评判权,将更多地掌握在真正用心创作和真心看戏的人手里。

当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尺子,你还愁长不出好庄稼吗?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31

标签:娱乐   风向   信号   央视   小时   于和伟   尺子   流量   观众   演员   烈士   市场   孙子   手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