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赵今年54岁,是社区里的老好人,平时喜欢收藏各种奇石、手串、玛瑙珠。“戴首饰养身气,盘手串能静性”,这是他近些年最信奉的生活小乐趣。小区一些大妈大叔也爱跟他交流珠宝心得。可谁知,最近老赵却屡屡感觉脖子上奇痒、手腕长了红疹,还时常头晕乏力。家人以为是上火过敏,可他拿掉脖子上的玛瑙项链、摘了手串,居然症状很快减轻。
诊所医生认真检查一番后直言:“您这可不是单纯过敏!有些首饰本身就暗藏健康隐患,长期贴身佩戴,比你想象得还要危险。”
其实,随着饰品流行风潮和健康“保健石”热度的兴起,各类珠宝饰品走进千家万户。但耀眼的光鲜背后,有些材料和工艺对身体潜藏着安全杀机。更可怕的是,不少人自以为健康,只求舒心赏心,根本没有意识到潜藏的健康风险。
你认为的“美丽点缀”,可能已经成为健康的隐患来源。
那么,为什么平常佩戴的首饰,会和健康产生如此惊人的联系?有哪些首饰长期佩戴其实“风险巨大”?到底该如何科学筛选安全的佩戴方式?尤其是90%的人都忽视的第3项风险,你一定要警觉!
今天,带你一一揭开首饰健康风险的神秘面纱,真正危险的,不只是看起来廉价的“地摊货”,有些高价珠宝同样也可能“带病”。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较贵的“金银珠宝”,往往与安全,保值,健康画上等号;而各种“新奇特”的饰品,能量石,保健石,也因各类噱头很受欢迎。但据临床医生与公共健康专家长期总结,长期,反复,贴身佩戴首饰,尤其是材质不明、生产工艺不规范的首饰,可能带来以下4大健康隐患:
一、放射性饰品超标,长期佩戴等于“每日做胸透”
近年来,所谓的“能量石”“保健石”火遍市场,“抗癌辟邪”“无病强身”的宣传铺天盖地。但你也许不知道,2018年,大连周水子机场工作人员就从旅客行李中查获一枚“镭石”手链,其检测的辐射值高达112.4 mSv/hr,已经超出常规安全线112倍,相当于“每天做了快百次CT”!
长期佩戴这种“保健石”,辐射剂量累积远超安全容忍度,直接引发身体细胞损伤、免疫力下降、头晕乏力、脱发、恶心,甚至长期可诱发癌变。而年均医学检查推荐做胸片4次左右即可,一块含镭的手链辐射量,短短一天抵得上百次胸片,身体根本吃不消。
这些表面风光无限的“新型保健饰品”,背后却可能是隐形的健康杀手。尤其是孕妇、儿童、体质虚弱的人群,更易受其伤害,后果不可小觑。
二、“染色玛瑙”“假水晶”,重金属超标,慢性中毒难察觉
你是否喜欢色彩鲜艳、外观诱人的玛瑙、玉石、各类透明珠链?但央视多次曝光,市场上不少“高颜值”彩色玛瑙,其实为低价劣质石料经过强酸浸泡、人工染色、高温注胶“提色”,再以溢美之词高价兜售。
这种“假玛瑙”的制作工艺极度粗暴:常用的染色药水多含铬、砷、汞、铅等有毒重金属元素,而注胶工艺还会残留有机溶剂毒素。长期贴身接触,毒物经皮肤缓慢渗入血液,诱发肝肾慢性中毒甚至基因突变,增加患癌风险。
部分“低价水晶”“仿玉手链”情况亦如是。外表看不出端倪,在皮肤出现红肿、瘙痒、长期疲劳、食欲不振等状况时,很多人压根想不到“罪魁祸首”竟然是贴身的首饰。
三、天然“毒珠”“古董饰品”,含剧毒生物成分,损伤不可逆,90%的人最容易忽视
比起放射性、重金属危害,更隐蔽也更被忽视的是“天然毒珠”和部分老工艺饰品。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相思豆(鸡母珠)、朱砂手串和部分核桃手串。
相思豆:呈鲜红色,号称“象征爱情”,但其内含剧毒蛋白,“只需要3微克就可致命,一颗鸡母珠含毒超过3毫克”,误食细小破损残渣、或者吸入粉尘就能引起中毒,表现为呼吸困难、呕吐、肌肉抽搐,严重时休克、死亡。据国际有毒植物榜单,鸡母珠多次入列“全球最毒植物前五”。
朱砂手串:颜色艳丽,其化学成分为硫化汞,虽然在绝对静态下较稳定,但人体皮肤长期接触、反复摩擦会吸收汞离子,损伤中枢神经、肝肾,甚至可诱发慢性汞中毒和皮肤癌。
核桃手串:不少爱好文玩的人用手搓核桃串。但如果核桃加工、保存不过关,容易滋生黄曲霉菌,这其实就是导致“黄曲霉毒素”的来源。该毒素已被世界卫生组织确认为一级致癌物,无色无味,但一旦摄入极难排出。
这些“天然材料”、“古董款饰品”,因其美丽、稀有而受追捧,却被绝大多数人忽视了背后的健康陷阱。
四、劣质合金、金属含镍,皮炎过敏乃至皮肤癌风险
在小商品市场和夜市,低价合金首饰琳琅满目。而合金项链、假银制品等,往往含大量镍、铬、锡等杂质,高温下佩戴或大量出汗时极易引发金属过敏和皮炎。
有公开报道,曾有患者因长期佩戴劣质项链,脖颈皮肤反复红肿瘙痒,长年反复刺激发展为接触性皮炎,个别病例甚至诱发皮肤癌前病变。而这些外表光鲜的地摊“网红款”,往往成本低廉,质量无保障,一不小心就给自己埋下“慢性伤害”定时炸弹。
更值得警觉的是,部分含放射元素(如铀、镭)的“能量石”,其危害级别甚至超过“金属过敏”,长期损伤DNA,诱发细胞癌变。
许多人佩戴饰品多年,根本没想过会影响健康。实际上,无论是微量辐射的慢性累积效应,还是重金属或生物毒素的缓慢渗透,健康损伤大多极其隐晦,甚至等到症状明显时,已经很难逆转。数据与案例警示,我们必须高度警觉:
慢性暴露风险积累
假设一条“镭石保健项链”每日释放50 mSv/hr,佩戴八小时累计约400 mSv,仅10天即可突破年均安全辐射值上限。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累积辐射超过1000 mSv将显著升高癌症发病率。
重金属慢性积聚,不易察觉
有研究显示,长期佩戴含铅、汞的染色玛瑙,血液重金属含量升高约12.6%~17.8%,轻则肝功能异常,重则损伤肾脏、脑组织。
皮肤损伤隐蔽,误诊常见
临床接诊统计,有接触过合金首饰史的患者中,约30%出现慢性接触性皮炎,且反复刺激易向深部发展,一旦形成顽固性湿疹,治疗难度大增。
儿童、孕妇、慢病患者更易受伤
孕妇长期佩戴含辐射、重金属饰品,对胎儿发育影响尤甚,可能增加胎儿畸形、流产发生概率。儿童因皮肤薄嫩,更容易吸收有害物质。
你以为的平常佩戴,实际可能是长期、不知不觉推进的健康隐患。如果你身边有出现反复皮肤过敏、莫名乏力、头痛、口腔异味的朋友,不妨提醒检查是否与佩戴的首饰有关,尤其是近期新添的那些“独特材质”。
医生和健康科普专家一致建议,首饰虽美,安全才最重要。以下4个关键建议,请你和家人一定仔细读一读:
选择正规渠道、查验材质
无论何种饰品,建议到正规珠宝店、购物中心或知名品牌官方渠道购买。购物时务必仔细查验材质标签、合格证明。对于来源不明、无法辨识材质的商品,坚决不要因价格便宜或“新奇功能”而心动。
拒绝不明工艺“保健石”“天然毒珠”
不购买、不佩戴所谓“能量石”“保健石”,警惕相思豆、朱砂、铁陨石等包装成“健康神器”的饰品。特别是孕妇、儿童,更要远离所有存在放射性、重金属或天然有毒材质的珠宝。
佩戴后如有症状,立刻停戴并就医
如出现皮肤红肿、瘙痒、疼痛、脱屑、色素沉着等过敏症状,应立即摘掉相关首饰,并保存怀疑物,前往正规医院皮肤科检查。慢性症状无需拖延,否则小病拖成大患。
关注日常保养与正确处理
定期清洁、检查首饰是否损坏、开裂。对于旧首饰、来源不明的二手首饰,建议不要佩戴。核桃手串如有发霉现象须立即丢弃。家有婴幼儿的家庭,饰品请统一收纳管理,佩戴时需避开宝宝触摸范围。
首饰能给生活增添美好色彩,但只有安全健康才是真正的幸福。那些看似无害或“养生保健”的首饰,实际上可能对身体造成持久甚至不可逆的损伤。就像今天文中提到的第3类风险 ,“天然毒珠”和老工艺珠宝,绝大多数人都会忽略其巨大隐患,等到症状明显才追悔莫及。
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内医学共识均强调:首饰佩戴要以安全、健康为第一原则,远离夸大噱头,回归理性消费。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这种“石头”一天辐射量相当于做近百次胸片!千万别带回家!》.健康时报.2023-10-30. 3.《坐等“五一”出去浪?看到路边这5种东西不要买!》 .深圳市场监管.2023-04-14. 4.《又是因为它!女生头骨骨折进ICU,这种“夺命网红饰品”真的别再用了!》.科普中国.2024-10-17. 5.《医生怒斥:5种首饰别再戴了!等到患癌后悔都晚了,千万要注意》 6.《医生怒斥:4种首饰别再戴了!等到患癌后悔都晚了,千万要注意!》 7.丁香医生|专业健康生活方式平台 8.博禾医生官方网站-权威的医疗知识科普平台 9.好医生 - 科技赋能好医生 - 好医生官网 10.《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
更新时间:2025-09-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