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留下的痛!埃及文物在欧美,何时能“返乡”?

最近吉萨的大埃及博物馆总算试运营了,这馆子从2002年就开始建,中间因为各种问题拖了又拖,现在能对外开放,埃及人盼这一天盼了快20年

馆里光图坦卡蒙陵墓出土的文物就放了5000件,还有好几万件以前从没公开过的珍藏,说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一文明主题馆,这话真没夸张。

本来想这博物馆一开,埃及的历史遗存总算有个像样的“家”了,但后来发现最关键的三件宝贝还在国外,这事一下子就有点遗憾了。

这三件宝贝分别是大英博物馆的罗塞塔石碑、卢浮宫的丹德拉黄道图,还有柏林新博物馆的娜芙蒂蒂王后半身像。

前文物部长扎希・哈瓦斯最近一直在发起请愿,说这三件是埃及的“国家身份象征”,必须要回来。

有人说他太较真,其实我倒觉得能理解,毕竟这三件不是普通的文化瑰宝。

罗塞塔石碑是解读古埃及象形文字的钥匙,丹德拉黄道图是现存最完整的古埃及星图,娜芙蒂蒂半身像更是被称为“古埃及最美雕塑”,换谁都不想自己国家的“文化名片”一直留在别人那儿。

要搞明白这些宝贝为啥会跑到国外,得倒回两百多年前。

1798年拿破仑打埃及的时候,不光带了军队,还带了一群学者搞所谓的“研究”。

就是那次远征,罗塞塔石碑被他们发现了,后来因为英法战争又落到英国手里。

那时候的“学术研究”,说穿了就是借着研究的名头抢东西,埃及当时没力气反抗,只能看着自家宝贝被运走。

再往后,罗马人、奥斯曼帝国、英国又先后统治埃及,每一次外来统治,都伴随着一批文物的流失,这算是埃及历史上挺难的一段日子了。

到了19世纪,欧洲博物馆更是掀起了建“埃及馆”的热潮。

大英博物馆从18世纪中期就开始收埃及文物,现在藏的数量是国外最多的,柏林新博物馆、卢浮宫也跟着凑热闹,都想靠埃及文物撑场面。

那时候法国学者马里埃特被任命为埃及文物总监,他不光垄断了考古许可,还搞了个“分赃制”,外国考古队挖出来的文物,能拿走一半。

娜芙蒂蒂半身像就是1912年德国考古队挖出来后,借着这个制度运到德国的。

现在回头看,这制度哪是什么“合作考古”,就是欺负当时埃及没话语权,把人家的文化遗产当战利品分了。

不过1922年算是个转折点,那年英国承认埃及独立,埃及文物总局也趁着这个机会,收回了所有新出土文物的所有权。

刚好同年图坦卡蒙墓被发现,要是晚一步,这墓里的5000多件宝贝,怕是也得散落到世界各地。

这步棋埃及走得挺对的,要是没收回所有权,现在大埃及博物馆里也没法有这么多完整的图坦卡蒙文物展出了。

近几年埃及在追讨文物上也没闲着,还真有不少成果。

比如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之前查出来有些藏品是“阿拉伯之春”那时候非法弄过去的,后来就把包括祭司镀金棺木在内的好几件文物还了回去。

还有卢浮宫前馆长,因为牵涉到埃及文物流入阿布扎比卢浮宫的事,现在还面临审判。

但不是所有追讨都顺利,最棘手的就是罗塞塔石碑,英国有个国会法案,明确限制大英博物馆返还馆藏,就算大家都觉得道义上该还,法律这道坎也很难过去。

我觉得英国这事做得有点僵,毕竟那石碑是殖民时期弄过去的,就算当时有所谓的“手续”,现在看道德上真站不住脚。

艺术家眼里的文物:像“离家的孩子”

旅居欧洲的埃及艺术家萨拉・萨拉姆,就用自己的作品表达了态度。

她把那些留在国外的文物当成“被迫离家的流亡者”,还在创作里给它们赋予“思乡”的声音。

比如2021年她在柏林新博物馆外做的《流亡的石棺》,用投影把埃及神庙壁画投在模拟石棺上,配文写着“我的故乡在尼罗河,却困在柏林的玻璃柜里”。

本来我以为文物归属只是法律和历史的事,但看了她的作品才发现,这里面还有这么深的情感羁绊,文物不只是冰冷的石头,还带着一个国家的记忆,留在国外,就像孩子没了家。

博物馆的“新说法”:能服众吗?

欧洲博物馆这边也在想办法回应质疑。

大英博物馆之前办了个“象形文字”展览,特意强调罗塞塔石碑不是独一份,埃及现在还在不断发现类似的铭文。

本来想这能让大家少点质疑,结果看下来更像找借口。

大家关心的不是有没有替代的铭文,是罗塞塔石碑怎么来的、该不该还。

柏林新博物馆更有意思,在娜芙蒂蒂半身像的展区加了块“殖民考古史”的展板,承认文物获取和德国殖民扩张有关,但就是不提“归还”两个字。

这种避重就轻的做法,怕是很难让人心服,埃及官员内部的看法也不太一样。

文物留在国外展出,能吸引更多游客去埃及,间接帮到本国旅游业,但也有人说,就算国家遇到政治动荡或者文物盗窃的问题,也不能把独一无二的文化象征留在外面。

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一边是现实利益,一边是文化尊严,确实挺难选的。

核心问题还是那两个,殖民时代的“合法性”算不算数?就算当时是“合法获取”,现在看道德上能站得住脚吗?

哈瓦斯之前说过一句话,我觉得挺实在:“我不是要回收所有文物,博物馆里有成千上万件藏品,我只要求三件独一无二的国宝回到埃及。

”这话点出了关键,埃及不是贪心,只是想要回最能代表自己文化身份的东西。

大埃及博物馆的试运营,已经让我们看到埃及对文化遗产的重视,要是未来那三件国宝能真的“回家”,才算给这段百年文物之争,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其实文物归属的问题,不只是埃及一个国家的事,是整个世界都要面对的“殖民遗产”。

希望以后国际社会能一起想办法,打破法律的壁垒,建立一个更公平的机制,让那些因为殖民流失的文化瑰宝,都能回到真正属于它们的地方。

毕竟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财富,但首先得让它们回到自己的“故乡”,才能真正发挥出传承历史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7

标签:历史   埃及   文物   博物馆   石碑   卢浮宫   大英   半身像   英国   国外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