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5 年秋天,“克利夫兰总统号” 邮轮缓缓驶离美国西海岸,甲板上 5 岁的钱永真攥着母亲蒋英的衣角,好奇地看着父亲钱学森反复摩挲一封电报,那是祖父钱均夫发来的 “沿途勿登岸” 的暗语,彼时她还不懂,这趟旅程是父亲被美国软禁 5 年后,用烟纸写 20 万字手稿、靠妻子变卖首饰支撑才换来的归国机会。
如今 70 年过去,钱学森的后人走出了三条截然不同的路:儿子钱永刚扎根祖国搞国防,女儿钱永真定居美国做交流,长孙钱磊穿上军装守边疆,有人说这是 “分歧”,可细品他们的故事才发现,家国情怀从不是只有一种模样。
提起钱永刚,很多人会先想起 “钱学森儿子” 这个标签,可要是知道他 21 岁时的选择,你可能会惊讶 ——1969 年,已经是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的钱学森,完全能给儿子安排个轻松岗位,可 21 岁的钱永刚却背着行李去当了工程兵,在基层一待就是 9 年。
那会儿他跟普通士兵一样扛水泥、挖战壕,有人知道他身份后想特殊照顾,他却笑着摆手:“我爸说做人要踏实,这活儿我能干。” 后来他回忆,那段日子让他明白,父亲说的 “科技报国” 不是喊口号,得先知道祖国最需要什么。
恢复高考那年,30 岁的钱永刚做出了更 “疯狂” 的决定,跟比自己小十岁的应届生一起考大学。要知道,他高中都没正经读完,却硬是凭着一股狠劲,以全系第三名的成绩考上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有人调侃他 “老来得志”,他却认真说:“我妹妹后来去美国了,我要是再不回来,爸妈身边就没人了。”
1988 年,拿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硕士学位后,不少企业开出高薪挽留,他却带着妻子傅亚丽(开国少将傅崇碧之女)立刻回国,“我学本事就是为了回来用的,在美国挣再多钱,也不如给祖国造一套好用的软件实在”。
回国后的三十多年里,钱永刚干了两件 “大事”:一件是隐姓埋名搞军用软件研发,他带领团队开发的指挥系统至今还在服役,只是很少有人知道背后有他的心血;另一件是当钱学森图书馆馆长,光是整理父亲的科研手稿就用了 5 年,足足 3 万多页纸,其中还有钱学森当年算导弹轨迹的草稿,他特意把这些手稿扫描成数字版,“现在年轻人都爱用手机,我得让这些‘宝贝’活起来”。
2024 年,8K 清晰度的 “数字人钱学森” 在中关村论坛亮相,能跟观众对话还能讲科研故事,背后就是钱永刚牵头推动的技术。有人问他为啥这么拼,他指着图书馆里父亲的中山装说:“我爸当年放弃美国优渥生活,就带了几件衣服回国,我这点付出算啥?”
如今 76 岁的钱永刚还是闲不下来,在上海交大、西安交大等高校当兼职教授,已经培养了上百名计算机领域的博士和硕士。去年他还给甘肃民勤一中捐了 1000 本《听馆长讲钱学森故事》,跟学生们说:“我爸说过,培养人才比造火箭还重要,你们就是祖国未来的‘燃料’。” 看着他在讲台上意气风发的样子,谁能想到这个满头白发的老人,当年在部队里还因为扛不动水泥哭过鼻子?
1982 年,23 岁的钱永真拿着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录取通知书,在旧金山机场被美国海关拦下,工作人员看到她的姓氏,笑着问:“你跟钱学森是什么关系?你们中国的火箭,是用纸算出来的还是用算盘算的?”
这句话让钱永真红了眼眶,也让她想起 1935 年父亲赴美时,同样被人质疑 “中国人学不好航空工程”,可父亲用三个月学完别人一年的课程、拿满分的成绩打了所有人的脸。那天在机场,她攥着录取通知书暗暗发誓:“我虽然不学航天,但也要像父亲一样,让美国人真正了解中国。”
很多人不解,钱永真为啥选教育学专业?其实这里藏着父亲的影响。她小时候常看到父亲跟科研人员讨论到深夜,草稿纸堆满一桌,父亲总说:“造火箭靠人才,培养人才比造火箭更重要。”
所以到了美国后,她发起 “中美教育交流小组”,带着美国同学看中国学校的纪录片,讲自己小时候家里一桌子草稿纸的故事。1988 年,所有人都以为她会像父亲一样毕业回国,可她却做了个意外的决定。留在美国。有人说她 “背离父志”,她却没辩解,只是默默成立了 “中美教育创新协会”。
这几年,钱永真干的事比想象中更 “硬核”:2018 年,她邀请中国航天专家跟美国中小学生对话,现场放钱学森在加州理工的老照片,还有中国第一颗卫星 “东方红一号” 发射的影像,不少美国孩子看完后给她写信,说 “想去中国看火箭”,她一封封认真回复;
她还推动中美高校合作,让 300 多名美国学者去中国乡村支教,也资助中国学生来美国学前沿教育理念;2022 年纪念钱学森诞辰 111 周年时,她拿出父亲的私人信件,跟年轻人说:“我爸当年说搞科技不能照抄前人,现在这话还是有用。”
很多人不知道,钱永真在美国的家里,至今坚持说中文。儿子小时候,她就讲姥爷被美国软禁 5 年的故事,教他写汉字;2020 年,儿子在加州大学选能源工程专业,她特意带孩子回中国参观钱学森图书馆,指着火箭模型说:“你祖父放弃优渥生活回国,是为了让中国不被欺负;你学新能源,将来也要像祖父一样,用科技守护国家。”
有人问钱永真,后悔留在美国吗?她笑着拿出一枚父亲送的钢笔:“我爸当年回国,是因为祖国需要火箭;我留在美国,是因为这里需要有人架起桥梁。爱国从来不是只有一种方式,就像我爸搞航天、我妈搞音乐,我搞教育,只要心里装着祖国,在哪都能做贡献。”
看钱学森后人的故事,最让人感动的不是他们有多 “厉害”,而是他们都在走自己的路,却始终没丢钱家的根。钱永刚用 30 年时间,把父亲的 3 万页手稿变成数字教材,培养上百名科技人才,还让 “数字人钱学森” 跟年轻人对话,他说 “这是把父亲的火炬传下去”。
钱永真在美国架起文化桥,300 多名美国学者去中国支教,无数孩子因为她了解中国航天,她说 “这是另一种报国”;还有长孙钱磊,30 岁就当上少校参谋,常年穿着发白的作训服在戈壁滩搞科研,没人知道他是钱学森的孙子,只知道他 “干活拼命”。
有人说,钱家三代人的选择像一出 “接力赛”:钱学森跑的是 “归国造火箭” 的第一棒,钱永刚跑的是 “科技守家国” 的第二棒,钱永真跑的是 “文化架桥梁” 的第三棒,而钱磊正在跑 “国防强根基” 的第四棒。其实哪有什么 “接力赛”,不过是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着祖国需要的事。
就像 1955 年那艘邮轮上,钱学森藏在怀里的电报,和蒋英手里攥着的孩子们的衣角,家国情怀从来不是轰轰烈烈的口号,而是一代代人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守护着心里的 “中国”。
无论是钱永刚在图书馆里整理手稿的身影,还是钱永真给美国孩子讲中国火箭的笑容,或是钱磊在戈壁滩上忙碌的背影,都在说着同一句话:有一种爱国,叫做好好做自己的事,让祖国变得更好。
更新时间:2025-09-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