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赌输”了!郭台铭做梦也没有想到,“制裁”会来的这么快

二十年前,郭台铭一手打造出代工巨头富士康,在中国大陆建起了44座工厂,雇佣工人高达120万人。

仅郑州厂区,就汇聚了超过30万名工人,被外界称为“iPhone城”,在这里,苹果的明星产品被批量生产,再次定义了消费电子的全球潮流。

富士康的成功,离不开中国大陆的完整产业链和庞大劳动力,无数中小供应商在其周边生根发芽,从螺丝到玻璃面板,几乎可以在方圆数百公里内找到所需的一切。

苹果CEO库克曾公开承认,中国工人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具备高度专业化的技能和纪律性,这是美国和印度等国难以比拟的。

然而,在巅峰的掌声中,郭台铭却走上了另一条道路。

随着地缘政治摩擦加剧,苹果开始寻求生产多元化,减少对中国大陆的依赖,郭台铭敏锐捕捉到这一趋势,主动迎合苹果的需求,甚至放出“要与中国脱钩”的言论。

他的选择是印度。

过去十年,印度政府不断抛出橄榄枝,提出“印度制造”战略,力图吸引外资,打造新的制造业中心。庞大的人口红利、相对低廉的工资,以及印度市场本身的增长潜力,让不少跨国公司心动。富士康更是其中的急先锋。

自2018年起,富士康向印度投入数百亿美元,兴建多座工厂,2022年底,郭台铭宣布了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三年内将价值3000亿美元的大陆产能转移到印度,并把当地员工规模扩大到20万人。

在当时,这几乎被视作苹果“去中国化”的标志性举措。

然而,梦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

2025年初,中国政府对稀土金属出口实施限制措施,其中包括钕和镝,这些元素是AirPods等电子产品不可或缺的材料,富士康的印度工厂因此受到直接冲击,公司虽然对外宣称“生产不受影响”,但业内人士心知肚明:没有上游供应的保障,印度工厂的产线再大也只是空壳。

更棘手的是人才问题。

在印度南部的iPhone工厂,富士康依赖300多名来自中国大陆的工程师与技术人员,他们不仅负责生产,还承担培训当地员工的任务,2025年7月,这批骨干人员被要求撤回,只留下少量台湾籍管理层。

这一举动几乎掐断了印度工厂的人才输血通道,没有这些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印度员工的培训进度势必放缓,生产良率也难以保证,长期以来,苹果最看重的正是中国工人积累的工艺和纪律,一旦缺失,印度制造很难达到同样的水准。

印度在宏观数据上具备制造业潜力,但现实问题远比想象复杂。

首先是基础设施。相比中国几十年来的高强度投资,印度的交通、物流、电力系统仍显落后,工厂一旦扩张,配套供应链往往难以及时跟上。

而且虽然印度人口年轻且庞大,但工人缺乏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经验,培训周期长、流动性大,这些都让“印度制造”难以在短时间内复制中国的奇迹。

除此之外,印度的官僚体系和地方保护主义,让外资企业频频遭遇审批障碍,富士康就曾在获取稀土进口许可时,陷入冗长的行政程序。

这些现实困境,让郭台铭的印度豪赌愈发艰难。

与富士康的挣扎形成对比,中国本土制造商正加速崛起。

以欣旺达为例,这家曾经依附于苹果供应链的企业,如今已经转型新能源,成为全球前十的动力电池大厂,类似的转型故事,在中国制造业中屡见不鲜。

无论是比亚迪、宁德时代,还是小米、华为,它们都在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打破“低端代工”的标签,进军更具附加值的领域。

在这样的背景下,富士康逐渐丧失了“唯一性”,曾经“苹果离不开富士康”的说法,如今正在被现实修正。对比之下,富士康在印度的豪赌更像是一次仓促的逃离,而非战略性的转型。

从“是我在给大陆赏饭吃”的狂言,到如今陷入困境的现实,郭台铭的转变折射出跨国企业家在地缘政治夹缝中的艰难选择。

当年,他押注苹果和印度,以为可以借此稳固富士康的未来。但结果却是,中国市场正在快速自立,印度工厂举步维艰,富士康反而陷入尴尬境地。

这不仅是一次商业上的失败,更是一次战略判断的失误。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5

标签:科技   印度   苹果   工厂   中国   中国大陆   现实   庞大   制造业   地缘   代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